能當飯吃嗎?不能!能當水喝嗎?不能!那讀詩有什麼用?

能當飯吃嗎?不能!能當水喝嗎?不能!那讀詩有什麼用?

讀詩有什麼用?這不是一個什麼新鮮的話題。從古至今都會有人追問,也不斷有人嘗試著回答。言人人殊,永遠不可能有一個共同的答案。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追問“讀詩有什麼用”的人,本身一定不讀詩,或者很少讀詩。

揣摩這些提問者的語氣,與其把“讀詩有什麼用”當成一個疑問句,不如把“讀詩有什麼用”當成一個反問句。他們的潛臺詞就是讀詩沒毛用,既不當飯吃,也不當水喝,距離什麼出名,發財之類的就更遠了。

而且,這些人總還能隨手舉出若干似乎讓人根本無法反駁的例子來。比如,最近快遞小哥雷海為雖然獲得了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的總冠軍,但很多評論都說“讀那麼多詩有什麼用,還不是照樣要送快遞!”

讀詩真的沒用嗎?好像也不能說的這麼絕對。

比如,你要問學生,讀詩有什麼用?可能很多人會說要考試。如果不好好讀,不好好背,古詩背誦默寫的那幾分就拿不到。更何況,現在考試還在逐步加大古詩文的考查分量。分,分,學生的命根。這確實挺重要,也挺有用。

但常常是考前猛背,考後立馬忘掉。為了考試硬著頭皮死記硬背的過程,某種程度上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所以,大腦的自我保護功能開啟之後,就會盡快把這不愉快忘掉。

除對考試有用之外,我們都還在網上看到過類似於這樣的段子:

當你看到夕陽晚霞映照在湖面上,一隻鳥從天際掠過。你會在心裡默唸:“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媽呀,這晚霞,這鳥真好看,太他媽好看了。”

當你去戈壁旅行、策馬奔騰之時,心裡默唸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在那喊:“紫薇!我對你的愛已經滿到漫出來了!”

當你看到一位美女,你可以脫口而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而不會只會說“臥槽,真好看,太特麼好看了。”

當你看到帥哥,你可以脫口而出,“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而不是隻會說:“臥槽,好帥啊,真他媽太帥了。”

這樣的段子當然還算好玩,很多人也把這個當成是讀詩有用的論據。但細想想,這個所謂的“用”無非也就是裝13而已,並不真的有用。

“讀詩到底有什麼用?”這事論證起來的難度,一點也不亞於一個喝酒的人對一個滴酒不沾的人說喝酒的種種妙處。所以李白說,“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能當飯吃嗎?不能!能當水喝嗎?不能!那讀詩有什麼用?

當然,也不是完全不能論證,為了避免太過抽象,我還是舉一點例子比較好。這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那我們就以春花為例來說說。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所謂春困秋乏夏打盹,春眠是香甜的,所以不覺曉。清脆的鳥啼之聲,讓人從迷迷糊糊的狀態慢慢清醒過來。這些都是作者的耳聞,並未親見。但畢竟鳥啼之聲還是真實傳來,不管主管上願不願意,必然都會進入每個人的耳朵。

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則完全是經驗,完全是想象了。當然,憑藉經驗會知道夜來風雨,花朵一定會飄落。但如果心靈不敏感,一定不會把“夜來風雨”和“花瓣飄落”用最直接最感性的方式聯繫在一起。

至於花落到底是多少呢?是三瓣五瓣,還是成千上萬?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感知到花落,感知到那種惜春之情。聞風雨而惜落花,足見詩人心靈的敏感。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一首和《春曉》一樣,也是夜來風雨聲,而且是雨疏風驟,雨很稀疏,但可能雨點很大,風也很大。不同點是《春曉》中詩人只是“春眠不覺曉”,而這裡詞人則是“濃睡不消殘酒”,不但“濃睡”,而且直到第二天一早,酒勁兒還沒完全醒過來。

就在這樣的狀態下,女主人與捲簾人(侍女)之間的發生了一段有趣的對話。

“試問卷簾人”,問的是什麼?詞中沒有直接說,但從捲簾人的回答“海棠依舊”,可以推知女主人是在問“海棠如何”,由此也不難推想女主人昨晚的飲酒夜醉是為賞海棠花,是不忍想見海棠花的凋落。

這個捲簾人,哪管什麼“雨疏風驟”,哪管什麼“綠肥紅瘦”,只是知道“海棠依舊”。這一個“依舊”,就足以看得到她心理的鈍化。難怪女主人要急切地說“知否,知否”了。兩個人的對話實在是關公戰秦瓊,根本說不到一塊去。

女主人雖然是“濃睡不消殘酒”,但她敏感的心靈讓她足以感受到一夜的“雨疏風驟”,必然是“綠肥紅瘦”,是枝葉繁茂,是紅花凋零,惜春之情清晰可感,躍然紙上。可與之相比,那個完全沒有喝酒,完全處在清醒狀態的捲簾人,心靈敏感度就差多了。

可見,很多時候,能否看得見,能否聽得見,不完全取決於有沒有一雙好眼睛,有沒有一副好耳朵。更多要取決於有沒有一顆敏感的心。

曲江二首其一

【唐】杜甫

一片花飛減卻春,

風飄萬點正愁人。

且看欲盡花經眼,

莫厭傷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邊高冢臥麒麟。

細推物理須行樂,

何用浮榮絆此身。

我們不看這首名詩的全部,只看前兩句。“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即使是看到一片花瓣飄落,也讓詩人覺得春天已經為之減色,已經不完滿了,更何況是“風飄萬點”呢?

每每讀到這句詩,我就會聯想到每年春季玉淵潭賞櫻花的事情來。總會有新聞報道說,即使有高音喇叭不斷提示,但依然會有人為了拍出一張帶有落英繽紛效果的照片,用力地去搖動櫻花樹。這樣的一些人,他們的心靈敏感度和“一片花飛減卻春”的老杜相比,可真要差不止十萬八千里了。

舉這些例子,我要說什麼?

我想說,詩人都擁有敏感的心靈,自然的風雨就能引起心靈的風雨。多讀詩,自然可以讓我們鈍化的心靈慢慢變得敏感起來。這就是讀詩的作用。

當然,讓鈍化的心靈敏感起來,是不是一件好事,恐怕也要兩說。

因為心靈敏感,日常人際交往,能夠更關注他人,更體貼他人。換個視角,也為自己營造了更為良好的人際關係空間。

因為心靈敏感,雖然可能感受到別人不曾感受到的歡樂,但也必然會承受更多別人不曾感受到的痛苦。所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至於說讀詩還是不讀詩,想成為一個心理敏感的人,還是一個心靈鈍化的人。完全是自我選擇的結果,別人無法過多幹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