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經濟會因技術而變麼?

比特幣:經濟會因技術而變麼?

引自格隆匯

2017年,在林林總總的經濟事件中,最奪人耳目的恐怕就是以比特幣(bitcoin)為代表的數字加密貨幣(我們暫且叫貨幣)的瘋漲,以及新的投資詞彙ICO突入了投資界的語境,令一眾傳統投資者措手不及,莫名興奮,然後也如同以往一樣,以區塊鏈、比特幣、通證等新詞彙為時尚,唯恐顯得自己落伍。有詩為證:

昨夜入城市,

歸來淚滿巾。

張口blockchain,

閉口是token.

而且,投資大小V和理論大小V,乃至於官方機構,幾乎都聲言新一代的計算機革命已經到來,徐小平先生那個在著名的群裡號召“all in”的言論,更是將此番沸騰氣氛推向高潮。在剛剛舉行的瑞士達沃斯年會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席勒稱讚比特幣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主意”;英國首相特麗莎·梅在達沃斯說,她擔心犯罪分子正在利用數字貨幣,這些貨幣可以用來匿名轉賬……區塊鏈和比特幣已經成為事實主題,大咖們的話題不約而同地聚焦,那種“從未失去,也未曾擁有”的複雜情感,讓聽眾莫衷一是,如墜雲霧之中。

比特幣:經濟會因技術而變麼?

(羅伯特·席勒在達沃斯上談論比特幣)

本文想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構區塊鏈、比特幣和通證,並堅決認為區塊鏈這個翻譯至少是不準確的,是望文生義的僵化翻譯,甚至是耽誤了這個技術在民間的普及進程;同時也想為這幾個概念正本清源,試圖消除其神秘色彩,迴歸大眾領域,讓人對它們不再莫衷一是、亂了方寸而不得其理。

一 、從區塊鏈這個翻譯說起:為什麼錯誤而且具有誤導性

在中本聰那篇著名的比特幣白皮書中,其實是比較明確地說明了blockchain即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這個底層技術是分佈式記賬技術,是相對於當下經濟單位的中心化記賬技術而言的,是去中心化的記賬技術。在我們現有的記賬體系中,是有一箇中央機構在進行著此消彼長的核算並進行最終的確認,這種地位的壟斷性導致了中央機構可以通過新的貨幣發行來收取“鑄幣稅”。這的確是傳統法幣的缺陷所在,因為這樣會導致幣值的縮水,比如100年前的1美元據說到現在已經縮水到了十幾美分。而這也是法幣體系被比特幣擁護者詬病的主要原因。

比特幣的優點在於,由於採取了分佈式記賬,把貨幣發行中心去掉了,從而也就消滅了通過貨幣增發來收取鑄幣稅的空間。甚至有陰謀論認為,中本聰因為預見到了比特幣對於法幣的重大沖擊,擔心自己的名聲和安全,就隱匿江湖,深藏功與名了。

那麼比特幣果真會對法幣產生實質性衝擊麼?比特幣真有這麼大的力量麼?

這就要從其底層技術即所謂的區塊鏈技術說起。區塊鏈的英文是blockchain,由block和chain組成,前者被譯作區塊,實在是大謬不然,食洋不化。為什麼這麼說?這裡要談談英語學習。經濟學作為泊來品,很多名詞是翻譯而來的,其中幾個典型的,比如“institution”到底是制度還是機構?又比如,關於民營企業的翻譯,國內就翻譯成private company,而在金融市場中,private是與public對應的,private是非上市公司,而public是指上市公司,這就是說,非上市國有企業其實就是private company,即所謂的私有公司。如果翻譯成民營公司,一定會產生很多誤會和誤導。聯想到最近某教授關於消滅私有制的言論在理論界產生的衝擊,這些翻譯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筆墨和口舌。

比特幣:經濟會因技術而變麼?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新城,撰寫《GCD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一文,引起軒然大波)

區塊鏈這個翻譯就產生了類似的誤解和誤導。Block確實有街區、區塊的意思,但Block還有基本構成元素或者是基本粒子的意思,比如,喜歡看天文物理科普的人會知道這樣一個詞彙叫 a block of universe,試問這個難道要翻譯成宇宙區塊麼?顯然,這裡應該翻譯成宇宙組成粒子或者是元素的意思,如果翻譯成區塊,恐怕物理理論都要改寫了。中本聰這個白皮書中,blockchain應該按照物理學裡面的取義,是基本構成元素之意,直譯應該是組鏈或者元鏈,翻譯成區塊是沒有理解分佈式記賬的技術本質。所謂分佈式記賬,其實就是“人人一本大賬”,整個比特社區中如果有新的交易發生,這個交易就通過算法接續到原來的“賬本”記錄下來,如此連綿不絕,是謂鏈條,每筆交易或者事件都可以說是一個block,連接起來就是blockchain。這應該是blockchain的本意,而不是什麼“區塊鏈”這個詞表達的意思。

二 、2100萬個幣:貨幣數量論實驗

我們的經濟發展到現在,各式理論層出不窮,關於貨幣的理論最有名的就是貨幣數量論,這個理論是說貨幣發行量的增加只能帶來價格水平的上升,不會對財富總量產生實質性的增加。也就是說,如果願意,發行當局完全可以像比特幣2100萬個上限那樣,把自己的發行量限定在一個水平上,來保持幣值的基本穩定。但是由於貨幣當局無法抑制發行衝動,總是以刺激經濟為由發行貨幣,導致貨幣貶值。

在這種情況下,哈耶克提出了貨幣競爭發行的觀點,也就是經濟中可以有很多主體發行自己的貨幣,在幣值穩定方面進行競爭。

而比特幣者認為2100萬這個上限能夠保證比特幣幣值穩定。但如果是這樣的話,如何解決經濟中出現通縮問題呢?我們知道,歷史上出現了幾次通縮幾乎都是貨幣當局通過增發貨幣來解決的,假使比特幣經濟中出現了通縮問題,那麼如何應對呢?如果說所謂的2100萬個這個數量上限本身就是貨幣數量論的表現形式,那麼現在的炒作熱情是否有些過分了?

三 、無論使用中心化還是分佈式記賬,經濟就在那裡

Blockchain的本質是分佈式記賬,大V們認為這種記賬能夠避免中心化記賬體系下那個集權者的“偷竊”風險。用技術手段來實現分佈式記賬,去掉中心記賬角色,看上去很美。但實際上,中心化記賬也好,分佈式記賬也好,本質上都是對經濟過程的記錄,也就是說不管以什麼方式記賬,經濟就在那裡,人的基本動機和慾望還在那裡,推動經濟發展的還是亞當斯密所說的“在自利中利他“。或者像谷歌首席經濟學家範裡安說的,技術會變,但經濟規律不會。

為什麼這麼說?這裡還是要說一點知識性的東西。在經濟理論中,經常會有一些定律是講“irrelevance(無關性)“的,比如著名的貨幣數量論、資本市場著名的MM定理、以及科斯定理等,這裡的無關性就是指某些結構安排在滿足一定條件後,並不影響經濟過程的結果。如果從這個思路出來,如果說記賬技術會讓經濟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我們對此應該保持警惕和懷疑。所以,在這裡我們想說,不管你怎麼記賬,經濟就在那裡,這就是無關性原則。

進一步說,從歷史的大窗口看,凡是推動了經濟社會進步的革命性技術,都是在當時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生產和生活方式,給人們帶來了生命質量的提升。從這個角度來看blockchain,它被人吹捧的最大優勢就是分佈式記賬,這個記賬技術是防範中心化記賬體系下記賬者的作惡動機,這在革命性和顛覆性方面都差了一個層次。這個作惡動機本質上是缺乏監督機制導致的,並不是法幣本身的問題。實際上,在一個民主和科學的決策機制中,貨幣發行過程就是一個社會共識,這個政策效果是由社會效果承擔,並不如很多人認為的那麼邪惡或者貪婪,因為宏觀經濟問題還得靠貨幣政策工具來解決,而比特幣或者blockchain到目前為還未顯示出這方面的能力。

四 、正本清源:貨幣的本質

儘管到目前為止比特幣還沒有被成為嚴格意義上的貨幣,但實際上很多人已經將其看作一種貨幣的替代品。那麼什麼是貨幣?其實,貨幣就是一個以國家信用作為支持的社會契約,這個契約意味著,我們買東西的時候,賣方會無條件接受我們出示的貨幣。賣方為什麼要無條件接受?因為她知道這是全社會都認可的通證!也就是說,法幣本身就是一個所謂的通證。如果大家懷疑,可以查閱一下早期的經濟理論研究文獻,那些“書呆子們”早就在自己假想的經濟體中使用了通證這個概念作為貨幣的代名詞,然後去構造被人嘲笑為沒用的理論模型!

比特幣:經濟會因技術而變麼?

(古代的貨幣—貝殼)

儘管我們看到的是一張張或一枚枚的貨幣,或者是賬戶上的數字,但實際上背後它就是一個通證的概念,或者就是一個契約鏈,這與blockchain有什麼本質上的分別?貨幣的機制其實就是blockchain!這就找到了我們所謂的“無關性”定理,不管你怎麼記賬,經濟活動就在那裡。而且,技術在當下的技術下,實現完全民主化的貨幣發行即分佈式記賬法也是成本高昂,無論從處理速度以及防範犯罪等各種角度。這就是經濟裡面那個著名的科斯定理解決的問題:當完全的市場化運行產生的費用大於行政管理費用的時候,那麼經濟組織就會出現;而在貨幣的情形下,當分佈式記賬成本過高時,中央發行機構就會出現!

五 、適度高冷:作為一種投資策略

有人稱數字貨幣可能是投資史超過鬱金香的最大泡沫,這句話可能帶著那種完美錯過機會的酸楚心態,也可能是深思熟慮後的理性。在一些人看來,投資本來就沒有什麼對錯,賺到就是正確,這無可厚非。也有大咖認為自己看不懂的東西就不投,像是一種自我安慰。但不管是誰,都無法否認以比特幣為代表的這波投資的歷史性和機遇性。毋需多言,下圖足以昭示比特幣行情在大窗口投資視角下的特立獨行,令人歎為觀止,只能閉息以視,已驚天上人。

比特幣:經濟會因技術而變麼?

其實,所謂的不懂,在投機的意義上就是不知道別人如何看待這個投資,也就是會不會有人參與這個遊戲。這個就回到了二級市場的基本邏輯,可能很多人就懂了,比特幣交易平臺7X24小時交易,金錢永不眠,其中的邏輯和箇中滋味可能參與者可以體會。

比特幣:經濟會因技術而變麼?

在這種狀況下,不隨波逐流,保持適度高冷可能是一種比較實用的策略。這不是裝X,這是對大眾投資在“隨機漫步”狀態下的無奈之舉。

六 、經濟界面對風起雲湧的數字貨幣風潮為何集體失語?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經濟學界尤其是國內經濟學界對風起雲湧的數字貨幣風潮採取了“適度高冷”的態度,讓我這個離開這個圈子很久的人也感到不解。按道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經濟現象和貨幣現象,應該有一個群體在研究甚至發聲。

一個可能性就是一部分人自以為弄懂了比特幣和區塊鏈,悶聲發大財去了。這些人嚴格意義上和我一樣,已經不算學人了。有一些恐怕是擔心自己落伍,到處都是他做意見領袖,動輒就發警世通言,或者是新革命即將到來這種蠱惑有餘卻無須負什麼責任的言論。還有一些就是根本沒搞懂,索性充耳不聞,採取了一種“適度高冷”的策略。有句話叫做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那些面對這些生動的經濟現實而不顧,卻想回到公有制還是私有制這種討論中去,真是為學子們擔心,也難怪年輕人要炒比特幣,難道要讓他們去學習那些老朽的理論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