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暑去涼來,一葉知秋

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

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
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8月7日21時31分迎來“立秋”節氣,末伏夏盡,涼風漸至。隨著立秋的到來,整個秋季漸次拉開序幕。

立秋

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

一候涼風至西方悽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

— 報秋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

奏畢,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

— 啃秋 —

在江南地區,立秋之時要吃西瓜以“啃秋”。

相傳,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裡許多人害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結果果真如此。此後漸漸形成習俗,每歲秋來之時,家家剖食西瓜,謂之“啃秋”。

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整個秋天不生病,並可免除冬天和來年春天的腹瀉。

有迎秋之意,亦可抒發豐收的喜悅。

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

— 曬秋 —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

— 戴揪葉 —

《東京夢華錄》卷八有載:“立秋日,滿街賣揪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

立秋之日,都城內外,清晨滿街叫賣揪葉,婦人兒童爭相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

據唐人陳藏器《本草拾遺》記載,唐朝時立秋這天,長安城裡已賣揪葉,供婦女兒童剪花插戴了。

由此可見,戴揪葉這個風俗已流傳久遠。

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

— 貼秋膘 —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

— 食秋桃 —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

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

— 飲井華水 —

立秋日早起,無論長幼各飲井華水一杯。

人秋,萬物都歸於肅靜,故而此時的水,最為澄清。立秋之日可在清晨汲水備用,煮沸後空腹飲用,足以清火通便。

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

監製:嚴武軍

主編:鄭巖 喬佔芳

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立秋|暑去凉来,一叶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