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秦叔宝,不要被电视骗了

还记得吗?第一次接触隋唐小说是在什么时候?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还是工作之后?

没搞错的话,许多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童年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邂逅了一本小人书,看了部电视剧(比如03版的《隋唐英雄传》)玩了个电脑游戏,从此对隋唐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程咬金、尉迟恭、李元霸、宇文成都,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开始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这一记,就是一辈子。

中学时代:开始阅读通俗版的隋唐小说,对情节有了基本的把握。偶尔上课无聊偷偷看,还要担心被老师发现。

再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文言文水平的提升,手中的书籍换成了小说原著以及正史文献,这时,你不但知道历史人物的形象发生了哪些演变;还明白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稍加对比,不禁感觉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的可爱,竟然把演义的情节当作真实的历史,还煞有其事地对人说:“你知道吗?隋朝末年,有个叫李元霸的牛人,仅耗时一下午,将就把十八路反王的185万军队打得只剩65万。”

真实的秦叔宝,不要被电视骗了

相信历史

每进入一个新阶段,你会觉得越来越孤单,因为看电视剧的人很多,能静下心来翻原著、看史料的却少之又少。不管你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隋唐故事,秦叔宝这个人物你肯定是知道的。但是,如果先看了小说的情节,再去看两唐书的相关传记,八成会产生一种感觉:“天哪,原来历史上的秦叔宝是这个样子!之前我看的不会是‘假书’吧!”同样,如果九泉之下的秦叔宝也看了小说,打了游戏,刷过电视剧,同样会一脸茫然:“后人都说我救过李渊,卖过马,抓过贼,还和好多人单挑过,怎么我一点印象都没有呢,我不会是个‘假’秦叔宝吧!”

鲜为人知的身世

《说唐》开篇第一回,介绍的就是秦叔宝的身世,书中说他生于将门,父亲叫秦彝,祖父叫秦旭,都是北齐大将。秦叔宝五岁那年,周武帝派杨忠、杨林讨伐北齐,战争开始后,周兵势如破竹,齐兵节节败退,不久,秦旭在晋阳战死,杨林率军来到秦彝镇守的济南。因为世受国恩,秦彝不愿投降,决定以身殉国。城破前,将唯一的儿子太平郎托付给夫人宁氏。无奈之下,宁夫人只好告别丈夫,收拾好细软,带着幼子逃难,途中被程咬金母亲救下。待杨林班师,夫人将所带金珠宝换了些钱,在离城不远处的斑鸠镇找了间房子,并送儿子进学堂。读书之前,还没有“秦叔宝”这个名字,父母都叫他“太平郎”,“秦琼”“秦叔宝”是教书先生给他取的,“琼”是名,“叔宝”是字。后来济南发生饥荒,秦母又带着儿子去了历城,在那里安顿下来。

真实的秦叔宝,不要被电视骗了

剧照

这是许多读者熟悉的情节,然而并非真实的历史。对于秦叔宝的父祖,虽然正史非常傲娇,对此只字不提,但并不影响我们的认知,因为秦父的墓志已经于1995年出土。据铭文记载,秦叔宝的父亲叫秦爱,字季养,自幼仁孝,质朴厚重,在当地小有名气,北齐城阳王初开幕府,选拔人才,任命秦爱为录事参军,予以优待,“礼接殊重,恩纪之深,群僚莫及”。周武帝统一北方,秦爱并没有战死,他还活着,但从此隐居乡里,尽管“屡蒙辟引”,但他不愿出仕,大业十年十一月,秦爱病死,享年六十九岁。所以说秦叔宝的父亲尽管混的一般,可人家寿命很长,并没有让儿子遭遇幼年丧父的不幸。此外,墓志还提到了叔宝祖父、曾祖父的情况,祖父叫秦方太,曾任北齐广宁王府记室,曾祖父叫秦孝达,曾任广年县令,显然,都不是什么有权有势的高官,如此看来,演义、电视剧明显把秦叔宝父祖的身份拔高了。

秦叔宝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小说中,秦叔宝是个很有特点的人物,他仗义疏财,非常讲义气,喜欢结交英雄好汉,江湖人称“小孟尝”,当他听说上级要求自己抓捕的罪犯是程咬金时,立马取出怀中捕批牌票,用佩刀一劈,破为两半,和批文一起放在灯火上烧了;单雄信被斩,秦叔宝抱住雄信人头,众将劝了半天,方才不哭,回营后,对秦王说:“臣受单雄信大恩,欲把他尸首安葬,以报昔日之恩。”其次,秦叔宝是个见义勇为的好少年,在临潼山楂树岗,晋王和宇文父子率领一帮人马劫杀李渊,秦叔宝看见了,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一连打死十多人,救下李渊全家;在长安城,听孀居的王老娘说宇文公子强抢民女,秦叔宝再度打抱不平,带着几位好汉将公子哥打死,闯下大祸,险些丧命;

真实的秦叔宝,不要被电视骗了

秦琼买马

此外,秦叔宝的颜值非常高:“身长八尺,两根金装锏悬于肋下,身材凛凛,相貌堂堂,淡金脸明飘三绺胡须,金睛眼光射寒星,两道眉如初月。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器宇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声价”。要是看脸的话,什么程咬金呀,尉迟恭呀,跟秦叔宝简直没法比,还有,秦叔宝非常喜欢读书,是个文武双全、志向高远、不恃强凌弱的英雄人物,在秦琼卖马的故事中,面对王小二的挖苦,囊中羞涩的秦叔宝明明可以用武功仗势欺人,可他却没有这样做,要是换程咬金,哪会去卖什么马,早就用拳头教王小二“做人”了。

真实的秦叔宝,不要被电视骗了

电视剧里的秦叔宝

为了塑造秦叔宝的形象,把小说卖个好价钱,增加“购买量”,后代文人可真是没有少花心思,在真实世界,秦叔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翻遍两唐书,会发现正史中的秦叔宝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是:骁勇。

万人之中取敌人首级

据两唐书记载,大业年间,秦叔宝在隋朝将领来护儿手下当兵,有一次,秦叔宝母亲去世,来护儿特意派人慰问,见状,军中有人觉得不公平,对来将军说:“军队中这么多人,阵亡的、有家属去世的多了去了,怎么将军不慰问他们,唯独对秦叔宝关爱有加?”来护儿回答说:“此人骁勇,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对秦琼的武艺高看一眼,认为他日后肯定能建功立业。

天下大乱后,秦叔宝又在张须陀手下效力,某日,朝廷派他们讨伐卢明月,此时卢明月人多势众,手下有十万人,张须陀的官军仅一万人,双方相持十几天,隋军粮草耗尽,即将撤军。眼看战争就要失败,张须陀决定赌一把,他召集众将,说:“我们撤退,敌人肯定会来追击,等他们倾巢而出时,大营必然空虚,如果派个一千人袭营,定能大获全胜,只是这个任务非常危险,你们谁愿意去呀?”话音刚落,大家都不敢说话,生怕叫到自己,唯独秦叔宝与罗士信主动请缨,于是张须陀率领大军撤退,敌军以为胜券在握,果然追出,见状,秦叔宝带人杀入大营放火,张须陀趁势发动反攻,两面夹击下,卢明月惨败,仅带数百人逃亡,秦叔宝名声大震。

投靠李唐之前,秦叔宝改换过好几次门庭,张须陀阵亡后,他相继加入裴仁基,李密、王世充的阵营,为他们效力,给王世充干了一段时间,发现他为人奸诈,绝非明主,于是和程咬金一起投靠唐朝。李渊听说后,让他跟随秦王,李世民早就听说秦叔宝骁勇善战,礼遇有加。在武德年间,秦琼冲锋陷阵,屡建奇功,讨刘武周,赏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授上柱国;平王世充,进封翼国公,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打刘黑闼,赏物千段。每次敌军炫耀人马,李世民就派秦叔宝上,史书记载:“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人之中,人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宝亦以此颇自矜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秦叔宝的武器是枪,不是我们熟悉的锏,而且他具备万人之中取敌方首级的高超能力,实在是太6了!

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褒奖功臣,下令给24位功臣画像,悬挂凌烟阁。看过这份名单,细心的人会发现,秦叔宝排在倒数第一。对于这样的排名,很多后人都为秦琼打抱不平,纷纷猜测其中缘由,下面是几个常见的说法,我们看看到底有没有道理。

说法一:名单出来的时候,秦叔宝已经去世,为了不让活着的大臣尴尬,只好委屈下秦叔宝,让他当这个倒数第一。

这个说法明显不对,因为受到表彰的24人中,已经去世的不止秦叔宝一人,像杜如晦、李孝恭、魏征、殷开山等人也去世了,他们的名次就比较靠前。

说法二:秦叔宝救过李渊一家,不愿在李家的纷争中站队,拒绝参加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因此不待见他,将其放在倒数第一。

这个说法也是有问题的,首先,秦叔宝救李渊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实际上没有发生过。在正史中,只有李渊赏赐秦叔宝的记载。那是在美良川之战,秦叔宝打败尉迟敬德,功劳很大,李渊派使者赏赐叔宝金瓶,并带话给他:“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你要我身上的肉我也可以给你,何况子女玉帛呢?李渊的话说的非常有诚意,十分贴心,但也不足以证明秦叔宝会为此在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中立。

真实的秦叔宝,不要被电视骗了

(唐墓壁画:《给使图》)

其实在史书中,明确记载秦叔宝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只不过较为简略,没有披露太多细节:“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对于此次政变,史书记载比较多的是李世民、尉迟敬德、张公瑾的行为,好多人都只是提了名字,某某某参加了,但没有说政变当天这个人到底杀了几个人、立过哪些功,毕竟事件

比较敏感,记载的粗略也是可以理解的。

论功行赏,封七百户是什么水平呢?可以通过对比来了解,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是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李孝恭等4人一千二百户,张公瑾、侯君集一千户,刘弘基、李勣九百,秦叔宝和程咬金、高士廉、宇文士及都是七百户,后面还有六百的、四百的、三百的,由此可见,秦叔宝这个七百户是中游的水平,不算好也不算差,政变当天可能发挥一般,没有尉迟敬德杀李元吉、张公瑾“多力,独闭关”那么出彩,故最终跟高士廉、程咬金一个级别,马马虎虎。

要是以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作为划分依据,排最后的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秦叔宝,就算他真的保持中立,至少没有反对李世民,魏征在政变时明确是支持李建成的,审他的时候,还说太子要是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了,这最后一把交椅怎么样也应该由魏征来坐。况且这24人中确实有好几人是没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比如李孝恭、李靖、李勣,还有早已死去的殷开山等,若以此为标准,最后几个位置应该被他们承包了才对。

凌烟阁排倒数第一

凌烟阁24臣的顺序到底是怎么排出来的呢?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准:官职大小。我们不妨来看看:

第一档: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他们都担任过司徒或者司空,三公之一,正一品。

第二档:高士廉、尉迟敬德,两人都是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

第三档: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官职为特进,或者辅国大将军,正二品

……

后面就不列举了,秦叔宝死后,追赠徐州都督,爵位是胡壮公,从官阶看,确实是最后一档,因此排名较为靠后,也说得过去。他前面是李勣,很多人也为他打抱不平,觉得不公平,其实李勣当时的官职为兵部尚书,还没有高宗朝那么显赫,如果日后唐高宗也搞个凌烟阁,那李勣至少是前5的水平,因为那时他已经官至司空了。

至于每一档内部是怎么排的,那就很难说了,史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指标,各指标占多少权重。秦叔宝被放在最后一位,可能是与他贞观年间,没有太多表现有关,唐太宗登基后,秦叔宝步入晚年,身体状况堪忧,经常患病,再也没有上过战场。一位骁勇善战的名将怎么会变成这样?秦叔宝心里清楚,自己是个将才,年轻时经常“抱着炸药包”往前冲,实在太拼,虽然能够名垂青史,扬名立万,但对身体的消耗实在过大,没办法,谁让他是吃这碗饭的呢:“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贞观十二年,秦叔宝病故,陪葬昭陵,唐太宗特意下令在他的墓前立石人、石马。秦叔宝的儿子是谁呢?两唐书没有说,但从出土的墓志来看,秦叔宝至少有三个儿子,第一个叫秦善道,曾任左清道率,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第二个叫秦怀道,早年当过千牛备身,任期结束后,还担任过绵州司士参军、常州义兴县令等低级官职,比较一般;还有一个当过右卫左郎将,娶尉迟敬德孙女,名字也是三个字,因为年代久远,中间一字无法识别,但最后一个字可以确定是“道”,由此可见,秦叔宝给儿子取名,最后一个字都是“道”,了解这些,那么民间流传的“秦怀玉”,自然就不是真的了。

最后再提一下秦叔宝的父亲秦爱,本来他生前混的很差,去世时,只是个普通百姓,却因为有个好儿子,被朝廷追封为瀛州刺史、上轻车都尉,在他的墓志末尾,有这样一句话:“虽复高名令范,图史方书;但惧舟壑或迁,海田将变。勒斯金石,宣之万祀。”一千三百多年后,当我们再看到这句话,会发现墓志作者真有先见之明,如果没有这方墓志,“秦爱”这个名字很有可能就湮没在历史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