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菜餚包提示」別再遮遮掩掩

“外卖菜肴包提示”别再遮遮掩掩

“外卖菜肴包提示”别再遮遮掩掩

談經論政丨社會縱議丨文體娛教丨雜感隨筆

用一面看不見的網絡旗幟集聚思想大軍

“外卖菜肴包提示”别再遮遮掩掩

本期推薦

“外賣菜餚包提示”別再遮遮掩掩

文 |周軍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點的外賣並不是現場炒制,而只是用一個真空菜餚包加熱而成的?近日,記者走訪了在美團、餓了麼平臺上銷量靠前的外賣門店,發現大量外賣點都沒有食堂,而是在使用菜餚包:有的搭配使用,有的則是全部使用。(8月8日澎湃新聞)

外賣製作與菜餚包緊緊捆綁在一起,這無疑顛覆了很多人對外賣的傳統認知,至少之前對“新鮮加工”很少質疑過。所謂防腐防黴防安全,卻也防不住外賣使用菜餚包,這讓不少受訪者直呼受騙。消費者之所以對外賣使用菜餚包的反應如此強烈,與信息不對稱、商家的遮遮掩掩有著直接關係。不論何種買賣,最該講究的是真誠透明,否則,就會讓人感覺被矇在鼓裡,心裡難邁“被忽悠”這道坎。

誠然,於商家而言,在網絡訂餐時效要求高、集中時段餐品走量大的情況下,只要衛生許可達標,提前製作好外賣,再通過菜餚包真空包裝儲存,也不失為一種應對之策。再則,從人力和方便的角度出發,經營者使用菜餚包加工外賣,也在情理之中。但問題就在於,商家的這一操作,超出了一般大眾的瞭解,卻未對餐品進行完整、準確告知,至於其是否涉嫌侵害消費者知情權,還需進一步商榷。

實際上,對於這件事,輿論的關注點不應一直停留在外賣使用菜餚包本身上,應更深入地探究菜餚包可能帶出的其他“汙泥”上面。比如,新聞報道的一些高銷量網紅店,實際店面不足10平米,而“餐食加工區”更是躲在暗處,有的甚至連廚房都沒有,云云。顯然,菜餚包的出現讓經營者可以在店面之外,甚至是家中加工包裝餐品,再搬運到店鋪售賣,這其中衍生出的食品安全、衛生狀況、防疫環節、廚師健康等問題才是最關鍵的。

雖然法律只對食品安全、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作出明確,而對加工工藝、製作過程未作強制規定,這並不意味著網絡餐飲可以隨意鑽法律的空子。因此,食品衛生部門就要和包括美團、餓了麼、滴滴點餐等在內的一些網絡訂餐平臺聯起手來,加強線上審核和線下驗證,尤其對在店面之外加工外賣的網店要嚴打嚴懲,對一些無餐飲經營資質、衛生不達標、食品加工不規範、經營作假的店鋪及時清理下線,把“黑作坊”“三無”餐飲攔截在線下,儘可能做到網絡餐飲“線上線下一致”。

網絡餐飲店鋪晴朗了,加工過程更加透明瞭,消費者也可嘗試接受外賣菜餚包,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也不必過分牴觸,畢竟每一種業態都有它的特殊存在現狀。但前提是經營者要把使用菜餚包的情況擺在明處,在菜品介紹中說明,讓消費者明白消費、自由選擇,這也是樹立商家信譽,贏得消費者信任與信賴的重要一環。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外卖菜肴包提示”别再遮遮掩掩

<<賽事回顧>>>

-第三屆評論之星落幕 湖南師大王豔華奪冠-

-月度之星收官戰 鄭州大學胡晉瑜奪魁-

-“評論之星”激戰正酣 湖南師大王齊拔得頭籌-

-“月度之星”揭幕戰 浙師大胡夢佳摘冠-

<>

評論大賽︱評論之星︱大學生群︱我要投稿︱評論女神︱評論男神︱月度之星︱王昱︱伍瑞冰︱紅辣椒︱紅辣椒評論︱紅網評論︱時評之道︱時評︱研討會︱時評研討會︱佳作評選︱雜文︱評論員︱評論媛︱女作者︱女評論員︱時評家︱評論家︱楊國煒︱鄢烈山︱曹林︱評委︱佳作︱投稿︱信箱︱

長按圖片 關注我們

紅網紅辣椒評論自2001年下半年開辦以來,堅持發揮網絡媒體優勢,廣泛反映草根階層訴求,力求用網絡傳遞理性聲音,是當今網絡評論中最有影響力和關注度的原創基地之一,先後榮獲了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十四屆湖南新聞獎名牌欄目獎、首屆中國新銳媒體評論大獎,並四次被推薦為年度“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