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弥勒市巡检司镇独家村有个金子洞坡,在高大石崖壁上,远古祖先刻下了许多图案符号(文字),至今无人能破译。据古老传说,只要破译了这石壁上的文字,就能找到藏金洞。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弥勒金子洞坡彝文】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彝文字基本笔画】

金子洞坡崖画,位于弥勒市西南巡检司镇独家村金子洞坡的断层石壁上。这里西距南盘江7公里左右,东离公路干线25公里,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山间无常流水,海拔在1700米左右。其地貌特征是石灰岩上覆盖红壤,石灰岩断裂部位形成一个较大崖面。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崖面比较平整,高20米、宽14米,座东面西偏东20度,在10米以上的崖面上渐往前倾斜而形成一帽状崖厦,使崖面免遭雨淋。

这幅崖面画长11米,宽2米。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崖画泐损严重,但可辨认的图像仍有66处之多,若喷水湿润,图像更显清晰,有古彝文17个(可认部分),另有占整个画面十分之八、九的是无数原始小人舞姿的数个组合体。其内容可能是彝族古代先民对自然和祖先的祭祀和崇拜。

此画,系用赤铁矿粉调合动物脂肪血等调制后,用手指或树枝、竹片一类绘制的。画风古朴,形象生动,人物面部不画五官,但有静中寓动之感。

古老传说:金子洞坡里藏有金子,破译崖画上的文字,就能找到藏金洞

据当地阿者老人讲:金子坡是一吉祥之地。不知什么朝代,古人在岩洞里装了几驮金子,谁要能破译崖画上的文字,根据画面提示,谁就能找到藏金子的洞口,那些闪光的金子就归谁所有。

至于这幅崖画,阿者老人说:听老辈人讲,这画很早以前就有了。村里有人曾把画上的字抄去请教白马师傅,问了方圆好几里,知道的也只是其中的一、二个字,更不知道全文的意思。因此,人们始终相信古人的话,说这是天上的“仙人”画的,谁也不敢去动它。他们认为,谁要动了这幅画,全家就要遭难,不得好死。这个说法传了一代又一代,这也是崖画免遭破坏的原因之一吧。

弥勒司检司镇共有四处古老崖画:金子洞坡崖画,老虎山崖画,狮子山崖画,斑鸠岩崖画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金子洞坡崖画,位于巡检司镇独家村东金子洞坡的断层石壁上】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老虎山崖画,位于巡检司镇南盘江东岸,西北距高甸1800米的岩壁上】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狮子山崖画,位于巡检司镇高甸村西800米的石岩上】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斑鸠岩崖画,位于巡检司镇高甸村东1500米的青龙山背后凹塘北面】

关于金子洞坡崖画的内容和文字,有两种不同看法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弥勒巡检司镇独家村东,金子洞坡舞天崖画临摹】

第一种:

有专家认为,金子洞坡崖画有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5个彝文,原画"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的居多,与这5个字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从色彩角度可辨认,高甸崖画古老,次为金子洞坡,再次是老虎山崖画,老虎山崖画有彝文,字与画同时代。考就其年代需请省上的人测定。这三处崖画都在阿者人聚居的巡检司。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读音为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墨逃三岩度”,即:默部莫力嫫于黔西逃于三岩洞。其历史描述语指:西扯邑石洞,老虎山洞,高甸斑鸠岩洞。而非州文管所“三月骑马到此一游”这样望文生义的意断。

第二种:

有另外专家认为:人体画面共分五组。

第一组,位于崖画的右部,画面约1.6×1.2米,画面较清晰,最上方有3人做类似杂耍的舞蹈动作;一人作弯腰状,右手和左脚各旋转一圆环;一人头部为圆圈中画一斜线,双手向外分开双脚为行走状;又一人头套圆圈双脚分开。左边还有2人在作杂技或舞蹈表演;一人作叉腰状,另一人头套圆圈叉腰。四周有许多围观者,有大人牵着小孩子的,有三三两两结伴而来的。左约30X50厘米的画面由于泐损严重,人物形象无法辩识。再往上有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相叠而成,表示2人。

第二组,位于崖画中部,画面约1.2×1.2米,与第一组相距4.4米(其段因岩面凸凹不平,不宜作画)。画面为2人在一起作杂技表演,其一人右手使劲向空作连续抛掷圈圈状,连抛18圈,所抛之物相当于此人身高的5倍,周围有多人围观,其中有一人两腿分立,双手张开作欢呼状。

第三组,位于第二组画的左上方。即整幅崖画的最高处,画面为15x15厘米,画有9个圆圈,其中只有一个圆圈光芒四射,好似太阳当空,其余8个圆暗然无光。

第四组,位于第三组的左下方,有数人在进行杂耍或舞蹈表演。一人头部以空心棱形表示,所占比例为人体的二之一;右边一人的头和身均以未涂色的三角形式表示。

第五组,左边崖画的最上部,面积约20X30厘米,有几个圆形及箭头为标记的杂技或舞蹈表演者。以上五组人体画像的人物高度一般在8-15厘米之间,而身高为15厘米的居多数。

文字部分:在崖画的左边,距地面高度2.2米的地方,用彝文直书5个大字:“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这5个字的大小相间,笔划不匀,粗者2厘米,细者1厘米,高和宽一般在7X7厘米之间。按这5个字的顺序直译为马“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跑“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三“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炎热“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月“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汉意为“三月大热天骑马到此”。在上述最末一个彝文的右上方11厘米处,有5个“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棱形符号相堆积,最上面的一个棱形符号高10厘米,宽8.5厘米。这也许是作者作画之后的“落款”和留名符号。

在棱形符号的右下方70厘米处,面积为17X18厘米,似用竹篾片直书3行古彝文字。右边一行5字“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中间两字“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左边一行5字“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介于中左又大书一“爿”字,共13字。这些古彝文字由于年代久远,字形变异,省州县懂彝文的人只能识译“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等四五个字。据右一行前一字“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意为天天舞,且“

弥勒金子洞古文字,无人能识!传说只要破译就能找到藏金洞!

”写得特大又有一定距离。故暂定名为“舞天”崖画。

“舞天崖画”,可能是唐初进入该地的“些么徒蛮之裔”弥勒部的实物见证

我们把绘画和文字内容联系起来看,就会使人联想起:这幅朴实厚重、反映彝族先民们对自然和祖先的庆典为主要内容的“舞天”崖画,可能就是唐初进入该地的“些么徒蛮之裔”弥勒部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其画可能就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作品。理由有三:

其一,前面已有所述,“浸盛”的“弥勒”部,曾使“蒙(南诏)段(大理)皆莫能制”,他们结束了“东爨乌蛮”长期“无常处、无君长”的游牧生活,开创了定居农耕的新时代。据《新建虹溪书院碑记》:“去弥勒西南八十里乃汉律高县地、嗣沦入爨夷鼠穴免窟,都十八寨,地遂以十八寨名”。《涅沼额定遵奉碑》也云:“昔年彝倮去来无定”。又据彝文经书所说阿者系东爨乌蛮之裔,南诏蒙氏之后,祖先从大理流迁弥勒,迄今1000多年。这些史料进一步证明,产生崖画这片地方,在南诏,大理时期确为彝族先民——弥勒部所据之地。

其二,绘画的内容与当地流传的习俗内容基本一致

在阿者民间故事中,有《俄普浦罗连射八日的故事》,说是很古很古的时候,天上有9个太阳,把大地烘得像一块烤红的铁,草木不生,庄稼不长。人们为了生存下去,英雄俄普浦罗,一连向天空射了8只神箭,把8个太阳射落了,只剩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在天空。灾难消除了,万物生长了,人畜兴旺了,于是人们为了纪念射日的英雄,欢庆胜利和新生,人们载歌载舞,戏耍跳跃。“舞天”是崖画的主题词,也是崖画的内容概括。

与俄普浦罗射日相似的故事,还有阿细人《阿细跳月的由来》里阿者、阿娥在竹山上时天上突然出现了10个太阳的故事以及《阿细的先基》所唱的:“蚂蚁瞎子这一代,不知是那一年,有这样一天,空中出了七个太阳,晒了七年七月零七天。世上的人们,一起都死了,只剩迟多阿力列(男)迟多阿力勒(女)。在世界的另一方,有一个叫做阿拉的人,他看见太阳这样多,便背着篮子,把太阳拿下来,装在篮子里,可是他装了这个,那个又飞上去了;他装了那个,这个又飞上天去。后来他拿着这个,便把它埋在土里面。拿着第二个,也埋在土里面,拿着三个埋三个……到第七个的时候,他不再拿了”。在彝族地区,特别是每年的旧历二、四月初,即是五山巡检司阿者人的祭龙盛典大节,到时人们都要备丰盛的祭品去祭拜龙树、祈求神灵保佑人人和和气气、平平安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大吉大利。

现今农历二、四月,恰与古代彝族十月太阳历的三月相符,崖画展现的庆典内容,祈祷神灵保佑部落人口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与流传至今的阿者祭龙庆典内容基本一致。所以,从射日传到祭祀内容都可以在弥勒彝族中找到实证。

其三,从崖画的字来看,也和流传于今五山、巡检一带的白马经书相近。这些白经文多属古彝文字。1991年12月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刘尧汉、朱琚元等专程到五山乡大西扯邑看望百岁老毕摩刘世忠,他珍藏的40捆(或卷)白马经书,刘、朱二人也说是古彝文字。

综上所述,独家村金子洞坡崖画,是彝族先民——弥勒部时期作品。崖画的创作年代,从崖画的具体内容分析,画面上没有阶级社会这类的意识形态内容,所以崖画应是原始社会末期,即原始氏族部落父系氏族晚期,也就是弥勒部“得部甸、巴甸、步笼而居之”初期时的作品。再从高头甸和邻近发现的崖画看,游牧、祭祀的内容更加侧重,它们都和舞天崖画一样,是我们研究滇东南地区古代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历史实物见证。


排版/孔德云

文摘自 《弥勒彝族历史文化探源》 葛永才 著

综合 《弥勒文物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