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老子《道德經》之2:有無相生

第二章 有無相生

學習老子《道德經》之2:有無相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①。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②,難易相成,長短相較③,高下相傾④,音聲相和⑤,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⑥,行不言之教⑦,萬物作焉而不辭⑧。生而不有,為而不恃⑨,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註釋

①惡,美的對立面,不美,醜。

②有無相生:兩者互為依存、互為前提,無法獨立存在、缺一不可。

③較:比較。

④傾:傾倚,依靠。

⑤音聲相和:音與聲的和諧。音:不同聲的組合;聲:單個聲音。

⑥是以:所以、以此。聖人:道德最為高尚完美的人。無為:一切順其自然,自然而然,不任意妄為。

⑦不言之教:不用語言教化。

⑧作:生長變化。

⑨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生養天下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推動萬物的發展卻不自恃有恩。

今譯

天下人如果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也就知道“醜”之所以為醜了;如果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也就知道“不善”之所以為不善了。所以說“有”和“無”的觀念是相對而產生的,“難”和“易”的感覺是相對而形成的,“長”和“短”是相比較而顯現的,“高”和“下”是互相依靠而顯示出來的,“音”和“聲”是相互應和才能分辯的,“前”和“後”是相互追隨才能區分的。

因此,體道之聖人總是做順其自然的事,總是行順應自然不用開口說話之教,讓萬物自然發生而不去引導。他象“道”一樣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創造了萬物而不自恃有恩,功業大成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不居功自傲,所以功業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