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秦嶺古道上的一個千年驛站。
歷史上宋金交戰之際,它曾是邊城。
它長期隱沒於秦嶺中,直到賈平凹寫出了《秦腔》。
於是,像青木川一樣,它一朝天下知,迎來了開發的熱潮,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文化型旅遊景區——棣花古鎮。
之所以說棣花古鎮是“第二眼美女”,完全是出於個人的經歷和感覺。
記得第一次到棣花古鎮時,是2016年,當時,它已經完全被開發成了標準古鎮型景區的模樣,到處都是簇新的仿古建築,整齊劃一的街道,黃底紅邊的布旗在風中招展,各色小吃店一家接一家,一切一切,都太“景區”了,讓人沒有一點回味和遐想的空間,當時,心裡就下了一個定論,棣花古鎮可以不必來了。
誰知,今年夏天,機緣巧合地再次來到棣花,對它的印象卻有了改觀。
正值夏日的傍晚,遊人稀少(據說節假日遊客也不多),三三兩兩行走於古鎮之上的,都是納涼的當地人。
一片很大的荷塘依著山勢,一直延伸到看不到的地方。順著荷塘,走到清風老街,這條街上保留了很多當地的老房子,大都是一層的土坯房,牆面刷成白色,居中是可拆卸的門板,原本是烏黑色的,在歲月的滌染下黑色也不再鮮明,染了一層舊舊的灰。
這些古老的臨街商鋪有的已經有了裂縫,甚至露出了斷磚殘椽,亟需加固,當地人卻依然淡定地居住其間,照舊發揮它商鋪的作用,賣著飲料冷飲、牛筋面、野菜餅等當地小吃等。
街道旁,有一條清水潺潺的水渠,一直流到荷塘裡去。兩個當地女人,搬著小凳子,坐在水渠邊,一人拿了一個白底鞋墊,悠閒地往上面添綠葉紅花。
走著逛著,又到了宋金街,街上無人,寥落的很。去往賈平凹家,意外地遇見了他兄弟,這位兄弟和賈平凹在面相上有幾分相似,因為瘦,顯得清峻。老人家很和氣,邀請我們在他院子裡坐下。他院中有一棵梨樹,引來傍晚的涼風,大家閒聊著當地風土人情,順便納涼。
第二次見到的棣花古鎮有更家常、真實的模樣,它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個當地人生活的悠閒的小鎮,有點歲月悠遠、現世安穩的味道。也許是棣花經歷了沉澱,也許是我視角不同,總之,這樣的棣花,還可以再去。
閱讀更多 陝西旅行筆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