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傳媒內參導讀:相比於以往的“瑪麗蘇”和“自帶光環”的主角,《扶搖》蘊含了不少對當代青年人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的理解和解讀。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面對先網後臺的播出模式、世界盃“死亡檔期”、暑期檔的激烈競爭以及觀眾的高要求,強勢“突圍”的《扶搖》已於今晚在網絡平臺收官。從截止到目前的整體數據成績來看,該劇單平臺的網絡播放量累計突破130億,成為目前暑期檔播放量破百億的唯一劇目,CSM52城收視率最高達1.088%,斬獲浙江衛視周播劇場收視率新高;同時其熱度也居高不減,微博討論量達1708萬,話題閱讀量高達45.7億。

更值得一提的是,《扶搖》“燃”到海外的播出成績也十分亮眼,不僅實現了海內外同步播出的創新排播模式,俘獲了一大批忠實的國外“催更”黨,同時還得到了如巴基斯坦等國家官方媒體的肯定。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但實際上,《扶搖》起初的播出環境一直不被大多數人看好,一方面是因為2018年上半年的古裝劇市場一直略顯低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古裝劇類型正在面臨內容同質化等創作問題的困擾。那麼《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取得如此矚目的收視成績?該劇對觀眾又有著怎樣的吸引力和認同感,從而使得觀劇黏性不斷?在這部劇即將收官之時,我們有必要由表及裡地回溯這部古裝女性勵志大劇,解密讓觀眾熱議不斷的劇作密碼。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現實為“骨”,

先鋒意識的覺醒與發力

由檸萌影業、檸萌悅心、企鵝影視聯合出品,天下歸元原著,解嬿嬿編劇,楊文軍、謝澤、李才聯合執導,楊曉培擔任總製片人,楊冪、阮經天領銜主演的《扶搖》,以有溫度的情感關照、有厚度的文化思考、有力度的赤子情懷等元素為故事內核貫穿劇情始終,輔以峰迴路轉的故事情節,共同展現人物的蛻變歷程。

“我就是覺得不公平,人幹嘛得分三六九等”“我想要的生活,不需要別人施捨,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等正能量臺詞和正能量情節,也對當下價值觀產生了深刻映射。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毫無疑問,影視作品承擔著重要的文化社會責任,真正能夠傳遞現實溫度的作品不光要做到感同身受,更應該有借鑑學習的引導意義。扶搖的成長經歷與觀眾的現實人生是有連接點的,它渲染的是普通人奮鬥的溫度,從而引發了各地觀眾的廣泛共鳴,而這也是國內古裝劇影像敘事的一種立意變化。對此,該劇總製片人楊曉培表示:“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國內還是國外,自古至今的情感共鳴和連接都是一致相通的。”

立意是作品的一面鏡子,更是影視創作者對當下社會關係的理解昇華。《扶搖》雖是IP改編,但它的“雄心”遠不止做一部升級+冒險的古裝劇,諸多臺詞和情節設置都在極力擺脫過往所謂大女主劇的套路。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相比於以往的“瑪麗蘇”和“自帶光環”的主角,《扶搖》蘊含了不少對當代青年人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的理解和解讀。面對大師兄的背叛,她眼睛不揉沙子,揮淚斬斷情絲;與師姐裴瑗你死我活的報復不同,扶搖選擇有節制的回擊;對於長孫無極,她堅定不移地生死相隨。對於感情,她敢愛敢恨、有仇必報,但她同時也懂得寬恕和放下。從玄元山上的一名女奴,到與長孫無極、戰北野並肩戰鬥的強者,對命運的不甘推動著扶搖不斷的蛻變,最終成長為心懷天下的責任肩負者。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成長本身就是對自我的挑戰,前進路上打敗別人的同時,更重要的還是戰勝自己。扶搖的成長也不是簡單的身份地位的提高,不屈的信念使得她在困境中迅速地成長強大、危局中靠自己的勇氣和對理想的不斷追求讓她一路不斷成長;面對自己封印下的“惡魔”面,她敢於去認知並摒除掉自身邪惡的一面。這才是人物的魅力所在,也正是我們呼籲的“獨立女性”該有的膽識和氣魄,“燃血青春”的同時更是該劇傳遞給當下青年人的精神內核。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走心”製作的背後

是對東方美的極致追求

隨著觀眾審美的不斷提高,有了熱門IP和堅硬的故事內核還不足以讓一部作品完全成為“爆款”。場景展現、服裝造型、美術設計對於古裝劇而言是突出劇情、表現人物關係、營造故事氛圍的重要手段,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能在第一時間“抓住”觀眾的視線,傳遞出全劇的主要訊息,使得觀眾被故事內容吸引,從而轉化為粘性極強的固定受眾。

該劇總製片人楊曉培就坦言現在觀眾對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他們不僅僅滿足於劇中人物穿古代服飾、說古話、行走在古代建築之間,而是希望能夠被劇中人物精美的服飾造型所驚豔,亦或是被複古精美的道具所折服。對此,《扶搖》在這些方面可謂是下足了功夫。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天下歸元原著中的五洲大陸恢弘遼闊,想要還原並非易事。但從劇集整體呈現來看,劇中五個國家在展現東方美感的同時又有一定的區分度。在取景上,地點遍佈甘、蒙、寧、貴、滇等地,縹緲雲海、靜謐的玄元山、蒼茫詭寂的葛雅沙漠、錦繡巍峨的樓臺亭閣悉數囊括在內,還有機靈可愛的元寶,水墨畫風格的置景和CG特效融為一體,似畫卷而非畫卷。該劇導演楊文軍直言“最重要的就是突出美輪美奐的中國傳統美學”。

從劇中服飾來看,獲得兩次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並具有獨特審美風格的張世傑,無論是選料還是量裁均注重細節,設計出的服裝造型既符合人物身份、情緒變化的同時又色調穩重,頗具質感。比如,扶搖前期服飾配色簡單,突顯人物的俠義和單純;後期身份發生轉變,服飾也隨著變得貴氣穩重。長孫無極的服飾以白色為主,飄逸的絲綢材質、精緻的紋飾、發冠,都能看出人物的貴氣。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扶搖》武俠色彩濃厚,武器配置也不可或缺。在行雲流水的武打動作中,也給予觀眾對“上古神器”的合理想象。對此,武術導演李才笑稱每一個角色都費了一番心思:

扶搖的武打招式破九霄,表現她的身姿靈動;

長孫無極的武打動作瀟灑簡練,表現他的足智多謀;

戰北野的“蒼龍在野劍”突出性格粗獷,用大劈大砍、大開大合的動作體現該角色的體魄與力量;

雅蘭珠的小彈弓和小雙匕首,就像精靈古怪漫畫人物;

“小七”的小兵錘,也按照其單純勇敢的個性設計。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以上元素在劇情畫面中,在刻畫中國風、寫意東方美的同時無縫融入。整個劇作在畫面表現上,可謂是光影明滅中帶有俠氣鋒芒,成功喚起觀眾對於遙遠上古的審美想象,帶來了極致的視覺享受。可以說,具有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化精神內涵的《扶搖》,在積極宣傳中華元素、傳遞正能量價值觀等方面邁出了對大眾潛移默化影響的一大步。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頂配創作,“燃”動熒屏

當年輕受眾成為流量的主力人群,IP、話題與流量明星一度成為劇集的三大指標。但一部可以擔得起觀眾期待的好作品並不能侷限於這三項指標,主創們的全心投入才是保障品質的關鍵。《扶搖》這次的創作可以說也是行業資深創作者的一次對話。

以情感戲作為“利器”的楊文軍導演擅長在講故事的同時,對人物情感細膩把控;攝影出身的謝澤導演,對畫面有著自己的標準和審美,即用畫面把故事講好,讓觀眾在不知不覺間代入《扶搖》的劇情當中;有著《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等眾多知名古裝作品履歷的武術導演李才,在武戲造詣上別具爐錘。文戲為武戲做情感支撐,武戲又為文戲做出張力補充表現。三位導演各司其職,在各有側重的同時又相得益彰,為講好一個故事共同做出鋪墊,從而讓五洲大陸在觀眾的心中真正鮮活地“建立”了起來。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在古裝題材領域不斷挑戰和突破的總製片人楊曉培,堅持古裝佈局三原則:不間斷、不重複、有進階,“我們做的任何一個影視項目,最關心的是故事。就是說看到這個故事,有沒有被打動,有沒有當下現實性,有沒有想象力。”《扶搖》對她來說是在古裝劇上的又一次修煉與提升。

一部優秀的古裝勵志作品,同樣離不開演員們的付出,劇裡的演員們用專業素養和全身心的投入,為這部作品的創作增添了不少光彩。

女主扶搖灑脫自在,面對困難不畏難不膽怯的性格與楊冪本人高度貼合,主創團隊從選角伊始已經明確“楊冪就是扶搖”。導演謝澤也稱:“楊冪每一條下來都累到喘著粗氣,我問她還能堅持嗎,她會立馬回答‘可以,導演,你說,哪兒需要改。’她的通告每天從早到晚,打戲又很多,任勞任怨這四個字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男主的選角過程一波三折,但最終結果從“迷妹”對阮經天的呼聲中來看無疑是成功的。導演楊文軍稱阮經天在拍攝過程中非常敬業,很快領悟要點的同時又極具爆發力。總製片人楊曉培也稱讚阮經天讀懂了這個表面頑皮內心卻沉穩有謀略的人物。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主創們的付出,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信任和尊重故事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核,他們相信正能量價值觀能穿透內容直抵觀眾,也相信這樣具有獨立自主意識的“燃血青春”故事在當下的社會具有現實意義,更堅信像《扶搖》這樣優秀的作品最終一定能夠留下來,在觀眾的心中沉澱為具有現實溫度的深刻回憶。

《扶搖》究竟靠什麼“出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