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交警張岩的手機鈴聲一直是《咱當兵的人》一片「兵」心打造轄區平安大道

1990年入伍的張巖,在部隊服役了14年,2004年轉業到濱海縣公安局交警大隊後,他將手機鈴聲一直設為《咱當兵的人》,把部隊的優良作風帶到地方工作中。在地方工作14年,張巖從一名卡口的普通交警成長為如今的交警大隊副大隊長,一片“兵心”為轄區群眾打造有序暢通的平安大道。

濱海交警張巖的手機鈴聲一直是《咱當兵的人》一片“兵”心打造轄區平安大道

濱海交警張巖的手機鈴聲一直是《咱當兵的人》一片“兵”心打造轄區平安大道

濱海交警張巖的手機鈴聲一直是《咱當兵的人》一片“兵”心打造轄區平安大道

一個班次的200次規範敬禮

“你們採訪的張大隊,是我上班後的第一任師傅,對於他我最有發言權。”7月26日,當記者來到濱海縣公安局採訪交警大隊副大隊長張巖時,接待記者的濱海縣公安局政治處民警溫嚮明這樣對記者說。2008年從警校畢業來到濱海公安局工作的溫嚮明,被分到交警大隊通榆卡口,當時卡口的負責人就是張巖。

在溫嚮明的眼中,他的這個張巖師傅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在卡口工作期間,他一直跟著師傅上大夜班(夜裡12點至早晨8點)。張巖把其他班次分給卡口年齡較大的民警和輔警,自己帶著3名新警值夜班,還經常跟溫嚮明說,值夜班是最能鍛鍊人、最能提高業務水平的。“第一次值夜班,張大隊就教我們規範執法,夜裡檢查來往車輛,他照常還是先敬禮後檢查,當天我記了一下,他檢查了70多輛車子,敬了200次的禮。”溫嚮明說無論何時、何地,張巖都像一名軍人一樣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良好的交警形象。

從部隊回到地方這麼多年,張巖的手機鈴聲一直是《咱當兵的人》。他懷念當兵的歲月,也把軍人的作風帶到地方工作中來。2004年轉業到濱海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他對業務知識一竅不通,就在平常工作中主動協助其他同事處理、協調交通事故,在處理事故中學習業務知識;每天下班時間,他堅持半小時學習業務知識、有關法律法規,上崗半年時間,他就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幹。

一個平臺在全省率先實現交通管理智能化

“張大隊做交警時個人業務精通,走到領導崗位後仍不斷探索管理上的創新。”濱海縣公安局交警大隊通榆中隊民警薛建國告訴記者。張巖2004年轉業來到通榆中隊當了一名交警,2007年被調到濱海縣公安局組建特警大隊,2008年到通榆卡口當負責人,2010年卡口和通榆中隊合併後在通榆中隊擔任副中隊長、指導員、中隊長,一直到2015年調到交警大隊任副大隊長至今。薛建國是2011年來到通榆中隊工作的,和張巖一起共事4年。

通榆中隊位於204國道和328省道、通榆河和淮河入海道交叉處,交通流量較大,人員活動頻繁,交通治安環境複雜,是扼守濱海縣水陸交通咽喉的一道治安屏障。張巖發現在國道上發生交通事故的不少當事人為外省、市人,處理事故時往來奔波,耗時又費錢。

2011年,張巖牽頭在中隊自建的網站上搭建了網上事故處理平臺。除了公佈每日交巡動態、事故的有關處理程序、事故損害賠償標準等內容,還通過網絡對交通事故當事人或證人進行詢問、組織事故各方網上進行調解,同時全程進行錄音錄像,作為證據保存。此舉既符合上級機關關於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深入推進公正廉潔執法文件精神和交通事故處理公正、便民、高效、透明、和諧的工作需要,又節省了事故處理時間、節約了事故處理成本。

2012年6月份,張巖在中隊現有的應用系列小平臺基礎上,開發了領先全省、應用具備8類29個功能的“公路中隊勤務指揮管理平臺”,實現了業務、隊伍一鍵管理。2014年,他帶領同事開發的平臺,被省公安廳在全省系統內推廣。2015年,省公安廳在通榆中隊召開了“公路中隊勤務指揮管理平臺”現場會。

一名幫扶對象的兩雙毛線拖鞋

“張巖當副大隊長3年,一直還分管通榆中隊。在中隊的閱覽室,一直保存著兩雙毛線拖鞋,也是他愛民情懷的見證。”現任通榆中隊中隊長的顧海浪給記者講了一個有關於張巖的故事。

2014年2月1日,濱海縣通榆鎮周舍村人蒯雲虎駕駛二輪摩托車時與一輛拖拉機發生交通事故,導致蒯雲虎左腿粉碎性骨折。由於蒯雲虎的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高昂的治療費用,張巖積極協調幫助其申請道路救助基金,順利將蒯雲虎的手術做完。蒯雲虎的妻子吳元英是貴州人,嫁到濱海時間不長,語言溝通不暢,張巖幫她跑前跑後,協調治療和事故處理等善後事宜,讓吳元英備感溫暖。當年5月,蒯雲虎出院回家休養期間,張巖到其家中回訪,發現他全家住在一間老舊的磚瓦房裡,唯一值錢的家用電器是一臺小的電冰箱,還是借親戚的錢買的,家庭經濟困難可見一斑。

從那以後,每年逢年過節張巖都會帶著慰問金去看望蒯雲虎,並和他家結成幫扶對象,只要他家有困難都會盡力幫助。2015年2月16日,拿不出像樣的東西來感謝張巖的吳元英,在家裡用手工精心編織了兩雙毛線拖鞋送到張巖的手中,“禮物”雖然很輕,卻凝結了他們全家對張巖深深的感激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