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第一學歷?

白而不痴


隨著幾十年的改革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發展和進步,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普及化階段。很多學生通過高考,進入不同的高等學校繼續學習深造。這種區分性地選拔導致學歷的等級不同,這就成為企業衡量人才的標準。

那麼,為什麼現在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第一學歷了呢?有哪些原因?

第一學歷是能力的重要體現

我們都知道要想考到自己心目中的大學,都是需要寒窗苦讀,忍受得了孤獨、承受得住失敗、戰勝得了困難,並且在求學的路上,能夠始終堅定自己的信念才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們相信那些能夠考得上985、211的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一定都很強並且能吃苦。相信在以後的大學裡,繼續努力的話,必將是個好苗子,任何企業都希望有這樣的人才加入。

我們都知道好的大學,辦學條件好、師資力量雄厚,學子們都是通過高考來的,大家都是喜歡學習的,這樣學習氛圍就更加濃厚了,那也就更有趣味了。

正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因為,大學裡培養的是人的各方面能力,使得學生們各方面的綜合能力變得更強。所以,企業需要有這樣有能力的助手。

高學歷高收入,印證了他們的強大的工作能力

調查發現最高學歷群體比高中學歷群體的平均收入高出整整六倍;碩士學歷以上家庭比高中學歷家庭的百萬富翁比例高30倍。可以看出高學歷人才的能力有多強了吧!而這些高學歷者,大都是第一學歷高的。

由此,可看出企業重視第一學歷的原因就是這些人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

其實,企業對第一學歷如此的關注,是有其道理所在的。但歸根到底還是要有賺錢的能力。所以如果你想要以後進入好的企業,創造更大的財富,你必須好好學習,為了以後獲得更多選擇的機會。

你覺得有道理嗎?


我是職場達人“萍行職場”,感謝你的關注,升職加薪有套路!

萍行職場


隨著教育的不斷髮展,湧現出來的人才也是越來越多。以前家裡能出個大學生都不容易,現在的大學生是一抓一大把。除了少數是非常優秀以外,其實大多數人是差不多的。所以用人單位在招人時就會設置一些條件進行篩選,比如學歷。

很多用人單位只招聘985,211學校本科畢業的學生。即使你是研究生學歷,但是你的本科學校不好,用人單位也不一定要你。

什麼是第一學歷?

第一學歷”,即國民教育系列的普通全日制教育的學歷,也就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最高學歷,排除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全日制自學考試、成人高考脫產班、成人高考(函授,業餘)、電大、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等形式的在職教育。

畢業證書上表述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證書”的則為第一學歷。

那為什麼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第一學位了呢?

1.本科學校的好壞,大多決定你程度的高低

顯而易見,985,211的學校無論是教學條件還是師資力量方面都是比較有優勢的。好的學校自然入學門檻也高。也就是說這些學校的學生大多都是高考中的佼佼者。首先他們的層次是高於一般普通大學的學生的。

再者,好的學校學習氛圍自然濃厚。你在一個優秀的圈子裡,那麼你不自覺地也會向他們學習,你也會變得越來越優秀。確實再差的學校也可能有優秀的人,但是,好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確實是有一些優勢的。高考就是一場能力的較量,水平高低顯然易見。

2.研究生越來越多元化

研究生考量的不僅僅是學習能力,還有綜合素質。如今,研究生推免的名額越來越多,很多學校的學生,在統一考試之前就會被錄取。而且研究生考試的內容並不只有專業課,還包括政治等其他學科。另外面試成績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大。

也就是說你只要好好準備,即使你大學是二本學校你也有可能考上研究生。高考是同等學力測試,而研究生考試與唯分數論的高考相比就很難判斷學生程度的高低。因此,用人單位為了更準確地錄取合適的人選,一般會更傾向於第一學歷比較好的人。

——END——

大家怎麼看待這樣的情況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記得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用人單位主要關心專業和學位問題,現在對第一學歷的重視已經漸漸成為主流。一個風氣的形成必定是有其道理的。那為什麼明明都是北大研究生畢業,本科非211的在招工的時候就比不上那些原生985的呢?你知道我當初有多努力才考上的研究生嗎?區別當然有的,而這也是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形成這種風氣的重要原因。



一、大學的氛圍、所能獲取的資源不同

重點大學因其所獲的資源,有更優秀的條件去培養學生。對於出身貧寒、原生家庭教育一般的同學而言,大學是他們獲取知識、接觸社會的重要途徑,對個人思想的塑造有著極大的裨益,而優秀同學的接觸也會形成良好的氛圍,畢竟能考上重點大學的同學都有著不錯的學習習慣,很難出現一般大學集體翹課寢室打遊戲的情形。而且重點大學的出身能讓他們接觸到更優秀的前輩,可以獲得第一手資料,一般大學的學生需要在社會歷練之後才能知曉的道理,他們早在學校的實踐中被點醒,從而在工作中能少繞彎路,為企業創造更高的效益。



二、跨專業,底子不牢

考研很辛苦,尤其是跨專業的同學的確勇氣可嘉更值得欽佩。但掌聲過後,我們依然會為他在兩年多的學習中感到擔憂,因為本科知識的欠缺,在本就緊湊的研究生學習中,他需要有不亞於考研時期的毅力去補習缺失的功課,才能達到本科是相同專業同學的程度。所以,跨專業,在研究生時期知識基礎沒打牢,參加工作很容易直接暴斃,這就給企業形成了不好的印象。



三、社會的固有印象

重點大學經歷這麼些年的發展,其學子經歷社會的檢驗,而且很多時候,行業內會形成集聚效應,比如騰訊的員工華中科技大學的最多,華為的員工來自武漢理工大學的最多。他們在某家企業甚至某個行業形成群體之後,會福澤後進生,從而使得集聚效應更為顯著。

你在面試或晉升的時候被HR關注過第一學歷嗎?你覺得用人單位重視第一學歷科學嗎?


許悠然


第一學歷為何含金量高。就在於第一學歷的標準衡量直觀,簡單,高效,公平。這是除了第一學歷之外的其他所不具備。

1.高考大學錄取一刀切

高考到大學錄取,絕大多數是唯分數論。在平行志願後更是如此。比如對山西文科而言,北大是610梯度以上的,人大,復旦是595以上,南開,北師大,南京是580以上,中山,廈大,武大等是570以上。去各地的生源層次很明顯。很明顯的區分清生源的區別。

其他省也是這樣,很均衡化。985錄取了一類生源。

就專業差別而言,錄取分最高的專業和最低的在一個維度。

雖然有自招,推薦等九條途徑,一是這些年逐步壓縮比例,一是佔比重小。自然更能體現高考公平性了。

2.研究生的多元

就研究生來源而言,在一線學校半數名額都是保研的。雖然保研很公平,但整體公平度比高考唯分數差很多了,和高考自招接近吧。

就專業而言,各類專業差別很大。經常有985的某些專業招不滿。就舉個例子,某校金融招20個,1000個報名。某專業招20個,200個報名,不考數學。某專業招3,報名4個,不考數學。同等條件下,很容易推斷難易。要是放一塊比,就知道差別在哪了。

就如此而言,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在同等條件下會低於第一學歷,但依然很優秀。

3.在職,專碩,雙學位等

雙學位,在職讀就更復雜了。

比如我們學校雙學位是跟著人家專業學,一樣的待遇,相當於兩個專業。有的地雙學位就是週六日去上課。但這倆都是雙學位,用人單位沒法區分。

在職現在已經成為眾矢之的。有個朋友讀某校mba,給我講,只用週日去一下。然後給的全日制學歷,我都懵了。



至於各種圈錢的學位班,看巡視組通報。

總結

同等條件下,第一學歷更具有客觀性。所以更適合做敲門磚。其他也都很有含金量,多少略有區別。

在社會中,能力佔據絕對地位。英雄不問出身,只要你有能力,幹啥都可以。如果能力不夠,拿個學歷充門面,勉強頂幾下倒也不是不可以。


一枚明粉


因為第一學歷一般能反映一個人的能力。

雖然不想這麼說,但是整體上,確實第一學歷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

一是你得學習能力,二是你的圈子。

你高中學習能力決定了你得第一學歷,而圈子,是你的第一學歷帶來的。

你覺得專科和本科最大的差別是什麼呢?

其實不是學習,而是圈子。

有個好圈子,好環境,你會變得更優秀,甚至上升空間更大。

舉個例子,你第一學歷在一個不太好的學校,你周圍的人不熱衷於學習,你很大程度上會受影響的。你也變得不愛學習,或者是不那麼熱衷於學習。

而你在一個好的大學,你周圍的人都在努力學習,積極參加活動,那麼你很大程度上也會和他們一起參加活動,豐富簡歷。

當然也不排除個人魅力能力特別大的人,他們即使學習成績不太好,考不了一個好學校,但是因為能力出眾也會有好的工作前途。

但是我們周圍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被外界因素干擾。

而且你的學歷確實能反映你的一部分能力——學習能力。

所以企業為了不出錯,儘量選擇第一學歷好的人,因為第一學歷好的人,一般比第一學歷不好的人能力高,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大部分企業都會選擇第一學歷好的人。

其實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提高效率也沒有錯,但是對一些有能力的人來說,確實是少了一條路,其實也是對學歷的一種歧視,和個人的一種悲哀,高考沒考好,就會少一條路。

但是我也相信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

智聯校園 謝蕊學生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如果為了得到更多的贊,我一定會說“不唯學歷重能力”,但作為資深HR,實事求是地說,用人單位不是傻子,他們重視第一學歷就是務實、接地氣的做法,而不是愚蠢、不懂潛能的做法。我在招聘應屆生的時候,不但重第一學歷,甚至重視高中學歷。你可能說我這種做法有“歧視論”,但在實踐中,恰恰是追求大概率事件的務實做法。

關於第一學歷有許多定義,我作為資深HR,認為第一學歷就是原始初始學歷。比如,你招聘時填的最高學歷是碩研,我不但要看你這個碩研是全日制的還是在職脫產的還是在職不脫產的,還要看你這個碩研是不是既有學位又有學歷;然後就要看你的本科學歷,是重點本科還是三流本科;最後再看你的高中學歷,是重點高中還是普通高中。查三代的說法,在現實中確實存在。

許多人責罵HR簡單思維、不懂識人,那你們為什麼不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HR你怎麼思考?二十年前高考升學率是15%,高中升學率是20%,那個時候考上大學的真是百裡挑一。現在的高考升學率是75%,高中升學率是50%(偏遠地區達不到),每年應屆生1000萬,滿街都是大學生。可見現在的文憑(學歷)“水分”有多大?!

應屆生供大於求,“需求方”有權挑挑揀揀,就像你去菜市場買菜,菜攤果蔬琳琅滿目,你有權挑你喜歡的食材。用人單位給你發工資是為了讓你創造價值,他們當然有權挑選人才。當然,招聘也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人才也可以因為給你白眼、瞧不起你、工資少而拒絕用人單位啊。用人單位在招聘中被“文憑”和“光環”忽悠的事還少嗎?

一是高考升學率居高不下,高考分為名校、重本、普本、二本、三本、民辦等等,“按分錄取”,對絕大多數考生是公平的,至於“眼高手低”、“高分低能”,那是第二順序的問題,用人單位在招聘面試中,想辦法從重本生裡剔除掉那麼“可能高分低能”的人就行了。

二是在職學歷氾濫,良莠不齊。職場上,有點職位的人都搞第二學歷或在職學位,比如,某校文憑自己搞的不值錢了。一看簡歷,個個都是碩士、博士,但他們有那個學識水平嗎?他們認真上過學嗎?不看他們的第一學歷,不就被他們忽悠了?

三是海外野雞大學滿地跑。外國人就安好心了,多少野雞大學專門賺國人的錢,一句外語不會講,也能拿到海外大學金閃閃的文憑,有的野雞大學連個外國人都沒有,全是國人混文憑的。一看簡歷,挺嚇人,都是留洋的海歸。你不看第一學歷怎知真偽?

肯定有人反駁我,學歷就能代表能力嗎?我肯定地回答,不能。低學歷的人,憑什麼不錄用?我肯定回答,沒功夫。因為企業有招聘週期和預算,每一個職位對學歷和智商也有一定的要求,能力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檢驗出來,哪個用人單位會給你試驗的機會?成熟人才,你拿成果來敲門,用人單位肯定不看學歷看成果。但是應屆畢業生,怎麼看你的實踐能力呢?沒有辦法短期甄別,所以,為了追求大概率事件,設置第一學歷的門檻,也是比較務實、節約、快捷的通用做法。

如果你說我學歷低、我能力強、憑什麼用學歷歧視我?用人單位真的沒有功夫去歧視誰,你也別過于敏感了。最好的反證辦法,就是你憑能力做事,做出業績,有了經濟實力,收購這家用人單位,第一件事把當年羞辱你的HR開除。但實事求是地講,等你有了經濟實力,有了收購能力之後,你也會換位思考了,你就懂得當年HR的行為了,兩害相權取其輕。

好在這個時代,用人單位招人時設置門檻,但進入門檻之後,還是憑能力和業績吃飯的(那些二代現象暫且不談)。這個時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社會上,也是憑本事吃飯的,不看文憑的。與其抱怨用人單位設置學歷門檻,不如埋頭做好自己的事業,用實踐去證明自己的實力。最有力的反擊策略是,你小學畢業做出上市公司,專門招聘一批博士為你服務,你可以說學歷不代表什麼?其實,等你當上上市公司董事長之後,你還會按照崗位要求去選人的,也不會賭氣似的降低門檻的。


職場火鍋


我是來說大實話的。作為一名常年和用人單位打交道的老師,我來說說用人單位為什麼這麼重視第一學歷。

原因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用人單位這麼做,可以省時省力省錢。

每年都有很多大學生湧向人才市場,好一點的單位每天都能收到成百上千份簡歷。簡歷堆積如山,來招人的單位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他們拿起簡歷,就看第一學歷。

第一學歷是985、211這類重點學校的,代表著學生從高中時代就很優秀。畢竟那麼多學生參加高考,能夠考上985、211學校的學生確實都是學霸。

第一學歷顯得牛氣的人,代表著他在一個好大學裡待了四年。好大學的學習氛圍和師資力量,遇到的老師、同學,接觸的培養理念都比一般學校強。這樣的學生畢業後,不會差到哪裡去。

再就是,這社會上還有好多人搞學歷造假。有的人壓根就沒有專業知識,卻拿個不知道從哪裡弄來的文憑,就敢在招聘時糊弄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把這樣的人招回去後,發現這些人壓根就幹不了專業的活,白白浪費了時間和金錢。

被學歷造假坑多了,用人單位也就變聰明瞭,懶得去查驗你所在學校和成績的真假了,反正我就看第一學歷。第一學歷牛,代表著你也不會假到哪裡去。

因此,很多用人單位就憑第一學歷招人。

大家都是第一次見面,誰知道誰有多大的能力啊。為了省時省力,那就乾脆一刀切吧,用第一學歷篩選掉很多自考、成人高考、一般學校的求職者。這麼做,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用人單位的時間成本和精力。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問題專家。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給我發信息,樂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您的點贊轉發,都是在幫助他人。


柳柳很忙


80-90年代流行著一個說法,“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現在時代變了,大學生已經不再是天之驕子了,即便是名校的畢業生也不再是“驕子”。在那個“驕子”的時代,大學生是稀缺品,考上大學意味著畢業後可以找到穩定的、待遇不錯的工作,意味著一個光明的未來。隨著90年代末大學的擴招,大學生分配工作制度的解體,大學生的“驕子”光環逐漸消失,沒有確定的未來,加上同齡的競爭對手遍地都是,大家逐漸將注意力轉向名校高材生,一般普通大學的學生也都開始通過考研等方式想辦法給自己加上“名校”研究生的砝碼。

題主的這一問題可能在高校更加明顯。現在的高校招聘動不動就是要求985、211高校的博士,還要有海外留學經歷,或乾脆只要海龜博士。今年來的新趨勢繼續增加苛刻的條件限制,比如要求本科的學歷也必須是國內外著名高校,甚至是發表過多少篇SCI/SSCI等外文期刊論文。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主要的原因還是人才的飽和,人才(普通博士)不再是稀缺品了,大家都在追求酷炫的留學背景,高級別期刊的科研論文,它們是硬性指標,意味著你可以給就職學校帶來多少科研和項目成果,所以越來越重視你自己的學術背景了。在同樣的博士學位情況下,如果你的本科是北大,另外一個人的本科是河南大學,那麼你被錄用的可能性顯然更大。這種人才的篩選機制有其存在的理由,雖然可能並不完全合理。如果你被刷下,也別鬱悶,世界這麼大,總有人比你強;世界這麼大,也總有一個能夠容下你的地方!平臺固然重要,但是你的科研道路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慢慢積累,是金子總有一天會發光的。


別人家的博士


現在確實有不少這樣的情況,要求看應聘者的第一學歷。

甚至有些清華博士進入高校的時候還會被拒,就是因為他本科可能不是名校,或者是二本院校。

我們國家的高校沒有官方排名,但是大家都認可了有一個類似的“層級”:

正因為如此,很多學校出身不好的人選擇通過考研來“魚躍龍門”,可是等到求職面試的時候才發現,竟然還有“學歷查三代”這麼一種做法,然後才發現,什麼“英雄不論出身”都是騙人的。

為什麼現在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第一學歷?

其實說白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才供過於求,用人單位,尤其是那種勞動力市場的“香餑餑”,就有了非常大的選擇權。

最典型的是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還有就是少部分國企。

比如,211院校招聘,最起碼是博士學位,還得是發了怎樣級別和數量的論文,對了,還要求海歸博士,國內的都不要。然後再加一條,本碩博得是211以上院校。

確實很多這種情況,比如我研究生畢業的大學,基本上招老師都要求海歸了。

因為高校有科研任務和指標,找這些人來發表國外論文,這樣排名能靠前啊。

至於能否教好書、育好人,其實學校並沒有太多的考慮。

另外,不得不承認,第一學歷是好學校的學生普遍素質要相對較高,包括動力、思考分析能力、學習能力等。

當然,我說的是一般情況,不要拿個案來反駁我。

就比如研究生招生吧,有些學校的老師就喜歡錄用第一學歷也是211大學的學生。

因為他們以前吃過這樣的虧:招了某些二本院校的學生,結果發現他們根本不會做項目或科研,原來他們本科四年就專心為了考研去了,所以,他們的考試分數很高,但是綜合能力和科研能力反倒相對較弱。

這也確實是一些客觀情況吧。

對於第一學歷為非名校的學生來說怎麼辦呢?

“莫愁前路無知己”,你要相信,這個時代,真正的人才是不可能被長遠埋沒的。

或許剛畢業的時候會遭遇一些就業歧視或者門檻,但是,找準一個領域,投入其中,做出了好的績效和表現,總是會有出頭之路的。


要不然,那麼多沒上過學的老闆們咋辦?

看人家老乾媽,大字不識,除了自己名字幾乎不認得字,可人家卯足了勁把一個產品正在做好,能夠滿足別人的需求,創造價值,就必定能在這個社會擁有一席之地!


啥子學校不好、學歷不行,最根本的就是你這個人本身不行!


你覺得呢?


馮起升


如今很多公司招聘,確實對第一學歷有很高的要求,即使你是研究生,也要要求本科、研究生雙985、211。很多人在感嘆不公平,不給機會,但其實仔細想來,也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且不說考上985/211的人在高中的時候付出了多少努力,單說上大學後享受到的資源都是不一樣的。好的大學可以給學生提供更高的平臺、更好的資源和更多的機會。舉個例子,實習的時候學校會有崗位推薦,好的大學合作的企業肯定是優於差的大學,那麼學生拿到的實習證明含金量也就高,學到的東西肯定會多。

其次,好的本科所依託的城市都不會差。在大城市上學,即使跟社會接觸比較少,但是見的世面是不一樣的,心中的格局也是不一樣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可能你在一線城市做酒會服務員,你學到的社交禮儀都比在三線城市當一個酒店領班要多。

再者,圈子很重要。其實這是我的切身感受。我讀本科的時候,舍友經常在宿舍看劇看劇看劇。我去朋友所在的211大學,她們宿舍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學這個學那個,這個社團那個實習,大家都在努力地進步,整個的氛圍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處於一個積極向上的圈子當中,你也會被推著走的。那些學霸宿舍不就是這麼回事嘛。當然,如果你身邊都是牛人,你也會慢慢變得牛起來,因為驢不會待在牛圈裡吧。

有的人說,那我考一所名牌大學的研究生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還要看我的本科?就很多學校來說,大家把自己學校培養出來的本科生稱作親孃養的,外校考來的都是後孃養的。學院有很多機會會優先考慮自己本科培養出來的學生,因為更瞭解,知道他們的能力如何。本科對人的影響很大,如果你的本科沒有在紮紮實實地努力,只是靠一年的學習考上了名牌大學的研究生,雖然學歷向他們看齊了,但是能力上肯定是會有所差別的。因此,如果讓我選,我也會看第一學歷,看他學校所在的城市,問問他身邊的同學都在幹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