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愛國的屈原爲什麼總是被排擠?一個漁夫一語道破緣由

萬頃重湖悲去國,一江千古屬斯人。又是一個端午節,兩千多年以前,被貶在外的楚國大夫屈原聽說祖國的都城被秦軍攻破以後,悲憤交加,寫下絕筆《懷沙》以後,投江自盡,給人們留下無限的懷念。那麼,才能出眾、忠君愛國的屈原為什麼屢屢遭到排擠呢?讓我們的思緒回到那個群雄並立的戰國時代。

屈原,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忠君愛國的屈原為什麼總是被排擠?一個漁夫一語道破緣由

屈原小時候就酷愛讀書,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同時,出身貴族的他卻非常關係老百姓,很小的年紀就得到了眾人讚譽。公元前321年,秦軍犯境,屈原組織家鄉的青年奮力抗擊,他一方面居高臨下地對青年們進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種戰術,機智果敢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展現了非凡才華。 公元前320年,屈原應楚懷王之召出山進京,這一年他在鄂渚為縣丞。 第二年,升任楚懷王左徒一職。

屈原參與朝政以後,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汙。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盟約,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於秦國。楚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

忠君愛國的屈原為什麼總是被排擠?一個漁夫一語道破緣由

就在屈原自殺前,他在汨羅江邊徘徊時,曾碰到一個漁夫,他們之間的對話發人深省。當漁夫問屈原為什麼鬱鬱寡歡時,屈原答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夫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髒的,就不該自命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麼您何必獨自清醒呢!”屈原頗不以為然,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裡去,也不能拿自己乾淨的身子跳到汙泥裡,去染得一身髒。”漁夫聽後,笑著唱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然後就走了。

忠君愛國的屈原為什麼總是被排擠?一個漁夫一語道破緣由

其實漁夫和屈原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漁夫是在勸解屈原,“水清”喻指世道清明;“水濁”喻指楚王昏庸、小人當道、江河日下的現狀;“濯我纓”,喻指入朝為官、實現自己理想;“濯我足”,意味你可以蓮出汙泥而不染”,沒必要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既然你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你應該豁然地面對這種世態。

然而,屈原還是屈原,他的選擇不會改變,他選擇以死明志,所以他才能名留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