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教学哪家好,就像中餐和西餐那个好吃,。

上周从一篇文章里面看到了英国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三集连续看完,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可以看清楚我们好在哪里,哪里需要提升,中西教育没有绝对的好,为没有绝对的不好,也是这个例子我想起了中西餐、中西医的辩论,我会通过中西餐的例子给分析,仅供参考。

中、英教学哪家好,就像中餐和西餐那个好吃,。

中西教学

家长、孩子、学生、国情

中西餐

大厨、刀工、饕餮盛宴

西餐:先来讲西餐,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西式快餐店的都吃过的啊,你会注意到去的每一家店都有共同的特点,装修、可乐、鸡腿、薯条基本上是一样的,西餐要求是标准化、流水线的生产,可乐放多少冰、薯条薯条炸多长时间等都是有量化指标,他们没有大厨、但每个员工也都是大厨都会做,这三家企业做到了行业老大,全球上万家门店,这就是体质教育、填鸭式企业的优势,复制快。中餐,八大菜系、满汉全席、小龙虾等等随便说几个都会流口水,除了大厨做的美食,我想最喜欢吃的那道菜百吃不腻只有“爸妈做的菜”。中餐和西餐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标准,但也有标准。没有标准指的是大火煮、小火慢炖、爆炒、盐少许、糖少许,先给介绍一个餐饮名著《调鼎集》清代中期的烹饪书300多道菜品,任何一道菜品用心烹饪都是一道美食,中餐烹饪历史悠久烹、调、煎、炸、煮、蒸、色、香、味俱全,一条鱼可以百种做法,一道菜做的怎样更多的因素是大厨的灵感、天赋,灵感与天赋这两点也是限制中餐不可以想肯德、基麦当劳一一样的复制,标准化可以复制,能力无法复制。

中、英教学哪家好,就像中餐和西餐那个好吃,。

中餐有没有标准?有的,中餐本身有标准,菜品规格、长度、宽度、厚度、重量这些都可以实现标准化,但完全像西餐一样标准量化但调味品上现在还达不到,每个大厨心情不一样口感也不一样,季节、温度、火候不一样口感也不一样。

中餐,跟着感觉烹饪,随便想起几道爱吃的菜就流口水,走几条巷子就可以遇到美食,单品复制中国也有兰州拉面、沙县小吃、火锅、黄焖鸡等,满汉全席无法复制,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全球没有一家中餐在国际上有规模的企业,但不能否定中餐,中餐遍布全球,而且餐饮消费规模每年高速增长。

西餐,简单、复制、流水线,填鸭式批发生产,一个生意只要可以复制就可以做大。

中、西教学

英式教学:因材施教,没有限制,做自己擅长的自由发挥提供了想象空间,父母也不会管孩子的学习,在《中国老师来了》1-2集我们看可以看到,英国的学生会挑战权威的,中国式教育崩塌了,有太多的限制,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要听话,父母说的就是对的,恰恰这一点,让老师权威失效,学生压根不认可父母说的就对的这一点,但事实就是如此,父母说的不都是对的;我做自己擅长很好,你非让我把不擅长的体育发挥好人社崩塌。这也是中国父母的通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种补习班、特长班。

因为纪律的问题把中国老师困住了,在第三周举行家长会,老师在家长会上提到几点:①、纪律问题和家长有关,一起配合完成这次挑战。一位妈妈在后面默默的说:纪律不是,学校该做的嘛。②、下危机,在英国上学是免费的,这是国家福利,天生具备先天的优势,也是最容易陷入舒适区的,如果毕业以后国情发生改变,和中国学生放到一起有没有优势?老师也把孩子上课的一些行为分享给家长,也非常认可。中式的教育+英式父母的支持+孩子的天赋发挥,这是中式教育获胜的重要因素。

中式教学,简单、复制,是成绩(辅导班、特长班),一条流水线作业,死记硬背,这也是中国培养出非常多的学霸主要因素,这和国情有关,我们必须考出好成绩在中国才有机会。其他的我就不说了,我们都是从中式教育里出来的,我会想中式教育是对的,哪里不对?父母的攀比、恐吓、打压、面子导致学生压力很大,自己做不到的施压给孩子、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让孩子完成,这一切和中式教育没有关系,和中式父母有关。从小打压,增强了抗打击能力,标注化的特点是底子好、复制快,中国在近几年突飞猛进,复制了大批量优质的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为强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储备。

无论因材施教的英国还是流水线填鸭式的中国,都在某一个阶段会培养成一部分流水线书呆子,灵感的神经病。再往上跳一级就是天才,活出自己学到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当然有的人不用成为书呆子也可以快速进入天才领域,这个取决于父母。

艺术灵感来自潜意识与显意识,来自生活中,灵感只在放松的环境中生存;这应该也是IT企业,把办公区域布置得像大自然的原因。中英教育没有哪一家非常好或者不好,取长补短,式家庭教育天赋扼杀在摇篮里

最后总结一句话,中西教育都很好,取长补短,做正常人,做擅长的领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