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打車內憂外患,怕是要涼了!

上海 “美團打車”被處罰後仍問題頻現

美團打車內憂外患,怕是要涼了!

6月下旬,美團點評向港股遞交了招股書,準備在最後的窗口期上市。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美團點評的招股書顯示,這家8歲的互聯網公司連續三年虧損,2017年虧損高達190億元。美團點評的虧損來源於業務線眾多,外賣燒錢很瘋狂,2017年進入打車市場,這個燒錢更瘋狂。

價值兄認為,美團曾經是團購屆的大佬,外賣中的急先鋒,但在網約車這個領域,是名副其實的初出茅廬者。這位“初生牛犢”有著“不怕虎”的自信,但在兇險的打車領域,卻越陷越深,成了一隻“病老虎”。

鉅額虧損卻深陷泥潭

在打車及出行領域,美團點評完全是一個後來者角色。滴滴自2012年就進入出行領域,並佈局出租車、專車、快車、順風車及單車領域。在這之後,國內出行領域也有了更多的參與者。比如,高德、曹操,此前還有易到、首汽和嘀嗒等。

相比其他參與者而言,美團進入出行領域的時間最晚,美團打車於2017年才上線,收購摩拜單車已經是2018年的行為。儘管美團點評佔據了出行的兩個入口,但難掩其在出行領域的頹勢。美團打車可謂生不逢時,即便是在大力推廣的上海地區,美團打車似乎也處於明顯落後狀態。而購買摩拜單車更是像知名投資人朱嘯虎所說的,買得起,養不起。

美團打車內憂外患,怕是要涼了!

據比達諮詢發佈的《2018中國網約車行業發展監測報告》,從對2018年上半年上海地區網約車平臺用戶、司機常用平臺調查顯示,美團打車在剛進入上海的4月,靠鉅額補貼搶到了18.5%的市場,但到了5月份,其市場份額快速的滑落到12.8%,這一數據與易到幾乎不相上下,遠遠落後於滴滴出行。

下滑的市場份額背後,是美團出行導致的鉅額虧損,根據藍鯨TMT的報道,美團在上海和南京兩地,單月燒錢5000萬美金,數額之大令人咋舌。網約車就像一個巨大的泥潭,美團砸進大量的資金,卻始終裹足不前。

深陷泥潭癥結探究:這5個原因令其進退兩難

美團打車在成立之初,確實憑藉瘋狂補貼佔據了一定市場份額,但其後的一些列因素,讓美團打車在網約車市場中迅速沉寂下來,總結來看,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1.飲鴆止渴的代價,美團打車停止補貼後被司機集體抵制。據媒體報道,美團打車的補貼被相關管理部門叫停後,引發了司機群體的吐槽和集體抵制。多位上海網約車司機反映,“美團沒有單”,“美團車少多了”,“獎勵少了”。這些都讓美團打車在經過瘋狂補貼的高速增長後,被打回了原形。價值兄認為,如幾年前的團購大戰一樣,瘋狂補貼猶如飲鴆止渴,屬於傷敵傷己的不可持續性市場增長行為,一旦用戶無法獲得優惠,司機很難被分配訂單和補貼,將會嚴重傷害平臺口碑。

美團打車內憂外患,怕是要涼了!

2.監管風險加大,美團打車遲遲未在全國上線。今年3月份,美團打車在上海如火如荼地上線,但僅僅過去一個月,補貼就被叫停。4月23日,上海市交通委主任謝峰表示,網約車要以依法合規經營為前提,以補貼為名的低價惡意競爭最後是為了達到壟斷市場的目的,這對於市場的經濟規則而言不可取,對於消費者而言利益最終將受到侵害。收緊的監管政策,讓美團打車在今年5月份的訂單量一下子大跌50%以上,甚至很多司機“一小時接一單”。這也打亂了美團打車在全國擴張的步伐。

美團打車內憂外患,怕是要涼了!

今年3月份,美團點打車宣佈向全國10座城市進軍。但是包括在北京、杭州等地,美團打車一直沒有上線。有分析人士指出,這與美團打車未獲得當地運營牌照有著很大關係。頻繁收緊的監管政策,讓已獲的運營牌照及建立網約車規模的滴滴、易到和神州等獲得了極大的利好,但對於美團打車來說,則是個十足的壞消息。

3.虧損嚴重盈利無期,打車或無長期計劃。

根據美團點評提交的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間處於鉅虧狀態,虧損額分別為105億元、58億元及190億元。即便是經過“優先股公允價值”調整後,三年的虧損額,也分別達到59億元、54億元和28.5億元。美團點評稱,未來可能會繼續產生較大虧損。立足長遠以抓住戰略商機的經營理念,亦可能對短期財務表現產生負面影響。這對於一家正準備上市的公司來說,顯然是非常不好的財務報告和暗淡的前景,勢必會拉低投資人對其估值和公司發展前景的期待。

此外,多位美團點評內部人士曾對價值兄透露,美團打車確實屬於當前公司的重點項目,但並非是長期項目。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團打車或許並非是王興持續的業務,儘管美團成立了打車事業群,但其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為了上市和公司估值提升的考慮。過去幾個月美團已經在打車領域花費數億元資金,這也讓其加快了上市的準備。2017年底,王興曾表示,"如果我們想上市立刻就可以上市,但這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在今年初,就有媒體曝光美團即將上市,再到最近美團已經加速提交赴港招股書來看,上市成為美團面對持續虧損的一種最終期望了。

4.外賣等業務被對手趕上,美團點評優勢幾近無存。

不僅僅是在打車領域,美團點評因為其四處樹敵的策略,讓其在很多優勢業務上已經縮小甚至被對手趕上了。今年7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餓了麼CEO王磊宣佈,餓了麼將投入數十億美元用於商家賦能、即時配送和消費者福利。這是一次在美團優勢業務外賣、到店業務領域的瘋狂搏殺策略。甚至有餓了麼騎手錶示,“餓了麼是真下血本了,扶持商家,平常一天只有20多單的商家,最近都是70-100單,主要餓了麼活動力度大,大家都來吃霸王餐哈哈,我也樂開花了,今天下雨跑了56單居然跑出1150塊,感謝餓了麼給我們這些騎手的補貼!!!”根據數據顯示,餓了麼和百度外賣的市場份額已經接近美團點評,這讓後者有些措手不及,特別是在阿里巴巴95億美團收購餓了麼,對美團點評的壓力更為巨大。

5.架構調整頻繁,員工不知所措。不容忽視的一個原因是,美團點評在過去一年多時間內,經歷了至少兩次公司架構大範圍調整,這包括2017年1月成立餐飲平臺,以及2017年11月底的打車事業群創建。在此之前,美團點評合併後,還經歷了兩次重大人員調整。這些都未免過於頻繁。一位前美團員工曾私下表示,頻繁的架構調整,讓自己從餐飲到打車再到到店,一年時間調崗了三次,如此頻繁的變化,讓很多員工都不知所措。價值兄認為,這樣的大範圍的調整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盡管習以為常,但並不利於美團點評在很多業務中策略的貫徹執行,反而會加速軍心渙散。

在網約車市場,美團點評依然希望用團購的補貼快拳,殺出屬於自己的天地,但在更為複雜的市場環境,更優秀的對手面前,有些幼稚的美團似點評,似乎有些後勁乏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