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黃帝(第一帝)

三皇五帝——黃帝(第一帝)​黃帝是傳說中的我國古代原始公社時期黃帝族首領,也是漢族(華夏族)的祖先,原姓公孫(一說姓姬),名軒轅,號有熊氏,少典之子。古代相傳黃帝為我國文化的創始者,舉凡兵器、舟車、弓箭、衣服等,皆為黃帝所作,其中也包括醫藥。據古醫書記載,黃帝曾與其臣子岐伯、伯高、少俞、桐君等醫家討論醫藥,而創造醫藥。因此,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黃帝八十一難經》、《黃帝針經》、《黃帝明堂經》和《黃帝甲乙經》等,均託名黃帝之作。一黃帝其人據《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軒轅之丘就是今天河南省鄭州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黃帝父親少典是有熊國國君。黃帝出生在陝西沮源關降龍峽。傳說黃帝的母親在一天傍晚看見了北極光,然後懷孕,生下了黃帝。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黃帝被認為是華夏族的始祖,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首,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


三皇五帝——黃帝(第一帝)

據史書的記載,在炎帝統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餘部族紛紛歸附,便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三足鼎立的局面。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九戰蚩尤,均未獲勝。最後黃帝在涿鹿與蚩尤激戰,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黃色的大蚯蚓和大螻蛄,人們說他以土德為帝,故自稱為黃帝。早前炎帝不敵蚩尤,與黃帝結盟。蚩尤失敗後,黃帝成為天下共主,炎帝不服,起兵反抗。炎、黃二帝在阪泉決戰,黃帝最終獲勝,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據說,黃帝奠定天下後,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中央職官以云為名,青雲管宗族事務,縉雲管軍事,設置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任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為治民的大臣。他用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他經常封祭山川鬼神,定期巡視各地,瞭解民情,深得人民的愛戴。黃帝肇造文明圖此外,黃帝當共主時,去古未遠,人民生活簡陋樸素,故黃帝教人民生火做飯,吃熟食,又創制紡織技術,製作衣服冠冕,禦寒護體。他命羲和與常儀分別負責觀測太陽和月亮,臾區觀測行星,伶倫創制律呂,大撓創立甲子,隸首發明算數,容成綜合以上六術,製作樂律和律歷。黃帝命伶倫和垂製造樂器磬和鍾,沮誦和倉頡造字,史皇作圖,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揮造弓,共鼓和貨狄作舟。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養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棠,故有“先蠶”的稱號;次妃名蟆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黃帝共有25個兒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姓。這14人共得到12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黃帝被尊奉為“中華始祖”。歷史學家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洪水以前之製作》中評論黃帝時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時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時,其歷年雖無確數,以意度之,最少當亦不下數千年。故合而觀其製作,則驚古聖之多;分而按其時期,則見初民之陋。犧、農之時,雖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諸物,其生活之單簡可想。至黃帝時,諸聖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歷、算數始並作焉。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時為最盛之時。”柳詒徵這樣評價黃帝時之製作:“或恃前人之經驗,或賴多士之分工,萬物並興,實非一手一足之烈”,不是“一人一家之績也”。黃帝和炎帝時期逐漸形成華夏族,他們被視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二優美傳說相傳黃帝亦通曉醫術,《素問》及《黃帝內經》據說都是黃帝所作。但實際上是後人假託黃帝之名而作。今天陝西省橋山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相傳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一隻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拜受接圖。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六字為“慎德”、“仁義”、“仁智”。黃帝未見過這種鳥,便去問輔臣天老。天老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鳴叫是登晨,白天鳴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裡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古代認為出現“河圖洛書”是帝王聖者受命的吉祥徵兆。於是,黃帝與天老等遊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三天是連續大霧,隨後七天是連續大雨。接著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



三皇五帝——黃帝(第一帝)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以黃帝、岐伯等問答的形式寫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經典,成書約在戰國時期,但該書有個漸進發展、逐步完善的過程,非一時之言,亦非出自一人之手,至公元前26年基本完善。原書18卷,即《素問》和《針經》(唐以後稱《靈樞》)各9卷。書中以醫學理論為主,兼及針灸、方藥和治療。在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指導下,闡述中醫基礎理論、辨證論治規律、病證等多方面內容,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稱之為醫經是當之無愧的。《漢書藝文志方技略》對何為醫經作了解釋:“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劑和之所宜。至劑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這段話可以理解為:醫經是根據人體的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等情狀,以闡發百病之源、死生界線,而使用適當的針灸、湯藥等治療方法,以及如何調製百藥與病適宜的藥劑。最好的藥劑之功能,如磁石吸鐵,有立竿見影之效。笨拙的醫者違反醫理,致使本當愈者反而加劇,本當生者反而死亡。所以說,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經”是作為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書。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的“六經”等。所以稱“內經”,是與“外經”相對而言。《黃帝內經》是戰國以前的眾多醫學著作的總結,所引的古文獻約有50餘種,可謂戰國以前的醫學大成。《黃帝內經》的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一是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氣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充滿太虛,運行不止,然後才生成宇宙萬物。二是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是相參相應的。自然界的運動變化隨時對人體產生影響。認為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按照四時法則而生長。所以《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臟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對自然有很強的適應性,人違背了四季養生之道,就可能生病。三是認為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生命體內,陰陽二氣互為存在的條件。二者相互聯繫、相互資生、相互轉化,相互鬥爭。四是認為人體是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的協調統一體,五大系統按照五行相生相剋、互相制化規律,相互協調、資生和抑制,在相對穩態的情況下,各系統按其固有規律,從事各種生命活動。五是認為生命現象來源於自身的矛盾運動。如在《靈樞經脈》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這裡描述的胚胎生命的發展過程是基本正確的。六是提出了形神統一觀,認為精神統一於形體,精神是由形體產生出來的生命運動。如《靈樞本神》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上述所描寫人的思維活動基本上是正確的。《黃帝內經》書影《黃帝內經》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集中表現為髒象學說、病機學說、診法學說和治則學說。髒象學說是是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來研究人體各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髒象學說主要包括臟腑、經絡和精氣神三部分。臟腑由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組成。五臟,即肝、心、脾、肺、腎。六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奇恆之腑也屬於腑,但又異於常。係指腦、髓、骨、脈、膽和女子胞。膽即屬六腑,又屬於奇恆之腑。經絡系統分為經脈、絡脈和腧穴三部分。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包括精、血、津、液;氣,指宗氣、榮氣、衛氣;神,指神、魂、魄、意、志。病機學說是以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藏象、經絡、病因和發病等基礎理論,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機理及其基本規律的學說。引起人發病的原因很多,《素問調經論》說:“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其中,“風雨寒暑”實為“六淫”的概括;“飲食居處”即後世的“飲食勞倦”;“陰陽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這就是後世三因說之源頭。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決定著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疾病的變化是複雜的,《黃帝內經》主要從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四方面來論述。望聞問切四診法源自《黃帝內經》。望診包括觀神色、察形態、辨舌苔;聞診包括聞聲和嗅氣味;問診是問訊患者的自覺症狀;切診:包括切脈與切膚。診病立足整體聯繫的觀點,運用全面診察的方法,把疾病證候看成是在一定時、地、人條件下病理變化的表現,從生理瞭解病理,從局部瞭解整體,從外部瞭解內部,達到準確認識病因、病位、病性的目的,這就是《黃帝內經》診法學說的方法論特點。《黃帝內經》提出的治則學說包括幾條:一是防微杜漸: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二是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施治;三是標本先後: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後施治;四是治病求本;五是因勢利導;六是協調陰陽;七是正治反治:正治又稱逆治,是與病情相逆的治療方法。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類;反治也稱從治,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類。此外還有適事為度、病為本,工為標、辨證施治、制方遣藥、針刺灸祔等治則學說。《黃帝內經》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在中國醫學史上有很高地位,歷代有所成就的醫家,無不重視此書,它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有一定影響。


三皇五帝——黃帝(第一帝)​祭奠黃帝活動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相傳是中華文化的創始者。黃帝和炎帝被視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黃帝內經》等冠以黃帝名字的醫書,皆為託名之作,只是打著黃帝旗號而已。《黃帝內經》非一時之言,亦非出自一人之手,但作為醫經是當之無愧的。把黃帝作為一位醫家來述說,只為探尋中華醫藥的源頭,中華醫藥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不應數典忘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