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養護人物誌」甘於平凡,把路放在心上的養護站站長

有人說,

公路人的精神是一首詩,

如果把土地比喻是一把琴,

那麼路就是琴絃,

養路工則是弦上跳動著的音符。

日出日落,春去秋來,

步步丈量,段段鋪就,條條堅守。

他們用青春和汗水,

為人們鋪就了一條條“暢、安、舒、美”的公路。

他,從1984年參加工作以來,曾多次獲評 “五好職工”、“先進職工”,2015年獲得威寧自治縣“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他就是威寧段職工王熙剛。

「公路養護人物誌」甘於平凡,把路放在心上的養護站站長

綠化修剪

在33年的工作征程中,王熙剛由年輕小夥歷練成現在成熟穩重的威寧段南屯養護站站長。這一段歷程中,他以艱苦為伴,風沙為伍,無私奉獻,以路為業,以班為家,在天寒地凍、風沙肆虐的惡劣條件下,把養好路、管好路、護好路作為自己的的天職,保證了養護路段的好路指標始終位於全段前列,也為社會提供“暢安舒美”的交通環境。作為一名60後,他憨厚老實、勤懇實幹。是站上同事們的好班長,也是領導的好幫手。他以赤誠之心,將心血和汗水默默奉獻在他所熱愛的公路養護事業中。

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三十三年如一日

有那麼一句話叫“用最初的心,做永遠的事”,王熙剛33年來一如既往的兢兢業業、忠於職守便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身體力行。選擇了方向就只顧得風雨兼程,選擇了以路為伴便義無反顧甘當一顆鋪路石。33年如一日的工作,不僅業務上精益求精,王熙剛也獲得多次管理局“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1984年,還在老窪箐道班當統計員的王熙剛,時值青春年少,但卻幹勁十足。春季,公路邊雜草叢生,嚴重影響著路容路貌與行車安全,為了確保公路的安全暢通,二十出頭的王熙剛每天都扛著鋤頭在烈日下作業,因為長期暴曬,他要比同齡人顯得蒼老。“雖然年少,但是勤做敢為,沒有年輕人的戾氣。”這是當時道班班長對他的評價。

1987年,王熙剛離開集體作業的老窪箐道班,進入個人養護的金鐘道班。因為是個人養護,在那個路況條件不好、機械化程度不高、交通還不便利的年代,對養護工人的身體及意志是極大的考驗。當時他養護的是S102線K201-203處的3公里路。每天早晨7點,王熙剛揣著晚上煮好的洋芋,扛著掃帚和鏟子就上路了,按照習慣,他將3公里路巡查一遍,把路面的垃圾以及散落的砂石、煤塊等雜物,清掃一遍。隨後查看涵洞、邊溝、急流槽有無堵塞現象。如若有堵塞情況,他就立即疏通,保持涵洞邊溝的時時暢通。汛期來時,經常雨水氾濫,涵洞邊溝的堵塞情況較為嚴重,堵塞的急流會影響雨水排放,要是清理不及時,就會漫上路面,對行車安全造成威脅。因此每到雨季,你總會看到一個頂著草帽,披著塑料薄膜,穿著解放鞋在路邊忙碌的身影。

1990年12月,正值管理局年度檢查,每個職工都鼓足幹勁、有條不紊地做好工作。而恰逢這幾天,正是王熙剛老婆的預產期,這對每個將為人父的人來說都是一件欣喜若狂的大事,王熙剛自然也不例外,他早就盼望這一天的到來。但是不想因為自己管養的路段拖了站上的後腿,他又忍痛含淚作出了選擇繼續上路作業的選擇,並未因此請假。他白天忙著工作,晚上就去醫院照顧老婆,幾番折騰下來,真是“人比黃花瘦”。令他愧疚的是,孩子在某一天的中午呱呱墜地,他那時卻在路上開展養護作業,並沒有第一時間看到孩子、陪著老婆。每次說到這件事,他總會哽咽著說:“覺得有愧於老婆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王熙剛可是一名“路二代”,他的父親也是一名養護工人,曾擔任過金鐘道班的班長。王熙剛常說,每當家庭聚會時,老父總會反覆在耳邊叨唸:“國家修路不容易,你們現在條件可比我們那時候好太多了,我們那時候多苦多累都要把路放在第一位,你也一定要把路養護好。”2015年是“國檢”的年份,王熙剛為了積極落實威寧段的安排,自己都記不清多久沒去探望過老父了,那年中秋王熙剛陷於忙碌之中,那天他收工回到養護站意外發現自己的桌上多了一袋月餅,有人告訴他,說他父親來過,等了半天也沒見他就獨自回去了。後來他才知道,那天70多歲的父親從金鐘鎮提著月餅走了五公里多的路到南屯養護站去看望他,雖然父親沒有責備他,可他的心中還是一陣酸楚。

綠化修剪

宿戰風雪、為公路安全保駕護航

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威寧縣迎來了多年難遇的嚴寒,地勢高處降溫達零下12℃,接近2008年最低氣溫。威寧段管養公路多為山區公路,且海拔較高,面臨的挑戰相當嚴峻,為切實做好防凍防滑工作,保障公路交通運輸安全,威寧段先後緊急召開會議對防凍防滑工作進行部署。

作為重要的出省通道,又正值春運高峰,王熙剛所管養的S102線更是防凍防滑的關鍵點。王熙剛根據單位的相關要求部署,先是開展了一次全面的綜合巡查,重點對高危路段特別是高海拔路段、急彎陡坡路段、橋樑進行隱患排查,及時向段上彙報防滑沙、防滑工業鹽的儲備和分佈情況。然後對防凍防滑具體工作進行再分工、再細化、再部署,確保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能及時處置險情,加強應對雪凝災害反應能力和抵禦能力。並於2015年12月上旬在S102線易凝凍路段比較醒目的地方設置了18套標準化、規範化的防凍防滑標誌牌。最大限度地提醒過往車輛注意安全,儘可能少地減小因路面溼滑引起的交通事處。

12月14日夜間,威寧縣氣溫驟降到零下12度,寒風刺骨, S102線部分迎風高陡坡路段公路凝凍,車輛行駛較困難。儘管已至夜晚9點,但為了救援受困車輛及群眾,保障行車安全,王熙剛毅然身先士卒帶領南屯養護站工人,上路防凍防滑直至深夜。腳凍僵了、臉吹裂了,仍舊堅持不退縮。當日,他們打通凝凍公路40多公里,救援、護送受困群眾100多人。凌晨回到家時,腳已經凍得沒有知覺了。

情繫公路、做公路的守護神

王熙剛像一塊鋪路石一樣守護在道路上,任勞任怨,默默奉獻。

養護工作簡單瑣碎,平時修補坑槽,整修路肩,夏天水毀搶修,冬天除雪防滑,一年四季的工作週而復始。王熙剛說道,把重複的工作做到不重複,每天都有進步,是他經常和養護工人討論的。只要用心工作,工作中處處都有小竅門。王熙剛是初中畢業,而且在一線工作太久,已脫離文化知識太久。而正值國家進入互聯網時代,許多新東西正普及在鄉村的每一個角落。他感覺自己落後了,尤其去年冬天新進的防滑防凍車,對於十多年的老駕駛員卻像個“洋機器”一樣俯視著他。看著操作說明書也有好多字不認識,整個站上一籌莫展。但王熙剛身上就有一種不服輸的鑽勁。愛鑽研、勤動腦、敢創新,並虛心向他人學習。他跑去找融達路橋公司的小年輕駕駛員,向他們請教防滑車的操作流程,幾天下來,把他老駕駛員的資質用在了防滑車上。一看他開那防滑車,就是個老手的樣子。

王熙剛愛路,是站上每個人都知道的。由於長期和灰塵打交道,歲月也不饒人,王熙剛患上肺病住院,看著焦急的家人同事,他還自嘲說:人和路都一樣,老了都會病,長修長補就好了。還不忘叮囑養護工人要加緊養護,不要離了他就放鬆了。女兒去醫院看望他,心疼的責備,怎麼這麼拼命,都不知道休息。他說道:“孩子,幾十年的公路人了,和公路一起成長、見證,有感情了。幾天不上路,身體就不舒服。看著路上有沒養護好的地方,手就癢,非要做好心裡才舒坦。”

王熙剛獲縣級勞模

「公路養護人物誌」甘於平凡,把路放在心上的養護站站長

王熙剛獲縣級勞模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33年的養路生涯,王熙剛深知公路是團聚之路、是小康之路、是生命之路,體會到養路工作地任重而道遠。只有勤學習、苦鑽研,腳踏實地地工作,才能無愧於勞動模範的稱號。這33年來,他每天都要用至少10個小時的時間對公路進行巡查養護,王熙剛巡查的公路里程總的加起來40萬公里只多不少,可以繞赤道10圈有餘,換過的鏟子掃帚不計其數。手上的老繭也脫了一層又一層。王熙剛以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敢於擔當的精神,詮釋了對公路事業的滿腔赤誠,默默無聞地演繹著一個平凡養路工人的無悔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