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祥符調,從清河集走出,中國第一個豫劇科班,也是從這裡走出


清河集村位於封丘縣城東南四十里處的背河窪地,咆哮的黃河從村邊奔騰而去。從清河集渡河,西南行三十餘里,即到古都開封。豫劇祥符調就發端於現在的封丘縣曹崗鄉清河集村。

豫劇早期繁衍發展的範圍,歷史上有“內十處、外八處”之說。所謂內十處包括:祥符、杞縣、尉氏、中牟、通許、蘭封、陽武后來,由於朱仙鎮不斷髮水,蔣門科班到處遷徙,逐漸演變成豫東調、沙河調等,失去了蔣門科班原有的意義。而開封北清河集許家科班卻一直比較穩固,在許門班主許長慶的主持下,許門先後辦科班8期,為豫劇培養人才200多名。

民國時期的豫劇著名藝人多出自於“許門”。旦行有羊羔、常金榮、李劍雲、時湘雲、林黛雲、閻彩雲等。生淨行有陳玉亭、筱火鞭等;醜行有李德魁等,這些藝人演技精湛,名滿中原。由於清河集當時隸屬於原祥符縣,因而許門科班所創立的豫劇唱腔,被後世稱之為豫劇祥符調。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祥符調蘊含著黃河兒女的精神風貌與生活態度。歷年來,從封丘縣走出的楊金玉、陳義亭、閻彩雲、閻立品、馬騏、孫延德、金不換、範靜等名家名角,彰顯了當地的文化底蘊。

近年來,由於市場經濟和多元文化的影響,地方戲曲面臨著觀眾減少、市場萎縮等困難。後繼人才的匱乏,成為制約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重要因素。

為傳承戲曲文化,2015年,在緊鄰清河集村不遠的黃河大堤附近,祥符調卻在一個有著幾百口人的不太富裕的小村莊——蔣寨村重新崛起。村上的十幾個人自籌資金,利用村中一個乾枯的水塘填土建起了一座佔地面積2300平方米的戲曲學校——封丘縣蔣寨戲曲藝術學校。

三伏天氣,驕陽似火,大地像蒸籠一樣,讓人喘不過氣來。孩子們依然和往常一樣重複著每天必練的基本功,汗如雨下,滴滴汗水浸溼了衣裳。

3年多來,這所藝校先後培育出了近200名戲曲藝術人才,其中一部分藝術英才先後考入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和中國戲曲學院。其中有30名學生先後赴北京參加中央電視臺“2017戲曲春節聯歡晚會”演出和參加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舉辦的專場演出活動。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由衷地祝福這些孩子——這些河南豫劇的傳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