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彌勒市巡檢司鎮獨家村有個金子洞坡,在高大石崖壁上,遠古祖先刻下了許多圖案符號(文字),至今無人能破譯。據古老傳說,只要破譯了這石壁上的文字,就能找到藏金洞。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彌勒金子洞坡彝文】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彝文字基本筆畫】

金子洞坡崖畫,位於彌勒市西南巡檢司鎮獨家村金子洞坡的斷層石壁上。這裡西距南盤江7公里左右,東離公路幹線25公里,交通不便,人煙稀少。山間無常流水,海拔在1700米左右。其地貌特徵是石灰岩上覆蓋紅壤,石灰岩斷裂部位形成一個較大崖面。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崖面比較平整,高20米、寬14米,座東面西偏東20度,在10米以上的崖面上漸往前傾斜而形成一帽狀崖廈,使崖面免遭雨淋。

這幅崖面畫長11米,寬2米。由於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崖畫泐損嚴重,但可辨認的圖像仍有66處之多,若噴水溼潤,圖像更顯清晰,有古彝文17個(可認部分),另有佔整個畫面十分之八、九的是無數原始小人舞姿的數個組合體。其內容可能是彝族古代先民對自然和祖先的祭祀和崇拜。

此畫,系用赤鐵礦粉調合動物脂肪血等調製後,用手指或樹枝、竹片一類繪製的。畫風古樸,形象生動,人物面部不畫五官,但有靜中寓動之感。

古老傳說:金子洞坡裡藏有金子,破譯崖畫上的文字,就能找到藏金洞

據當地阿者老人講:金子坡是一吉祥之地。不知什麼朝代,古人在巖洞裡裝了幾馱金子,誰要能破譯崖畫上的文字,根據畫面提示,誰就能找到藏金子的洞口,那些閃光的金子就歸誰所有。

至於這幅崖畫,阿者老人說:聽老輩人講,這畫很早以前就有了。村裡有人曾把畫上的字抄去請教白馬師傅,問了方圓好幾裡,知道的也只是其中的一、二個字,更不知道全文的意思。因此,人們始終相信古人的話,說這是天上的“仙人”畫的,誰也不敢去動它。他們認為,誰要動了這幅畫,全家就要遭難,不得好死。這個說法傳了一代又一代,這也是崖畫免遭破壞的原因之一吧。

彌勒司檢司鎮共有四處古老崖畫:金子洞坡崖畫,老虎山崖畫,獅子山崖畫,斑鳩巖崖畫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金子洞坡崖畫,位於巡檢司鎮獨家村東金子洞坡的斷層石壁上】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老虎山崖畫,位於巡檢司鎮南盤江東岸,西北距高甸1800米的巖壁上】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獅子山崖畫,位於巡檢司鎮高甸村西800米的石巖上】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斑鳩巖崖畫,位於巡檢司鎮高甸村東1500米的青龍山背後凹塘北面】

關於金子洞坡崖畫的內容和文字,有兩種不同看法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彌勒巡檢司鎮獨家村東,金子洞坡舞天崖畫臨摹】

第一種:

有專家認為,金子洞坡崖畫有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5個彝文,原畫"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的居多,與這5個字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從色彩角度可辨認,高甸崖畫古老,次為金子洞坡,再次是老虎山崖畫,老虎山崖畫有彝文,字與畫同時代。考就其年代需請省上的人測定。這三處崖畫都在阿者人聚居的巡檢司。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讀音為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墨逃三巖度”,即:默部莫力嫫於黔西逃於三巖洞。其歷史描述語指:西扯邑石洞,老虎山洞,高甸斑鳩巖洞。而非州文管所“三月騎馬到此一遊”這樣望文生義的意斷。

第二種:

有另外專家認為:人體畫面共分五組。

第一組,位於崖畫的右部,畫面約1.6×1.2米,畫面較清晰,最上方有3人做類似雜耍的舞蹈動作;一人作彎腰狀,右手和左腳各旋轉一圓環;一人頭部為圓圈中畫一斜線,雙手向外分開雙腳為行走狀;又一人頭套圓圈雙腳分開。左邊還有2人在作雜技或舞蹈表演;一人作叉腰狀,另一人頭套圓圈叉腰。四周有許多圍觀者,有大人牽著小孩子的,有三三兩兩結伴而來的。左約30X50釐米的畫面由於泐損嚴重,人物形象無法辯識。再往上有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相疊而成,表示2人。

第二組,位於崖畫中部,畫面約1.2×1.2米,與第一組相距4.4米(其段因巖面凸凹不平,不宜作畫)。畫面為2人在一起作雜技表演,其一人右手使勁向空作連續拋擲圈圈狀,連拋18圈,所拋之物相當於此人身高的5倍,周圍有多人圍觀,其中有一人兩腿分立,雙手張開作歡呼狀。

第三組,位於第二組畫的左上方。即整幅崖畫的最高處,畫面為15x15釐米,畫有9個圓圈,其中只有一個圓圈光芒四射,好似太陽當空,其餘8個圓闇然無光。

第四組,位於第三組的左下方,有數人在進行雜耍或舞蹈表演。一人頭部以空心稜形表示,所佔比例為人體的二之一;右邊一人的頭和身均以未塗色的三角形式表示。

第五組,左邊崖畫的最上部,面積約20X30釐米,有幾個圓形及箭頭為標記的雜技或舞蹈表演者。以上五組人體畫像的人物高度一般在8-15釐米之間,而身高為15釐米的居多數。

文字部分:在崖畫的左邊,距地面高度2.2米的地方,用彝文直書5個大字:“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這5個字的大小相間,筆劃不勻,粗者2釐米,細者1釐米,高和寬一般在7X7釐米之間。按這5個字的順序直譯為馬“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跑“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三“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炎熱“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月“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漢意為“三月大熱天騎馬到此”。在上述最末一個彝文的右上方11釐米處,有5個“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稜形符號相堆積,最上面的一個稜形符號高10釐米,寬8.5釐米。這也許是作者作畫之後的“落款”和留名符號。

在稜形符號的右下方70釐米處,面積為17X18釐米,似用竹篾片直書3行古彝文字。右邊一行5字“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中間兩字“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左邊一行5字“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介於中左又大書一“爿”字,共13字。這些古彝文字由於年代久遠,字形變異,省州縣懂彝文的人只能識譯“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等四五個字。據右一行前一字“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意為天天舞,且“

彌勒金子洞古文字,無人能識!傳說只要破譯就能找到藏金洞!

”寫得特大又有一定距離。故暫定名為“舞天”崖畫。

“舞天崖畫”,可能是唐初進入該地的“些麼徒蠻之裔”彌勒部的實物見證

我們把繪畫和文字內容聯繫起來看,就會使人聯想起:這幅樸實厚重、反映彝族先民們對自然和祖先的慶典為主要內容的“舞天”崖畫,可能就是唐初進入該地的“些麼徒蠻之裔”彌勒部輝煌歷史的實物見證。其畫可能就是南詔、大理國時期的作品。理由有三:

其一,前面已有所述,“浸盛”的“彌勒”部,曾使“蒙(南詔)段(大理)皆莫能制”,他們結束了“東爨烏蠻”長期“無常處、無君長”的遊牧生活,開創了定居農耕的新時代。據《新建虹溪書院碑記》:“去彌勒西南八十里乃漢律高縣地、嗣淪入爨夷鼠穴免窟,都十八寨,地遂以十八寨名”。《涅沼額定遵奉碑》也雲:“昔年彝倮去來無定”。又據彝文經書所說阿者系東爨烏蠻之裔,南詔蒙氏之後,祖先從大理流遷彌勒,迄今1000多年。這些史料進一步證明,產生崖畫這片地方,在南詔,大理時期確為彝族先民——彌勒部所據之地。

其二,繪畫的內容與當地流傳的習俗內容基本一致

在阿者民間故事中,有《俄普浦羅連射八日的故事》,說是很古很古的時候,天上有9個太陽,把大地烘得像一塊烤紅的鐵,草木不生,莊稼不長。人們為了生存下去,英雄俄普浦羅,一連向天空射了8只神箭,把8個太陽射落了,只剩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在天空。災難消除了,萬物生長了,人畜興旺了,於是人們為了紀念射日的英雄,歡慶勝利和新生,人們載歌載舞,戲耍跳躍。“舞天”是崖畫的主題詞,也是崖畫的內容概括。

與俄普浦羅射日相似的故事,還有阿細人《阿細跳月的由來》裡阿者、阿娥在竹山上時天上突然出現了10個太陽的故事以及《阿細的先基》所唱的:“螞蟻瞎子這一代,不知是那一年,有這樣一天,空中出了七個太陽,曬了七年七月零七天。世上的人們,一起都死了,只剩遲多阿力列(男)遲多阿力勒(女)。在世界的另一方,有一個叫做阿拉的人,他看見太陽這樣多,便揹著籃子,把太陽拿下來,裝在籃子裡,可是他裝了這個,那個又飛上去了;他裝了那個,這個又飛上天去。後來他拿著這個,便把它埋在土裡面。拿著第二個,也埋在土裡面,拿著三個埋三個……到第七個的時候,他不再拿了”。在彝族地區,特別是每年的舊曆二、四月初,即是五山巡檢司阿者人的祭龍盛典大節,到時人們都要備豐盛的祭品去祭拜龍樹、祈求神靈保佑人人和和氣氣、平平安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萬事如意、大吉大利。

現今農曆二、四月,恰與古代彝族十月太陽曆的三月相符,崖畫展現的慶典內容,祈禱神靈保佑部落人口平安、六畜興旺、五穀豐登與流傳至今的阿者祭龍慶典內容基本一致。所以,從射日傳到祭祀內容都可以在彌勒彝族中找到實證。

其三,從崖畫的字來看,也和流傳於今五山、巡檢一帶的白馬經書相近。這些白經文多屬古彝文字。1991年12月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劉堯漢、朱琚元等專程到五山鄉大西扯邑看望百歲老畢摩劉世忠,他珍藏的40捆(或卷)白馬經書,劉、朱二人也說是古彝文字。

綜上所述,獨家村金子洞坡崖畫,是彝族先民——彌勒部時期作品。崖畫的創作年代,從崖畫的具體內容分析,畫面上沒有階級社會這類的意識形態內容,所以崖畫應是原始社會末期,即原始氏族部落父系氏族晚期,也就是彌勒部“得部甸、巴甸、步籠而居之”初期時的作品。再從高頭甸和鄰近發現的崖畫看,遊牧、祭祀的內容更加側重,它們都和舞天崖畫一樣,是我們研究滇東南地區古代社會生活和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歷史實物見證。


排版/孔德雲

文摘自 《彌勒彝族歷史文化探源》 葛永才 著

綜合 《彌勒文物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