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校友經濟在全國帶了波節奏,後面的故事怎麼講

武漢校友經濟在全國帶了波節奏,後面的故事怎麼講

“早聽說武漢校友經濟搞得不錯,沒想到這麼好,真走在了全國前列。”看過支點財經提供的相關資料後,呂世傑如此感嘆。

作為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金融研究中心理事長,呂世傑1997年提出“校友經濟”概念,意為通過母校與校友、校友與校友、母校與社會的交流,給母校、校友、社會帶來客觀收益的經濟活動。

如今的武漢,已將這一理論進行了升級和落地:武漢校友捐贈母校資金數億元;在漢高校的“校友商幫”已然崛起;在“四大資智聚漢工程”的推動下,校友與武漢的聯繫也愈發緊密,校友在漢投資、大學畢業生留漢數量越來越多。

7月24日,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在東湖高新區調研時,強調要深化推進“四大資智聚漢工程”。可見,武漢校友經濟下一步將更加精彩。

校友經濟升級中

“校友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社會精英大多從學校中走出,你不是這個學校的校友,就是那個學校的校友。”呂世傑說。

不過,傳統校友經濟主要體現為校友與校友、校友與學校的互動,校友與母校所在城市間的互動少之又少。正因如此,除校慶、聚會外,過去能讓武漢校友們體現其“校友”標籤的做法無外乎兩點:捐贈學校、抱團營商。

2015年12月4日,信中利資本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汪潮湧宣佈向母校清華大學捐贈1個億,在華中科技大學校友群體中引發了不小波瀾。

汪潮湧本科畢業於華科,研究生就讀清華,而這已是汪潮湧第三次向清華捐贈。信中利官網的汪潮湧簡介中,也只提及了他就讀清華和公派留美的經歷。

於是,華科校友的神經被挑動:同樣是母校,待遇差別咋這麼大?一位華科校友辦人員曾私下找汪潮湧,所得回覆是“對兩個母校都有同樣深的感情”。

去年11月,汪潮湧向華科捐款1億元,這讓華科校友們“舒了口氣”。

2011年,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昇向母校武漢大學捐贈1億元,2016年他的師弟小米創始人雷軍又向母校捐贈9999.9999萬元,都被傳為佳話。

校友的相互扶助在商界也十分突出。

2014年,汪潮湧憑藉對華科校友劉超及其團隊的瞭解,最終投資其1500萬元,使其團隊完成了對老牌娛樂門戶“粉絲網”的收購。

“華科校友圈中,校友互為投資人和創業者的案例很多。原因在於校友受過相同的大學教育,容易溝通、協商和產生信任。”劉超說。

除“一對一”合作模式外,傳統用以聯絡感情的校友會等組織,正成為校友發起集體商業行動的平臺。

2013年,武漢大學校友企業家聯誼會成立,由陳東昇擔任理事長,雷軍為常務副理事長。2017年7月,陳東昇等人發起成立了聯誼會“健康產業聯盟”,宣佈籌設首期為10億元的產業基金,要在五年內培育一批健康產業上市公司。

聯誼會成立時,時任武大校長的李曉紅表示,希望聯誼會像國外大學通過校友、社會的基金募捐辦學一樣,改善學校資金結構。如果校友捐款超過國家撥款,甚至可建立起包括董事會在內的新機制。

這些精英校友的力量,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視。

去年年初,武漢提出“四大資智聚漢工程”,其中“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都與校友經濟有關,被稱為“一留一回”。

“回漢工程”是邀約武漢校友智力迴歸、資本回歸,“留漢工程”則是力爭5年吸引100萬大學生留漢,都是圍繞校友經濟做文章——這兩者是相互促進的,校友將資本、智力帶回武漢的同時,也為大學畢業生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武漢提出的校友經濟,是把校友、母校、城市當做命運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奮鬥共同體,做成了三維,這是種創新之舉。”武漢市招才局副局長孟芳兵對支點財經記者說。

武漢校友經濟在全國帶了波節奏,後面的故事怎麼講

貴在“刻意人為”

武漢教育發達,但長期以來,都是人才輸出大市。要想做到“請回老校友、留住大學生”,既要順其自然,又要“刻意人為”。

在“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方面,武漢重要舉措之一便是推動校友參與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這一背景下,不少知名校友被禮聘為招才顧問、招才大使。

譬如,陳東昇、雷軍、汪潮湧在內的47名校友都已成為武漢市“招才顧問”,其使命是引薦優秀人才、校友來漢發展,助推優秀項目落地武漢。

武漢市招才局提供的資料顯示,陳東昇受聘僅10天,就在世界範圍內傳播武漢市招才引智的舉措,吸引了大批海外精英關注武漢。另一位招才顧問中國旅美科技協會會長宋雲明,則幫助武漢一次性引進了3名諾貝爾獎獲得者。

此外,武漢與高校的合作也在加強,已攜手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在漢高校開展了11場百萬校友資智回漢系列專場活動。

“除大學外,我們還向知名中學延伸,如漢陽區成功舉辦武漢三中校友資智回漢相關活動,現場簽約和在談項目總金額近60億元。”孟芳兵說。

在“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方面,武漢在全國率先實行大學畢業生落戶“零門檻”,率先提出讓大學畢業生八折買房、租房,率先出臺大學畢業生指導性最低年薪標準……這些政策不僅針對武漢畢業生,更是面向全國。

其中,“八折買房、租房”最受關注。

今年6月,武漢臨空港青年城大學生安居房首次發售儀式舉行,來自全市1585名獲得搖號資格的留漢大學生通過搖號獲得了392套房源中籤購房資格,全市共籌集配租大學生租賃房1.7萬套。

武漢校友經濟在全國帶了波節奏,後面的故事怎麼講

除具體政策外,武漢在體制機制方面也有所創新。

過去人社、經信、科技等多個部門都有部分人才工作職能,像九龍治水一樣,政出多門。這也使得校友回漢投資、大學生留漢創業都要到處找政策、跑部門,不僅浪費時間,還不乏有人多渠道申報,重複享受不同部門的政策和資助。

2017年4月,武漢市設立了市招才局,整合人社、經信、科技等部門的人才政策、人才項目、人才資金,著力推進“一留一回”兩大載體。

責任分工體系也漸漸明晰:招才局負責校友經濟的統籌協調、指導督促;招商局負責校友項目的對接洽談和跟蹤服務;發改委負責校友項目的申報審批與落地建設;各市直相關部門、各區負責校友經濟各項任務的落實……

體制機制的打通,為“一留一回”的有效推進創造了條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政府補位”的作用,讓“校友+城市”這一過去不被重視的環節更為活躍。

2017年以來,武漢校友已帶來350多個簽約項目,總投資突破1.5萬億元。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人數累計62.6萬人,提前一年完成階段性任務。大學生落戶人數累計23.3萬人,落戶結構明顯優化,碩士、博士佔比達到10.3%,同比上升302%,本科佔比56.5%,同比上升606.2%。

隨著校友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少城市紛紛來漢“取經”。

5月10日,杭州市委組織部一行5人來漢考察招才局建設、運行有關情況,東湖高新區海外人才工作運行機制等情況。5天之後,南京市委組織部一行6人來漢考察武漢在“校友經濟”方面的經驗做法、政策舉措和推進機制。

武漢市招才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上海、深圳、成都、西安等30多個城市都曾來漢考察相關經驗。

在國內“帶了波節奏”

“現在約我演講,到當地談校友經濟的地方政府比幾年前多了不少,這也體現全國各地都開始重視這塊了。”呂世傑說。

呂世傑的直觀感受不無道理,繼武漢之後,西安提出的“夢迴長安”活動、南京的“兩落地一融合”工程、成都的“蓉歸故里”計劃,均涉及校友經濟。

與以上地區相比,武漢有不少獨特優勢。

要發展校友經濟,首先得有校友資源。武漢目前有89所高校、130萬在校大學生。從單個城市大學生數量來看,武漢已位居世界第一。

此外,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已累計培養高素質武漢校友300多萬。現在許多武漢校友已成為國內外各行各業的中堅和骨幹。

300萬是什麼概念?相當於一個地級市的人口水平。無外乎有人如此評論:武漢最牛的“基礎設施”不是鐵路、不是水運,而是這批校友和在校大學生。

另一方面,武漢還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外部條件,那就是北上廣深房價近年暴漲,導致這些地區人才外流的動力空前強大。

安居與樂業往往不可分割,只能樂業不可安居的北上廣深對不少90後、00後階層關上了機遇之門,而武漢正在向他們敞開懷抱。

站在產業角度,武漢在國內地理優勢顯著,光電產業、汽車產業、生物製藥產業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近年來城市地位也在不斷回升。

“校友對武漢有種‘第二故鄉’的歸屬感,也確實覺得這裡充滿機遇。可以說,無論理性還是感性角度,武漢都已成為投資窪地。”武漢市招才局綜合服務處處長何慧超說。

武漢校友經濟在全國帶了波節奏,後面的故事怎麼講

站在政府服務的角度,除前文提及的體制機制創新外,武漢在校友經濟的執行方面也有不少亮點。

譬如,針對優秀校友,會以情感引導為主。

雷軍至今記得,當他受邀到武漢時已是凌晨1點鐘,在機場迎接他的是競竟然是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過去不可想象。倒不是接人有多重要,而是這麼晚了,市委組織部長還在機場迎接,這充分體現了武漢對人才的重視。”

“像陳東昇、雷軍等企業家願意擔任招才顧問,幾乎都是出於感性因素。他們在此求學,對城市有感情,會思考怎樣建設這個城市。”武漢市招才局校友聯絡處處長柯江源介紹,目前武漢正在制定校友榮譽制度實施辦法,讓貢獻突出的校友“有名譽、有地位”。

針對高校則會緊密溝通,去了解對方的顧慮和需求。

7月26日,中南民族大學校友辦主任黃仕清拜訪市招才局,表達了他們在推動下半年校友資智回漢活動過程中的一些顧慮,包括簽約項目能否最終落地,武漢對這塊的重視程度等。

“恰好今年6月,我們走訪了之前舉辦專場活動的在漢高校,瞭解項目建設情況,我們當時就把調研情況告訴黃主任。”孟芳兵說。

截至6月底,已順利啟動的項目投資額佔校友項目投資總額的一半以上,落地建設的項目數量約佔校友項目總數的三分之一、投資額約佔總額的三分之一。

這一結果,充分表明武漢發展校友經濟是在“動真格”。

“針對重大項目、重點校友,招才局還可以協調市領導、區領導與相關負責人見面去談。聽了這些後,黃主任心裡的石頭一下就落了地。”孟芳兵說。

武漢校友經濟在全國帶了波節奏,後面的故事怎麼講

招才之後呢

招才之後,武漢是否有足夠的產業承載力和公共服務去匹配人才?

要知道人才層次越高,對區域的選擇範圍就會越廣,流動性也會越頻繁。因此,如果當地沒有適合發展的土壤,來了再走可能只是一念之間的事兒。

發展機會還是取決於當地經濟水平。目前武漢GDP已居於全國前列,但往上比,整體吸引力仍然相對不足。

以深圳、廣州為例。2017年,兩地常住人口增量分別為62萬、45.5萬,而武漢新增14.8萬人,全國排第六。

此外,不少總部位於北上廣深的知名企業在武漢設立“第二總部”或研發中心,但“第二”畢竟總不如第一來的亮眼。

“武漢費了這麼大勁,也差深圳很多,證明產業發展還有很大潛力。”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如是說。

當然,武漢也十分明晰自身存在的問題。除循序漸進發展產業外,在校友經濟方面也將進一步深化。

首先,將打造校友經濟的信息化服務平臺。

要有效推動校友經濟,必須對校友情況有所瞭解。但在漢高校的校友數據庫幾乎都只停留在學籍層面,大部分校友的具體情況無從查起。

“我們想委託專業服務機構,分層分類建立武漢校友數據庫,並與各高校校友數據庫對接,實現信息共享、適時更新。”柯江源說。

當這些信息與城市的發展需求匯合在一起,就能建立校友互動、項目對接的“武漢校友地圖”,為高校、校友提供精準服務。

其次,武漢校友經濟還在升級蛻變之中。

相對於北上廣深,武漢最欠缺的是最頂尖的科技人才。未來武漢將推動校友經濟向院士經濟延伸,建設諾獎獲得者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支持諾獎得主、院士將世界級研究成果來武漢轉化、創新創業。

再次,視野將愈發國際化。

武漢海外校友眾多,僅在美國紐約地區就有約2000名武大校友,他們大部分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活躍在工程、媒體、地產、科技、學術等領域。

目前武漢正加快構建面向全球的招才網絡體系。在沿海發達地區,以及北美、南美、西歐、北歐和日韓等地主要城市,設立一批武漢校友服務工作站或服務點。

最後是強化在漢高校校友總會聯盟樞紐地位,並組織一系列活動。

去年5月,武漢成立了在漢高校校友總會聯盟,統籌在漢高校校友的組織、協調、聯絡等工作,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方式給予適當資助。

該聯盟正爭取在漢高校支持,打造“中國高校校友經濟論壇”品牌活動,併發布校友指數榜,提升校友資智回漢的熱度。

呂世傑也受到過武漢相關活動的邀約,“以前沒有來考察過,有機會一定得來武漢好好看看,學習學習。”

END

記者丨蔣李 實習生丨付陳陳

編髮丨吳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