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沒有高端晶片爲何仍能頻頻推出世界一流的新武器裝備?

從2014年烏克蘭危機後至今,俄羅斯經受西方一輪又一輪的制裁,但卻仍能一批又一批推出世界一流的新武器。如在空天防禦方面,有第五代戰機蘇-57投產,有第四代防空系統S-400的服役,第五代防空系統S-500打靶成功,以及新一代戰略反導系統A-235戰鬥值班等等。西方記者渲染:俄羅斯“頻頻發出令人不寒而慄的提醒!”。所以有讀者提出疑問,俄基礎工業水平差,微電子技術又一直是俄羅斯的短板。俄羅斯推出這些世界一流的新武器,又缺乏世界一流的微電子技術和高端芯片。俄羅斯又強調自力更生基本上不使用外國的元器件(西方也禁售高端電子器件)。俄羅斯科技人員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的?

俄沒有高端芯片為何仍能頻頻推出世界一流的新武器裝備?

俄羅斯S-400防空導彈生產線

“俄尖端武器研發為何沒有芯片危機?”一文中初步剖析俄如何解決這個矛盾。簡言之就是依靠“自主創新”的思想。再具體說,一是靠科技人員“揚長避短”的設計思想。充分利用俄在導彈飛行力學、慣性制導技術和器件,發動機,微波電真空技術,模擬電路等基礎技術優勢,依靠俄科技人員聰明才智,彌補數字技術的不足。這種彌補不是簡單的替代,而是一種創新。如作者在“芯片危機”一文中曾舉例,俄用他激晶體振盪器作為中頻信號積累,其體積甚至比集成電路還小,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例子。俄科技人員揚長避短,一方面是出於無奈,但另方面卻促使模擬電路技術有了新的發展和進步。

俄沒有高端芯片為何仍能頻頻推出世界一流的新武器裝備?

正在組裝的俄防空導彈

第二是靠科技人員“系統第一”的設計思想。後者就是指“武器部件的水平可以一般,但系統水平,包括武器系統性能指標和武器可靠性必須一流”。例如在空天防禦武器領域,從俄高層領導到導彈系統總設計師,他們清醒地認識到俄的基礎工業遠遜於美國,應該實事求是發展自己的空天防禦武器。他們有二條不成文的設計準則:一條是不能要求武器系統指標全面超過美國,或者項項指標世界第一。俄沒有力量全面和美國拼比。所以要抓住主要指標,解決主要矛盾,使主要指標世界領先。第二不能要求系統中所有設備和部件都是一流的,但要求各個設備自主創新,儘量做到揚長避短。主要追求實效和穩定、高可靠,而不刻意追求採用先進元器件和先進技術,不在乎外貌有點“傻、大、粗”。然後由總師們綜合出主要性能突出,水平世界一流的防空導彈武器系統。這一不成文法則被西方一些文獻譽為俄羅斯研發武器的“金科玉律”。

前一階段,我國的科技界表現出某種浮躁情緒,就是各行各業都要全面趕超美國,並宣稱有很多方面已經或早已超過美國。實際上就拿高端芯片來說,要承認我們和美國的差距是需要長期艱苦奮鬥才可能趕上的。即使到那時也不能設想所有高端品種芯片全部趕超美國,事實上只要一些主要品種趕上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就很不錯了。當然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武器研發人員追求武器水平世界一流,他不在乎所用芯片水平是否世界第一。

俄沒有高端芯片為何仍能頻頻推出世界一流的新武器裝備?

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線纜。

要自主創新還得有敢於創新的精神。比如俄S-300系統的設計,他們敢於創新的精神還是很值得我們借鑑的。首先是波段選擇,美國的愛國者使用的是C波段。而俄技術人員提出用更高的X波段,以進一步提高雷達的性能。但在當時有很大冒險性。不僅是元器件研製和供應都很困難。相控陣雷達需要的關鍵調試設備“X波段大型天線近場測試系統”的製作也沒有把握(要求在幾米大的測試架上的採樣頭在任意點作三維移動時,定位精度不大於百分之一的波長,即0.3mm)。但俄羅斯敢於搶先佔領這一技術高點,並且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出大型X波段的近場測試系統。

俄沒有高端芯片為何仍能頻頻推出世界一流的新武器裝備?

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控制電路板,手工製造。如果有合適的芯片,可以大量使用芯片代替。

另外關於相控陣雷達天線饋電方式,美國學者和工程界一直主張用分支饋電(通過大量電纜或波導分支)方式,否定空間饋電方式。但俄科技人員在空間饋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本世紀初一次國際雷達年會上,美國雷達專家巴登聽了俄羅斯總師葉夫勒莫夫的報告,知道空間饋電已在S-300上正式採用時,他大加讚揚俄科技人員的創新精神和毅力。並在會上作了這樣一段有意思的講話:

西方的相控陣雷達研製者們,自1960年以來就一直全神貫注於分支饋電的設計,都傾向於忽視和拒絕這種空間饋電的途徑。…….到1988年時還自以為是認為空間饋電技術不夠成熟。…….在1993-1994年由IEEEE相控陣天線發展的詳細科目大綱中甚至沒有提及空間饋電陣列。西方雷達工程界的這種態度把發展的空間饋電陣列技術全部留給了俄羅斯工程師們,使他們得以精力充沛地進入這個空白之地。

由於俄基礎科研非常紮實,大家相信,只要俄經濟進一步好轉,他的微電子技術和高端芯片技術一定會有新的發展和騰飛。否則低水平的微電子技術或有可能成為俄進一步發展信息化、網絡化武器的瓶頸。所以我們借鑑俄發展尖端武器的經驗,主要學習人家自主創新和敢於創新的設計思想和精神,而不是去仿效他的具體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