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故鄉是一片雲

【作者簡介】楊全富,又名阿都登巴,藏族,現年43歲,康巴作家群作家,四川省教育報刊社特約作者。

書評:故鄉是一片雲

讀雍措《凹村》有感

說到故鄉,早已沒有了過去那樣的痴戀,因為在這四十年來,大多數的時候我都為了生計而漂泊在外,在繁重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下,思念故鄉的那一段情愫早已被擠壓到了邊緣上。它就像時光的河流飄蕩而去,漸行漸遠,除了一個隱藏在靈魂深處的一彎淺灘還維繫著對故鄉的思念之外,一切都已被無情的篡改,彷彿被清洗得了無蹤影。有時村寨中有事必須回去的時候,走在那條熟悉的小徑上,滿眼間的景色還是與過去一樣的蒼翠,然而那一點點殘存的記憶與情感卻斷斷續續,猶如一陣清風,悠然見,消失在莽莽山林間,已找不到可以落腳的地方。此時,除了迷茫以外,一切都是那樣的縹緲。忽然間心靈深處竟然不由自主的戰慄起來,為迷失了方向而後怕不已。

曾幾何時,當我讀了雍措的散文集《凹村》時,才使我突然間有了強烈的歸鄉之感。在這本散文集裡,她寫故鄉山腳下的大河,寫櫻桃、大板子山、老宅、小狗果果、閃電、核桃樹、開花的蘋果和開闊的土地等,也寫父母、姐姐、親人以及那些猶如生長在田野裡野草一般頑強、質樸的鄉親們。文字舒緩猶如行雲流水,像是凹村上空飄飛的雲朵,在記憶深處的天空裡時聚時散、飄飄渺渺,毫不修飾,卻在不急不緩的敘述中,彰顯出動靜結合的力量和溫柔多情的光芒。剎那間,一顆早已波瀾不驚的思鄉之心,已隨著她的引導走向靈魂深處,直到那彎歇腳的淺灘處,彷彿自己已經成功地穿越了時間設置的魔障,又回到了少年不識愁滋味的過去。

雍措的散文很有生活感,將自己完全的吸引到字裡行間中,這大約就是人們所言的“情牽”效果吧,特別是讀她那些敘述往事的文字,讓人慾罷不能。其實我也清楚這些字句都是別人對生活的記憶,然而卻卻擺脫不了它對自己情感的牽扯,直至魂不守舍。當她寫自己與父親一起在年三十晚打著竹子火把、揹著水背去“搶頭水”的情景,“我自然也安靜了許多”,好像安靜的並不是她,而是我自己;當他寫楊二的離去時,“楊二他躺在裡面,不跟我說話,這點我很傷心”時,我也跟隨筆者的筆調,心底深處充滿了悲傷,淚水在眼眶中打著轉;當她感慨於父親的正直、善良、勇敢和黯然離世,我也與雍措一道,陷入對老人由生到死的無奈和淒涼。淚水,悄悄的湧出眼角……

後來,他又在《高原的天空》那一節裡寫到“……高原擁有生長著的馬匹、帳篷,天空擁有純潔的高遠,他們還在繼續生長,長成雪蓮,長成禿鷲,長成草原……”我的眼前,也浮現出故鄉山頂的那一溜草坪,無邊風景在我眼前延伸,也像她一樣成為一名忠實的信徒,一邊看著眼前變幻莫測的美景,一面想起遙遠的故鄉。然而,如今我在翻看自己所寫的文字時,竟然沒有這方面的記錄。沒寫過,是因為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沒有想明白我和故鄉之間,到底有著一種什麼樣的串聯,是怎麼樣的一回事兒。直到看了雍措的文字,我才發現,那高遠的天空不正是與自己失散多年的故鄉麼。故鄉並不是徹底消失了,而是像我自己的情感一樣飄在空中,不知道什麼時候,哪一片“雲”,就把思念故鄉的情懷送到了我的眼前。這片“雲”不是隨便的嫋嫋,而是雍措散文世界裡的一段段文字幻化的,它潛藏著無窮的魅力,將我及許多讀者都融入到文字裡。我想,這也許就是散文的魅力之所在吧。

書評:故鄉是一片雲

與雍措相識已有幾年,在我的印象裡,她是最謙虛的一名作家,每一次與她交談,她的臉上總是掛著真誠的微笑,雖然話語不多,不過每一句話都是那麼貼心,有一種親人之間的真誠。她的每一篇的散文也與她的為人處事一樣,看著舒服,讀著更舒服。每一次閱讀完她的文字後,感覺自己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而這本《凹村》更是一本純正而又有獨特韻味的散文,讓人如沐春風。很多時候,在繁重的工作之餘,我都會捧起雍措的這本散文集,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大聲的朗誦,從這些如清風一般的文字中,尋覓那些深藏在記憶深處裡的回憶,這時候,我總會找到一個情感的出口和一份關於故鄉的懷想。

去年,在內江市舉辦的散文培訓會上,幾位國內知名的散文家為我們講解了散文的寫作知識,使我受益匪淺。原本以為,散文是一個特定的文體,它具有嚴格的框架,通過散文家的講解之後,才逐漸明白,其實,散文是一種在結構和操作上並無嚴格框架的文體,一篇小學生的作文、一份調查研究、一篇報告、日記、演講、言論、說明、小品文等一切無法歸類的文字似乎都可以劃入散文的範疇,它們毫無例外都具有散文的影子。看到這裡,很多人都誤以為它的門檻極低,誰都可以隨便去寫,如果是這樣去想,可以說你又犯了一種低級錯誤。

其實要真正的把散文寫好,卻又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散文寫作時,就要求寫作者將自己的情感、情懷都體現在字裡行間裡,寫出具有深度的文章。誠然,一個寫作者如果沒有深厚的功底是很難寫出像樣的散文的,即使東拼西湊的寫出來,質量上也難以過關,數量也就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只有放棄。在很多時候,我們在欣賞一個人的散文時,你就能大概猜測出寫作者在那個時候的所思所想,以及他的情感,這些你想藏也藏不住的。就算你沉下心來想把散文寫好,如果“功底”不夠,怕是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難寫出一個令人信服的意境了。

雍措的散文,就像是來自遙遠天際裡的天籟之音,細細品來,有著一番沁人心脾的韻味。很多時候,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敘述之後,會忽然來一段咚咚鏘鏘的打擊樂,或者來一段低沉的和鳴,那種直達心底的音色,攝人魂魄,這樣,很自然的引起了閱讀者們的共鳴。就如她在《雪夜》裡寫:“……天亮了,夢裡的雪花停止了。那座小山坡上有一座面朝東方的小土堆,靜靜的,靜靜的熟睡著……”他又在《從凹村寄出的信》中寫了鵝、張瓜子的女人、像馬一樣死去、鹿血、陽光裡的阿媽等,其中《撈不起的月亮》的結尾處寫:“……大溝的泉水,靜靜的,落著一輪撈不起來的月亮……”,讀了這樣的內容,你肯定會為之振奮,為之叫好不已。

在這約30萬字的《凹村》裡,到處都有這樣的淺吟低唱。於是,我從凹村的風中,看到了凹村人滲進骨子裡的東西,感受到了雍措童年的時光;我也從中回想起我自己的童年時光;也因此而喚醒了心底深處那一絲對故鄉的念想。

扯下那片雲彩,明日就回故鄉吧,我想。

書評:故鄉是一片雲

(圖片來自於網絡)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