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秦叔寶,不要被電視騙了

還記得嗎?第一次接觸隋唐小說是在什麼時候?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還是工作之後?

沒搞錯的話,許多人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童年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邂逅了一本小人書,看了部電視劇(比如03版的《隋唐英雄傳》)玩了個電腦遊戲,從此對隋唐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程咬金、尉遲恭、李元霸、宇文成都,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開始出現在你的腦海裡,這一記,就是一輩子。

中學時代:開始閱讀通俗版的隋唐小說,對情節有了基本的把握。偶爾上課無聊偷偷看,還要擔心被老師發現。

再往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特別是文言文水平的提升,手中的書籍換成了小說原著以及正史文獻,這時,你不但知道歷史人物的形象發生了哪些演變;還明白了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稍加對比,不禁感覺曾經的自己是多麼的可愛,竟然把演義的情節當作真實的歷史,還煞有其事地對人說:“你知道嗎?隋朝末年,有個叫李元霸的牛人,僅耗時一下午,將就把十八路反王的185萬軍隊打得只剩65萬。”

真實的秦叔寶,不要被電視騙了

相信歷史

每進入一個新階段,你會覺得越來越孤單,因為看電視劇的人很多,能靜下心來翻原著、看史料的卻少之又少。不管你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隋唐故事,秦叔寶這個人物你肯定是知道的。但是,如果先看了小說的情節,再去看兩唐書的相關傳記,八成會產生一種感覺:“天哪,原來歷史上的秦叔寶是這個樣子!之前我看的不會是‘假書’吧!”同樣,如果九泉之下的秦叔寶也看了小說,打了遊戲,刷過電視劇,同樣會一臉茫然:“後人都說我救過李淵,賣過馬,抓過賊,還和好多人單挑過,怎麼我一點印象都沒有呢,我不會是個‘假’秦叔寶吧!”

鮮為人知的身世

《說唐》開篇第一回,介紹的就是秦叔寶的身世,書中說他生於將門,父親叫秦彝,祖父叫秦旭,都是北齊大將。秦叔寶五歲那年,周武帝派楊忠、楊林討伐北齊,戰爭開始後,周兵勢如破竹,齊兵節節敗退,不久,秦旭在晉陽戰死,楊林率軍來到秦彝鎮守的濟南。因為世受國恩,秦彝不願投降,決定以身殉國。城破前,將唯一的兒子太平郎託付給夫人寧氏。無奈之下,寧夫人只好告別丈夫,收拾好細軟,帶著幼子逃難,途中被程咬金母親救下。待楊林班師,夫人將所帶金珠寶換了些錢,在離城不遠處的斑鳩鎮找了間房子,並送兒子進學堂。讀書之前,還沒有“秦叔寶”這個名字,父母都叫他“太平郎”,“秦瓊”“秦叔寶”是教書先生給他取的,“瓊”是名,“叔寶”是字。後來濟南發生饑荒,秦母又帶著兒子去了歷城,在那裡安頓下來。

真實的秦叔寶,不要被電視騙了

劇照

這是許多讀者熟悉的情節,然而並非真實的歷史。對於秦叔寶的父祖,雖然正史非常傲嬌,對此隻字不提,但並不影響我們的認知,因為秦父的墓誌已經於1995年出土。據銘文記載,秦叔寶的父親叫秦愛,字季養,自幼仁孝,質樸厚重,在當地小有名氣,北齊城陽王初開幕府,選拔人才,任命秦愛為錄事參軍,予以優待,“禮接殊重,恩紀之深,群僚莫及”。周武帝統一北方,秦愛並沒有戰死,他還活著,但從此隱居鄉里,儘管“屢蒙辟引”,但他不願出仕,大業十年十一月,秦愛病死,享年六十九歲。所以說秦叔寶的父親儘管混的一般,可人家壽命很長,並沒有讓兒子遭遇幼年喪父的不幸。此外,墓誌還提到了叔寶祖父、曾祖父的情況,祖父叫秦方太,曾任北齊廣寧王府記室,曾祖父叫秦孝達,曾任廣年縣令,顯然,都不是什麼有權有勢的高官,如此看來,演義、電視劇明顯把秦叔寶父祖的身份拔高了。

秦叔寶是個什麼樣的人?

在小說中,秦叔寶是個很有特點的人物,他仗義疏財,非常講義氣,喜歡結交英雄好漢,江湖人稱“小孟嘗”,當他聽說上級要求自己抓捕的罪犯是程咬金時,立馬取出懷中捕批牌票,用佩刀一劈,破為兩半,和批文一起放在燈火上燒了;單雄信被斬,秦叔寶抱住雄信人頭,眾將勸了半天,方才不哭,回營後,對秦王說:“臣受單雄信大恩,欲把他屍首安葬,以報昔日之恩。”其次,秦叔寶是個見義勇為的好少年,在臨潼山楂樹崗,晉王和宇文父子率領一幫人馬劫殺李淵,秦叔寶看見了,沒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該出手時就出手,一連打死十多人,救下李淵全家;在長安城,聽孀居的王老孃說宇文公子強搶民女,秦叔寶再度打抱不平,帶著幾位好漢將公子哥打死,闖下大禍,險些喪命;

真實的秦叔寶,不要被電視騙了

秦瓊買馬

此外,秦叔寶的顏值非常高:“身長八尺,兩根金裝鐧懸於肋下,身材凜凜,相貌堂堂,淡金臉明飄三綹鬍鬚,金睛眼光射寒星,兩道眉如初月。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器宇軒昂,吐千丈凌雲之聲價”。要是看臉的話,什麼程咬金呀,尉遲恭呀,跟秦叔寶簡直沒法比,還有,秦叔寶非常喜歡讀書,是個文武雙全、志向高遠、不恃強凌弱的英雄人物,在秦瓊賣馬的故事中,面對王小二的挖苦,囊中羞澀的秦叔寶明明可以用武功仗勢欺人,可他卻沒有這樣做,要是換程咬金,哪會去賣什麼馬,早就用拳頭教王小二“做人”了。

真實的秦叔寶,不要被電視騙了

電視劇裡的秦叔寶

為了塑造秦叔寶的形象,把小說賣個好價錢,增加“購買量”,後代文人可真是沒有少花心思,在真實世界,秦叔寶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翻遍兩唐書,會發現正史中的秦叔寶只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是:驍勇。

萬人之中取敵人首級

據兩唐書記載,大業年間,秦叔寶在隋朝將領來護兒手下當兵,有一次,秦叔寶母親去世,來護兒特意派人慰問,見狀,軍中有人覺得不公平,對來將軍說:“軍隊中這麼多人,陣亡的、有家屬去世的多了去了,怎麼將軍不慰問他們,唯獨對秦叔寶關愛有加?”來護兒回答說:“此人驍勇,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豈得以卑賤處之?”對秦瓊的武藝高看一眼,認為他日後肯定能建功立業。

天下大亂後,秦叔寶又在張須陀手下效力,某日,朝廷派他們討伐盧明月,此時盧明月人多勢眾,手下有十萬人,張須陀的官軍僅一萬人,雙方相持十幾天,隋軍糧草耗盡,即將撤軍。眼看戰爭就要失敗,張須陀決定賭一把,他召集眾將,說:“我們撤退,敵人肯定會來追擊,等他們傾巢而出時,大營必然空虛,如果派個一千人襲營,定能大獲全勝,只是這個任務非常危險,你們誰願意去呀?”話音剛落,大家都不敢說話,生怕叫到自己,唯獨秦叔寶與羅士信主動請纓,於是張須陀率領大軍撤退,敵軍以為勝券在握,果然追出,見狀,秦叔寶帶人殺入大營放火,張須陀趁勢發動反攻,兩面夾擊下,盧明月慘敗,僅帶數百人逃亡,秦叔寶名聲大震。

投靠李唐之前,秦叔寶改換過好幾次門庭,張須陀陣亡後,他相繼加入裴仁基,李密、王世充的陣營,為他們效力,給王世充幹了一段時間,發現他為人奸詐,絕非明主,於是和程咬金一起投靠唐朝。李淵聽說後,讓他跟隨秦王,李世民早就聽說秦叔寶驍勇善戰,禮遇有加。在武德年間,秦瓊衝鋒陷陣,屢建奇功,討劉武周,賞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授上柱國;平王世充,進封翼國公,賜黃金百斤、帛七千段。打劉黑闥,賞物千段。每次敵軍炫耀人馬,李世民就派秦叔寶上,史書記載:“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人之中,人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秦叔寶的武器是槍,不是我們熟悉的鐧,而且他具備萬人之中取敵方首級的高超能力,實在是太6了!

有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為褒獎功臣,下令給24位功臣畫像,懸掛凌煙閣。看過這份名單,細心的人會發現,秦叔寶排在倒數第一。對於這樣的排名,很多後人都為秦瓊打抱不平,紛紛猜測其中緣由,下面是幾個常見的說法,我們看看到底有沒有道理。

說法一:名單出來的時候,秦叔寶已經去世,為了不讓活著的大臣尷尬,只好委屈下秦叔寶,讓他當這個倒數第一。

這個說法明顯不對,因為受到表彰的24人中,已經去世的不止秦叔寶一人,像杜如晦、李孝恭、魏徵、殷開山等人也去世了,他們的名次就比較靠前。

說法二:秦叔寶救過李淵一家,不願在李家的紛爭中站隊,拒絕參加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因此不待見他,將其放在倒數第一。

這個說法也是有問題的,首先,秦叔寶救李淵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實際上沒有發生過。在正史中,只有李淵賞賜秦叔寶的記載。那是在美良川之戰,秦叔寶打敗尉遲敬德,功勞很大,李淵派使者賞賜叔寶金瓶,並帶話給他:“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你要我身上的肉我也可以給你,何況子女玉帛呢?李淵的話說的非常有誠意,十分貼心,但也不足以證明秦叔寶會為此在玄武門之變中保持中立。

真實的秦叔寶,不要被電視騙了

(唐墓壁畫:《給使圖》)

其實在史書中,明確記載秦叔寶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只不過較為簡略,沒有披露太多細節:“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事寧,拜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對於此次政變,史書記載比較多的是李世民、尉遲敬德、張公瑾的行為,好多人都只是提了名字,某某某參加了,但沒有說政變當天這個人到底殺了幾個人、立過哪些功,畢竟事件

比較敏感,記載的粗略也是可以理解的。

論功行賞,封七百戶是什麼水平呢?可以通過對比來了解,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是一千三百戶,長孫順德、李孝恭等4人一千二百戶,張公瑾、侯君集一千戶,劉弘基、李勣九百,秦叔寶和程咬金、高士廉、宇文士及都是七百戶,後面還有六百的、四百的、三百的,由此可見,秦叔寶這個七百戶是中游的水平,不算好也不算差,政變當天可能發揮一般,沒有尉遲敬德殺李元吉、張公瑾“多力,獨閉關”那麼出彩,故最終跟高士廉、程咬金一個級別,馬馬虎虎。

要是以有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作為劃分依據,排最後的無論如何也輪不到秦叔寶,就算他真的保持中立,至少沒有反對李世民,魏徵在政變時明確是支持李建成的,審他的時候,還說太子要是聽我的話,就不會死了,這最後一把交椅怎麼樣也應該由魏徵來坐。況且這24人中確實有好幾人是沒參與玄武門之變的,比如李孝恭、李靖、李勣,還有早已死去的殷開山等,若以此為標準,最後幾個位置應該被他們承包了才對。

凌煙閣排倒數第一

凌煙閣24臣的順序到底是怎麼排出來的呢?有一個很明顯的標準:官職大小。我們不妨來看看:

第一檔: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他們都擔任過司徒或者司空,三公之一,正一品。

第二檔:高士廉、尉遲敬德,兩人都是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

第三檔: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官職為特進,或者輔國大將軍,正二品

……

後面就不列舉了,秦叔寶死後,追贈徐州都督,爵位是胡壯公,從官階看,確實是最後一檔,因此排名較為靠後,也說得過去。他前面是李勣,很多人也為他打抱不平,覺得不公平,其實李勣當時的官職為兵部尚書,還沒有高宗朝那麼顯赫,如果日後唐高宗也搞個凌煙閣,那李勣至少是前5的水平,因為那時他已經官至司空了。

至於每一檔內部是怎麼排的,那就很難說了,史書中沒有給出具體的指標,各指標占多少權重。秦叔寶被放在最後一位,可能是與他貞觀年間,沒有太多表現有關,唐太宗登基後,秦叔寶步入晚年,身體狀況堪憂,經常患病,再也沒有上過戰場。一位驍勇善戰的名將怎麼會變成這樣?秦叔寶心裡清楚,自己是個將才,年輕時經常“抱著炸藥包”往前衝,實在太拼,雖然能夠名垂青史,揚名立萬,但對身體的消耗實在過大,沒辦法,誰讓他是吃這碗飯的呢:“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

貞觀十二年,秦叔寶病故,陪葬昭陵,唐太宗特意下令在他的墓前立石人、石馬。秦叔寶的兒子是誰呢?兩唐書沒有說,但從出土的墓誌來看,秦叔寶至少有三個兒子,第一個叫秦善道,曾任左清道率,檢校左金吾衛大將軍;第二個叫秦懷道,早年當過千牛備身,任期結束後,還擔任過綿州司士參軍、常州義興縣令等低級官職,比較一般;還有一個當過右衛左郎將,娶尉遲敬德孫女,名字也是三個字,因為年代久遠,中間一字無法識別,但最後一個字可以確定是“道”,由此可見,秦叔寶給兒子取名,最後一個字都是“道”,瞭解這些,那麼民間流傳的“秦懷玉”,自然就不是真的了。

最後再提一下秦叔寶的父親秦愛,本來他生前混的很差,去世時,只是個普通百姓,卻因為有個好兒子,被朝廷追封為瀛州刺史、上輕車都尉,在他的墓誌末尾,有這樣一句話:“雖復高名令範,圖史方書;但懼舟壑或遷,海田將變。勒斯金石,宣之萬祀。”一千三百多年後,當我們再看到這句話,會發現墓誌作者真有先見之明,如果沒有這方墓誌,“秦愛”這個名字很有可能就湮沒在歷史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