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半年賣出500萬杯,野蠻生長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似乎一夜之間,“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就遍佈了一二線城市的主流商圈,成為萬千都市白領鍾愛的外送咖啡品牌,短短半年,luckin coffee迅速完成了從籍籍無名到咖啡新零售網紅的巨大蛻變。

瑞幸咖啡半年賣出500萬杯,野蠻生長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另闢蹊徑主做咖啡外送,半年實現野蠻生長

luckin coffee主打新鮮現磨咖啡,主做外送和自提。我算是個咖啡發燒友,喜歡嚐鮮,看到他們滿世界投放的廣告之後,忍不住體驗了一把。

首單叫的拿鐵,用了免單券,再支付了6元運費,20分鐘之後就送到了公司。就味道而言,說實話,沒有太多驚喜,但也算不錯,畢竟這是外送的咖啡,能保持基本的口感已經算合格了。後來去公司附近的luckin店內飲用,感覺味道更好。

像星巴克、COSTA這樣的巨頭,自己是不做咖啡外送業務的,只能通過第三方平臺代買。這是因為外送會導致現磨咖啡溫度變化、損失香氣、影響味道,尤其卡布奇諾和拿鐵,派送過程的搖晃會使奶泡大幅減少,口感變差。

瑞幸咖啡半年賣出500萬杯,野蠻生長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可以說,咖啡外賣這門生意,對於咖啡品質、選址把控、外賣速度等方面都是挑戰,但這對luckin coffee而言似乎都不是問題。

這半年來,luckin coffee可以用“野蠻生長”來形容,今年前5個月的試運營階段,即積累用戶達130萬,全國門店佈局525家,銷售咖啡約500萬杯。今年6月,luckin ocffee完成了2億~3億美元的A輪融資——要知道,在中國市場深耕12年的COSTA,截止2017年末也只開了400多家店。

luckin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其野蠻生長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我們做一番拆解。

選址與物流:保證派送的速度與品質

時間越久,咖啡的口感就越差,所以要做咖啡外賣,最重要的就是選址和物流。

相對星巴克,luckin coffee的選址相對廣泛,除了首選主流一二線城市主要商圈,還會選擇辦公園區附近以及中高端生活園區,比如北京的朝陽門soho、中關村、望京、CBD商務區這些咖啡文化濃厚的地區,成為其首批店面坐落地址,隨後一炮打紅。

同時,luckin不僅自己開店,還接受附近各類咖啡廳的轉讓,這一舉措省去了新店開業的很多手續。另外,由App下單產生的外送訂單數據熱力分佈,也能進一步成為開設新店的選址依據。

瑞幸咖啡半年賣出500萬杯,野蠻生長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物流方面,luckin和目前國內口碑最好的順豐合作,保證運送的速度與品質,解決了配送“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如果配送超過30分鐘,CRM系統會主動的給用戶發送一張免費券,因此即便延時,客戶也能得到補償,彌補了配送體驗的不足。

客戶引流,從線下到線上

目前,luckin有4中不同形式的店:旗艦店、優享店、快取店、外賣廚房店。前兩者類似星巴克這樣的傳統咖啡店,可以坐下來慢慢享受咖啡,滿足的是客戶的品嚐需求,後兩者則主要以外送訂單為主,滿足的是客戶外帶與物流外送的需求。

luckin的玩法與“盒馬鮮生”有異曲同工之妙,大體邏輯是線下門店先行體驗,但買單時只能用自己開發的APP。初次品嚐了咖啡,你覺得還不錯,而且APP也安好了,下次你還想喝,就會直接用APP下單,坐在辦公室享用了。這一方面實現線下到線上的引流,另一方面也悄然改變了用戶喝咖啡的場景與習慣。

瑞幸咖啡半年賣出500萬杯,野蠻生長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獲客方式,互聯網社交邏輯

目前,luckin仍處於初期擴張階段,主要的獲客方式一是播撒福利,二是基於互聯網社交的主動營銷。

新用戶註冊後的首杯咖啡免費,只需支付6元左右的運費,如果是自提則全免費,很超值。同時,他們以3.5折、5折優惠券的方式,將大量用戶往微信端導流。

除此之外,他們還推出買2贈1、買5贈5的“咖啡錢包”,以及邀好友註冊免費喝咖啡等舉措,一方面大量促銷走量,另一方面鼓勵、引導用戶向自己的同事朋友分享luckin,以互聯網社交的邏輯與玩法獲客,不僅成本低廉,而且效果極佳。

瑞幸咖啡半年賣出500萬杯,野蠻生長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價格優勢,節省大量成本

luckin宣稱,自己選用的咖啡豆源自埃塞俄比的亞阿拉比卡豆,採購成本比星巴克要貴二到三成,但luckin的咖啡單價比星巴克要低,比如拿鐵,星巴克要賣30多元,而luckin只要24~27元。

之所以luckin定價更低,主要是其大部分飲品都是外送,因此店面無需太大,更無需擔心翻桌率,節省大量店鋪租金、人力成本與維護成本。

瑞幸咖啡半年賣出500萬杯,野蠻生長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明星代言,事件營銷

國民女神湯唯和國民男神張震同框代言,luckin coffee可謂不惜血本。兩位明星的形象都屬於高顏值+優雅型,非常符合其品牌調性。與此同時,luckin還適時來了一把事件營銷。

5月15日,luckin發出致星巴克公開信,稱星巴克向物業簽訂排他性條款,導致店鋪無法租賃,同時向其供應商施壓,要求停止向luckin供貨。luckin認為星巴克涉嫌違反《反壟斷法》,並已向法院正式提起相關訴訟。

沒想到,行業新晉網紅與行業老大之間的戰役,這麼快就開打了。從事件營銷的角度看,這件事不僅賺足了市場的眼球,也讓消費者意識到,luckin雖是行業新兵,對標的是行業No.1星巴克,瞬間其品牌地位就得到了昇華,成為頗具影響力的咖啡零售企業。

瑞幸咖啡半年賣出500萬杯,野蠻生長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我們不好去判斷luckin的未來是否會更加成功,但它的確定義了什麼是成功的咖啡新零售。任何一個對商業領域感興趣的人,都應該從luckin身上學到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