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不創造價值,但找到背後的原因及解決之道卻有價值

焦慮不創造價值,但找到背後的原因及解決之道卻有價值

本來關於普通話讀音這點事兒,我是準備寫一篇文章《立鴻鵠之志,從小事做起:如何少讀錯字,降低丟臉概率》,談談技術性的問題就完了。

但沒想到,後來在讀到其他相關文章及讀者留言時,發現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普通話讀音問題上有明顯的認識誤區,於是,為了釐清這些認識上的誤區,又寫了一篇《說客從“shuì kè”變成了“shuō kè”,你焦慮嗎?再說讀音問題》。

但可是,可但是,摁倒葫蘆起了瓢。有相當一部分人在讀完了我這第二篇文章之後,雖然明白我講了什麼,但依然糾結,依然明確表示會有焦慮之感。因此,覺得有必要再寫一篇文章,專門談談讀音焦慮問題。

這篇文章題目中的“焦慮不創造價值”轉引自P大校長因為讀錯字之後的道歉信。當我讀到這句時,第一思考就是雖然焦慮並不創造價值,但找到焦慮背後的原因及解決之道卻極具價值。沒想到今天正好用在這篇談讀音的文章題目上。

因為差不多人人每天都說話,所以幾乎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和讀音問題發生關係。但並不是人人都焦慮,關注一下相關文章的留言,

主要有以下三類人對讀音變化問題感到焦慮。

即:

1.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

2.學生和家長,尤其是面臨中高考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

3.除了以上兩種人之外,還有其他一些較為關注語音變化問題的人。

下面分別就這幾類人關於讀音問題產生焦慮的原因和解決之道,談談我的看法。

焦慮不創造價值,但找到背後的原因及解決之道卻有價值

先說教師,教師的焦慮原因我推測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有時候因為語音的調整變化,自己讀錯了字音,會感覺比較尷尬。

另一個是希望給學生一個確定無疑的答案,以免在考試中出現問題。

第一個比較好解決,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如果讀音上出了差錯,學生指出來,及時改正了就好。這是個思想認識問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則勿憚改。”出了差錯及時改正,會讓你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更高大,更光輝。

第二個則需要費一點勁兒才能解決。

要先自己掌握一些語音發展變化的基本常識。比如,葉(xié)韻的問題,古今音變的問題,《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的發展變化的問題等等。

然後在此基礎上,調整認識,我們教學生,不是非要給一個確定的答案或者說結論,更要教給他們正確的思維方法。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

不妨給學生講一講語音變化這方面的常識,說不定有學生會因此對這個感興趣,願意進一步鑽研。當然,如果學生非要追問考試的時候到底答哪個才對,那就告訴他要以哪個為準就好了。

推薦想了解漢語語音變化的老師讀一讀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的著作《漢語語音史》。如果不想深入鑽研,讀讀導論部分就好,就能瞭解關於漢語語音問題的大概。

焦慮不創造價值,但找到背後的原因及解決之道卻有價值

再說學生和家長,他們關於語音變化問題的焦慮原因很清晰,那就是考試到底怎麼辦。

這個問題不難解決,一個是要明白語音命題的基本原則。會盡可能避開那些生僻字詞的讀音,不是要像孔乙己那樣考“回”字有幾種寫法。對那些因為審音修訂的讀音,如果存在爭議,也會有所迴避。即使偶爾涉及,只要能拿出字典的證據,只要不是太老版本的字典,應該都算對。

另一個更重要就是要落實讀準字音的三原則:“出聲讀,認真聽,隨時查”。要在平時就把讀音問題重視起來,絕對不能想著到初高三集中精力打殲滅戰,臨時抱佛腳,佛非但不會讓你抱,還會踢你。平時落實到位了,面對中高考讀音問題,那就是小菜一碟,完全可以輕鬆應對。

有家長說,面對讀音變化,都不知道怎麼告訴孩子了,只能是讓孩子問老師,老師說讀什麼就讀什麼。這個思路不對。要和孩子一起查查字典詞典,研究一下。從自身做起,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隨時查閱工具書。

家長要及時給孩子更新相關的工具書,寧可少買幾本練習冊,也要及時更新相關工具書。

千萬別拿著自己當年用的字典詞典再傳給孩子用。須知字典的更新,不是單純的讀音的變化,還有很多詞條釋義等的調整。

焦慮不創造價值,但找到背後的原因及解決之道卻有價值

最後說說關心語音變化問題的人的焦慮從哪裡來?從各種留言中看,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讀音的改變非要“從俗”,要讓有文化的跟著沒文化的走,簡直是豈有此理!

如果瞭解文化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就會知道,“雅”與“俗”是相對的,是不斷髮展變化的,甚至“從俗”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今天我們覺得宋詞是雅文化,但在當時就是俗文化;今天我們覺得四大名著是經典的代表,但當時小說與詩詞相比,則被認為是俗文化。

語言本身也是如此,不是一成不變。會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看看王力先生的《漢語語音史》,就知道漢語語音在這兩三千年中經歷了怎樣的天翻地覆。

另外一種情況與前一種相對,就是如果語音不斷變化,如果我讀錯了,豈不是顯得我自己很沒文化。

解決這個焦慮有兩個辦法,一是關注一下語音審定的新版本,稍有意識地調整一下就好。相對於發生變化的語音,百分之九十九甚至更多,短時間內都是不變的。另一個就是要意識到,關於有沒有文化的判斷很複雜。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夠深邃,學養夠豐厚,偶爾讀錯一兩個字音,也絕不會被人當成沒文化的表現。

很多人焦慮或者質疑讀音怎麼能隨便改呢?如果瞭解一下建國後關於普通話語音審定的歷史,就知道這個過程一點也不隨便了。

其實,我覺得更值得焦慮的可能是語言本身的腐敗問題。可以搜關鍵詞“語言腐敗”,瞭解一下什麼是語言腐敗。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參看張維迎教授的一篇演講《警惕語言腐敗》。(點擊鏈接可以進入),因為不是本文的重點,所以我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附錄】

1.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1)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是關於異讀詞讀音規範的法定標準,也是規範異讀字讀音的主要依據,由國家語委和國家教委(國家教育部)和廣電部於1985年12月發佈。這也是現在執行的標準。

(2)《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是2016年通過專家鑑定,根據教育部官網的信息,應該會在今年正式對外發布。想要關注相關變動,可以找到“《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公告”,公告底部有附件“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可供下載,網址是http://www.moe.edu.cn/jyb_xwfb/s248/201606/t20160606_248272.html

2. 新版《審音表》公佈後:我們如何讀古詩文

該文為審音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孟蓬生所作。對大家關注的古詩文讀音做了比較系統的解釋。該文網址是http://news.gmw.cn/2016-10/30/content_22721992.ht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