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理公港杨公桥小学教师彭光军:撑起山区小学教育的一线蓝天

尚一网通讯员 詹玉书

彭光军,男,54岁,常德市桃源县理公港镇杨公桥小学教师兼学校负责人。他信仰坚定,为人忠诚,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服从组织领导,尽职尽责;他意志顽强,不怕困难,勇挑重担;他工作严谨,谋事用心,讲求规范。34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教育,确实撑起了杨公桥小学教育的一线蓝天,深得当地群众和领导好评。

“袖珍学校”也规范

杨公桥小学学生一直在百人左右,虽然袖珍,但教育无大小。彭光军身先士卒,诸事从自己做起,在积极争取外援改善学校硬件的前提下,力求管理的强化,办学的规范。在合格学校验收中,检查的领导高度称赞说:杨公桥小学是我们看到的办得最好的一所村小。就拿学生活动而言,他们的“六一”节就非常出色,内容丰富多彩,邀请家长、村干部参加,还制成光碟留给学生作纪念。正因为规范的管理,多年来,校园清洁、平安、和谐。现在,杨公桥小学已成为山窝窝里一颗耀眼的明珠。

不计得失,甘于奉献

近三年来,杨公桥小学维修、危改不断,为了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只得假期进行。假期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是梦寐以求、非常期待的一件事,然而彭光军同志却不得不连续三个暑假陪同管理和协调工程,从不计个人得失。因身体实在虚弱,他就口服蜂王浆、太阳神或自己(因经常输液,医疗费负担大)输液来坚持,心想:我们山村里这所破学校,好容易有了改善的机会,失去多可惜,而况这所学校存在很重要,机会怎能不抓住呢?小的建设和改造也一般都在双休进行,而他不惜牺牲休息,丢弃家务(他是单职工,家庭条件不好),始终参与学校建设。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从不敷衍。二十年前,他曾因抗洪救灾留下的严重后遗症,他无怨无悔,对组织的关怀无限感念,从不向组织提要求,而是用实际行动报答组织的关怀。他就是这样执着,这样忠诚,这样克己奉公。

关爱,山村教育之路

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人的见面之情内蕴深刻,零距离的沟通最为友好。“家访”是彭光军作为班主任持之以恒的工作。,在学生和学生家庭心中,他是爱的使者,他周而复始地循环着爱的传递。即使网络信息化的今天,他仍然徒步或骑车坚持家访。杨公桥、马进洞、洗马池、观音洞、郭家界、宋家溪、狮子坪。一条条河沟,一道道山梁,有他深深得足迹,急流缓溪中有他的倒影。彭光军同志的爱还表现在对困难学生的关爱。学生杨帆患先天性心脏病,随时都可能有危险,只要在校,彭光军同志都是精心照料,不敢有丝毫闪失;学生彭石玉患小儿麻痹症,行走不方便,语言也有障碍,连上厕所都要背着接送,彭老师是不厌其烦悉心照料;学生袁宝玉家境特困,两年中,彭光军同志尽管自己家庭不宽裕,仍给她捐助生活费1800元。不落下任何一个孩子,是彭老师的宗旨,正因为如此,多年来全校学额巩固率均为100 %,学生得以均衡的、全面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他近四年来所带班级连续十一次被桃源十中评为“优秀班级”。

磨难,让他更顽强

一个健康人能有以上品格和成绩,就已显可贵,对于肾伤的彭老师,就更显难得。工伤严重后遗症的他,所经历的磨难,我们每一届组织领导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因为病痛,他身体缩小了很多,大腿只有我们正常人的胳膊粗,体重只有80多斤,左肾长期积水。但我们未曾见过他苦楚的面孔,也未曾听见他的怨言和哀叹。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他的热情、他的活力、他的信心,他内心深处焕发的顽强的精神,那是勃勃向上的崇高境界。他常说这句话:“我,就是精神不倒。”的确,看看他单薄的身体,想想他经历的磨难,再看看他眼前展示给人的活力和热情,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到,什么是精神不倒。

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他青春流逝,他容颜憔悴,他看起来弱不禁风,但他依然像长在荒山岩缝中的山竹一样,咬定青山,顽强向上,再向上!他把心血呈给山野的孩子,他用生命谱写着山区教育的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