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一次最少3萬,究竟是圓夢,還是只是砸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教育已經摻雜了很多形式化的東西。一到暑期,各類超前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各類遊學項目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不報班,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報班,高昂的費用仍然讓家長焦慮不已。

“全班只有兒子沒有出國”

這兩天,一條 #全班只有兒子沒有出過國# 的新聞悄然登上了熱搜榜,引發了網友們的關注。

游学一次最少3万,究竟是圆梦,还是只是砸钱?

怎麼回事呢?

原來,來自杭州的孫女士的兒子在民辦小學讀六年級,今年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遊學,要在英國待兩週,這是兒子第一回離開身邊,也是第一次出國。此前寒暑假,她都會陪兒子在國內旅遊。

類似的暑假遊學團,學校年年組織,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一次遊學起碼3萬元,抵得上孫女士三個月工資,孫女士都沒讓兒子參加。可今年暑假孫女士改變了主意:“我是被逼急了,現在才知道,小學6年,全班只有兒子一個沒出過國。”

孫女士還說,每次開學,兒子的同學都會交流假期生活,分享出國經歷,可是自己的兒子插不上話。雖然兒子沒有抱怨過,但是曾說小學最想完成的一個願望就是參加學校的遊學。於是孫女士最終答應了兒子的請求。

遊學,一個近些年呈爆發式增長的假期項目。孫女士的苦惱其實也是很多普通工薪階層父母的心病。隨著如今出國遊學熱的火爆,沒去遊學過的孩子似乎都變成了“異類”。

游学一次最少3万,究竟是圆梦,还是只是砸钱?

遊學究竟該不該?

知道孫女士的遭遇後,網友們對於“遊學到底值不值”展開了一場大討論。

有的網友表示:遊學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先學過課本知識比較好。

游学一次最少3万,究竟是圆梦,还是只是砸钱?

還有的網友則表示:遊學還是有必要的,否則萬一孩子之間有差距怎麼辦……

游学一次最少3万,究竟是圆梦,还是只是砸钱?

還有的網友則理性地認為,遊學應該量力而行。為了長知識也不一定非要出國。

游学一次最少3万,究竟是圆梦,还是只是砸钱?

到底是“圓夢”,還是隻是“砸錢”?

據悉,遊學主要分為兩種形式:

一種是由老師帶隊的遊學團,行程安排會加入住校住家、當地學校課程等學習體驗內容,主要由學校、教育培訓機構、旅行社等合作組織操作;

另一種是旅行社組織的親子團,由父母陪同子女出國。

根據某旅遊網發佈的《在線海外遊學市場消費分析2017》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遊學行業市場空間已達300億元,未來5年還將保持30%至50%的增速,預計10年後出境遊學市場將達萬億元規模。

近些年,爆發增長式的遊學呈現低齡化的趨勢。據某旅遊網站海外遊學負責人介紹,隨著國際幼兒園的擴張以及雙語課程在幼兒園階段的逐漸推廣,近年來參與出境遊學的3至6歲小朋友也越來越多。

不過對於孩子出國遊學到底只是增加父母的負擔,為孩子增加了一份談資,還是真正可以幫助孩子實現圓夢高等學府的機會,網絡上一直爭論不斷。

正方:開闊眼界,圓夢“高等學府”

儘管褒貶不一,但是遊學如今幾乎已經成為了中小學生暑期的標配。問及為何希望孩子參加遊學活動,很多家長都表示,儘管需要支付的費用並不少,但是可以讓孩子長見識,提高適應國外的能力還是值得的。

送女兒出國遊學的張女士就表示:“孩子回來之後變化很大,開闊了眼界,對於英語學習尤其是口語學習,也從被動變為主動了。到了國外聽不懂同齡人說話,她覺得壓力很大,回來主動每天練習說英語,這就達到目的了。”

反方:亂象叢生,砸錢“買面子”

外界對於海外遊學的質疑聲也一直未曾停止。比如學生出國“只遊不學”、家長報名“盲目攀比”、遊學行程“走馬觀花等現象層出不窮,讓不少參加過海外遊學的學生和家長認為遊學不過是砸錢,一不小心還可能陷入法律糾紛。

為女兒報美國遊學項目的張先生就表示,自己花費了4萬元,然而僅僅就是去美國走一走,根本沒有學到什麼。14天的行程僅參觀兩天名校,而所謂的“哈佛課程體驗”就是在校園裡逛一圈。最讓他們無法接受的是還要和帶隊的領隊老師逛街買紀念品,這讓他們覺得背離了遊學的初衷。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本應是很多家長支持孩子出國遊學的意義所在。然而,在國內的大教育環境下,現在卻變成了為了不讓孩子落後於人,家長們“砸錢”的無奈之舉。

其實這個話題一點都不新鮮,從原來的孩子該不該穿名牌,上不上輔導班,到該不該上游學團。一路看下來就會發現,這麼多年家長內心的焦慮一直都在,只不過是隨著消費升級,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而最終落點基本上都和錢有關。

望孩成龍,家長恐怕還是掏錢

其實很多家長都知道海外遊學會有“坑”,但最終仍然會選擇掏錢。

第一是因為遊學在不少大城市已經成為一種“剛需”,家長送孩子海外遊學,大多出於兩種心態:一是增長見識、提高能力;二是為孩子留學做準備,儲備海外經驗。

第二則是因為家長很難拒絕學校和孩子。《廣州日報》曾報道,南京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成績在班上排名前十,班裡在暑假組織一場遊學活動,只有前十名才有資格參加,老師對這個孩子說:“你爸媽知道你有資格參加這個遊學團,一定很高興,肯定會支持你的。”家長則陷入了兩難境地,如果參加,兩週要花費三萬餘元;如果不參加,又怕傷了孩子的心。最終,這位家長還是花錢讓孩子參加了遊學活動。

不少遊學團的典型特徵就是學生們成群結隊、拖著拉桿箱,隨處看看風景、到商場血拼購物。

除了利用獎懲制度,還有利用孩子的攀比心。例如,學校在假期前發佈了遊學活動信息,孩子說:“我們班40個同學,有一半都去了啦。”這時候,但凡還有能力的家長可能都會掏錢供孩子游學,而那些真的沒有條件的孩子,在假期結束後,可能都無法參與班級的話題討論。這種遊學表面上是學生自願參加,實際上卻是一種“偽自願”。

還有一點原因則是因為,孩子有暑假,很多家長沒暑假。既想讓孩子見世面,自己又脫不開身,遊學確實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了。

暑期補習班,家長的焦慮如何解?

前段時間,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在網絡熱傳。

一位在企業當高管的媽媽,月薪三萬出頭,女兒在廣州某外語學院附屬名校讀五年級,家裡大頭支出由老公搞定,最近卻連新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

這位高管媽媽算了一筆賬:

女兒去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

女兒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

7月份鋼琴考級,每週要上兩節鋼琴課,200元一節,一共2000元;

游泳班2000元;

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

這麼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了。

“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實;不花吧,對不起孩子更不踏實!”

此前類似高額補課費最終卻打了“水漂”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游学一次最少3万,究竟是圆梦,还是只是砸钱?

事實上,無論是遊學項目也好,還是各類補習班也好,都需要家長的理性對待。子女教育並非是只靠錢就能砸出來的。

讓孩子出國看看,提前學習一些才藝技能的初衷無可厚非,但是並非都能如廣告宣傳一樣有“神效”。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才是最重要的。

以遊學為例,就有專家建議,家長在選擇遊學前,還是應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適應調整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因素進行整體評估,充分考慮到孩子的興趣愛好,這樣的遊學才有可能獲得預期收效。

小夥伴們,你認為孩子出國遊學該不該呢?暑假,你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幫助孩子度過有意義的假期呢?歡迎在文末留言互動!

游学一次最少3万,究竟是圆梦,还是只是砸钱?游学一次最少3万,究竟是圆梦,还是只是砸钱?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