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被要求向淨值化轉型,何為淨值化?

少醬

理財產品淨值化也即淨值型理財產品,與其相對的是我們較為熟悉的預期收益型的傳統理財產品。下面詳細介紹一下:

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即傳統型理財產品,告知投資者明確的起購金額、預期收益、起息日、投資期限、到期日等相關信息。如下圖:

淨值型理財產品:類似開放式基金,無預期收益,無投資期限,可在開放日按淨值申購或贖回。產品的盈利與虧損按淨值計算。

舉例:某產品淨值為1.00元申購了10萬元,即10萬份(100000÷1);6個月後贖回,此時產品淨值為1.025元,此時盈利為(1.025-1)×100000=2500元。如要按傳統理財產品理解,就相當於一款半年期,預期收益率為5%的傳統理財產品。

如下面這種,每天都公佈淨值,可知道每日盈利或虧損多少:

也有相當部分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把產品做成大家比較熟悉的貨幣基金形式,以每萬份收益以及七日年化收益來表示,如下圖:

預期收益型(下稱傳統型)與淨值型理財產品(下稱淨值型)的區別:

1、產品收益:傳統型給出預期收益;淨值型為非保本浮動,按淨值增減計算盈虧;

2、投資期限:傳統型有明確投資期限,如180天等,到期自動贖回或滾入下期;淨值型無投資期限,有開放贖回日,開放日可為每日,每週,每月;

3、流動性:傳統型大部分不可提前贖回,少部分可提前贖回,但要扣除部分費用;淨值型可在任意開放日進行申購和贖回操作,流動性較好;

4、盈虧披露:傳統型大部分只有在產品到期日可知具體盈利;淨值型根據產品約定每日或每週公佈淨值,可隨時查詢,比傳統型更透明;

5、產品風險:傳統型有“預期收益”及俗稱的“剛性兌付”等不成文的所謂保障,通常認為風險較低;淨值型為非保本浮動性,根據產品不同,風險也有不同級別;


不怕小貓

對於這個問題,首席投資官評論員四維解答:

自2017年11月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出臺以來,歷經5個月之後,該資管新規已於日前正式落地。其中第十八條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及時反映基礎金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

什麼是淨值化?簡而言之,就是不對理財產品固定預期收益率,而是要像基金那樣每天計算淨值,並按照淨值申購贖回,不再保證客戶收益。一句話就是“打破剛性兌付”。

顯然,這條規定無疑成為了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最大沖擊,90%以上的理財產品將被迫由封閉式預期收益型轉變為淨值型,以往銀行在理財產品出現虧損時,為達到挽留客戶、更好吸納資金的目的,都會採用“兜底”的處理方式,即由銀行掏腰包賠付投資人本金。在“剛兌神話”的光環下,投資者只會盲目跟風投資,這對整個資本市場是來說是一種巨大隱患,加大了系統性風險。

因此投資者應主動提升自身投資水平,迴歸到正常的“買者自負”原則,結合自身能力做好資產配置。


首席投資官

銀行理財被要求向淨值化轉型,是一種新的銀行理財方式,和傳統理財方式有以下區別:

1)傳統的銀行理財方式,按照預期的年化收益率在理財產品到期時付於客戶本金及收益,基本上是剛性兌付,而現轉型的銀行理財產品,不承諾保本,不承諾按年化收益率剛性兌付。新型理財產品下不兜底(保本),上不封頂。收益有可能高(也可能大大低於預期甚至虧本)。

2)管理模式新品是開放形式,每日或每週公佈淨值。每日淨值可能低於前日,也可能高於前日。而傳統銀行理財產品封閉式管理,不公佈淨值變化,最後按預設的年化收益率兌付,不能超過。

3)傳統理財產品有封閉期限,如三個月,六個月,270天,一年。封閉期內不得贖回,而新品沒有豐閉期限要求。隨時可以贖回,T+2~3到賬.新品流動性要好於傳統產品。新品也可長期持有。

4)傳統產品購買門檻高,最低不少於5萬元,而新品購買的門檻是否降低還不清楚。

5)新品是否也有股票成份,比例佔多大,是否像基金一樣分紅,還不清楚。

總之,新品管理模式有點類似基金。是對傳統銀行理財產品的一次革新。核心是:上不封頂,下不保本,買贖自由,信息開放,流動性好,風險也大。


350227zg

什麼叫淨值化管理呢?它是打破剛兌之後,理財產品新的收益管理形式。

如果是購買過基金的話,會比較好理解。

舉個例子,你今天買一個基金,基金淨值是1.00,現在你有1000元在手上,所以能夠申購1000份額,明天它漲了1%,淨值變成了1.01,基金份額還是1000,但是那這筆錢就變成1010元了。後天又跌了1%,就變成了909元。你投入的1000元本金,不斷在變化,這就叫淨值化管理。

用回現在的理財來理解,預期收益在5%的年化收益的話,就是購入的時候,淨值是1,份額是50000元,那麼到期就是淨值1.05.

以後過了過渡期之後,這種產品形式就會是這樣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