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餘小記》中太平天國時的江都一瞥(揚州江都)

臧穀(1834-1910),譜名肇庸,字怡孫,號雪溪,江都邵伯人。

臧穀幼讀詩書,學養深湛。同治四年中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可能是對同光年間的朝政頗為失望,再加上不擅官場應酬,在遭父母喪時,遂激流勇退,致仕回到揚州,鐫有“臣三十即歸田”小印。歸裡後,以詩自娛,組織“冶春後社”。

《劫餘小記》中太平天國時的江都一瞥(揚州江都)

臧榖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曾分別於咸豐三年(1853)二月二十三日至十一月二十六日,咸豐六年三月一日至三月十三日,咸豐八年九月三日至十五日三次進入揚州。當得知太平軍前鋒到達儀徵時,他便避居江都邵伯,後又遷寄江都永安。在此期間,他曾幾度往返江都揚州之間,寫下《劫餘小記》,記錄了太平軍在揚州的情況和自已的經歷。其中,自然有不少關於江都的史實。由於是親聞親歷,因而很有價值。

關於清軍,他在文中寫道:“賊嘗一至仙鎮。由是而馬橋,邵埭,河東人心惶惶。適琦侯軍至甘泉山,賊乃撤隊回…”,“會雷君攜錢東平來,議保裡下河。由邵埭至仙鎮,遂撤萬福橋,營於河東”,“雷營初議……以捐輸為餉”,“東鄉富室鹹樂輸。而徵比之甚……富室不足,又創為捐卡”。“當軍餉支絀,吾民亦諒其不得己,迨後此沿以為例,久之無革除日,不能不謂雷君為始作俑者。”

《劫餘小記》中太平天國時的江都一瞥(揚州江都)

太平軍北伐圖

臧穀在文中說,開始,太平軍曾一度企圖至仙女廟,並進而北進馬橋,邵伯,弄得人心惶惶。後來琦善到了甘泉山,太平軍只得馬上撤回。而雷以諴則從邵伯來仙女廟,拆掉萬福橋,這才暫時保住河東一帶的太平。為了彌補軍餉不足,雷與錢東平先是動員富戶捐輸,後因數量較大,又創立釐捐,並就此一直沿襲下來,似無革除之日,大大增加了民眾負擔,雷是始作俑者!

關於老百姓的生活狀況,臧穀在書中寫道:咸豐六年(1856)“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江北奇旱,下河諸湖蕩素稱澤國,至是皆涸,風吹塵起,人循河行以為路。鄉民苦無水飲,就岸腳微潤處掘尺許小穴名井汪,待泉浸出,以瓢勺盛之。恆渾濁有磺氣,婦子爭汲若瓊漿玉液”,“田禾盡苦槁,飛蝗蔽日……間補種蕎菽,亢不能生,即生亦為蝗所害”,“鬥米需錢七百,麥值與之齊,凡民家不饘粥而偶得一飯,鄰女羨且忌。磨麥嘗至四五更。平時以麵食人,以麩食犬豕,犬之嬌者猶不肯食麩焉,今則煮麵為稀糊,麩雖細終不受和,略切之呼為釘條,沉諸釜底,熟以療飢。然亦有買糞田之豆餅而食者”。

《劫餘小記》中太平天國時的江都一瞥(揚州江都)

十年八月“湖水秋漲……啟埧宣洩,……大王廟皆成缺口,堵塞之費帑甚巨。王(萬清)又於寶公寺旁(注邵伯)起三聖殿。三聖為何?中奉頭壯繆,左文昌,右財神,邵埭人至今香火不絕。”“大王廟決口日,餘方寄永安葛村,水至暴漲數尺,晨雞鳴屋巔,田蛙吠床底,蛇亦蠕蠕然欲與人爭棲息間……如是者月餘,水漸落”,“迨重陽後霜風告警,往來稍有人跡,……鄉農補種二麥,多有淤墊不能耕者,由是湖東之民蕩析亦如遇寇矣。”

《劫餘小記》中太平天國時的江都一瞥(揚州江都)

天災,人禍,戰事,百姓生活何其艱難!!!

(朱毓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