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創造101滿足銷量才簽約,伊利爲何這樣做?

前段時間在騰訊視頻播出的《創造101》節目吸引了大量的關注量,在該節目最終收官評比出名次的時候,幾乎是被全網刷爆,無論你是否關注過這樣一檔女性偶像訓練型綜藝,都會收到劈天蓋地似的消息推送,有很多網友表示粉絲的力量果然有些讓人招架不住。

如此有力量的粉絲,自然是一般人得罪不起的,即使是不一般的人,其實也未必能夠得罪的起。因為粉絲會帶來一定的產品轉化,而企業選擇這些流量明星代言,自然也是看中流量明星的粉絲帶來的收益。

最近竟然又有一家不太“明智”的企業不小心得罪了偶像們的粉絲。事情究竟是怎樣的呢?據悉,剛成團的101在近日接下的首個代言伊利穀粒多,伊利方面卻對每個成員所要擔負的商品銷量明碼標價,表示滿足了銷量才能成為代言人,這引起了粉絲情緒的強烈反彈。

不少網友認為是企業的吃相太難看,也有人認為企業不是慈善家,既然請了代言人,自然需要對銷售量負責。

目前,國內流量為主的市場環境已經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商業運作模式:偶像的流量變現步驟就是,從選秀出來後會接代言、廣告鞏固人氣,然後參加綜藝節目進一步打響知名度,後面可能會接電影、電視。正因為初期的偶像傾向於接代言、廣告等商業活動,這使得品牌商能夠持續參與到偶像流量的瓜分中來,但部分品牌商過度消費偶像的行為,被粉絲詬病“吃相難看”。

然而很多網友都忽略了一點,新晉的偶像無論從名氣還是專業技能上,都還是比較青澀的,企業選擇與他們合作,首先看中的就是流量帶來的銷售額轉化,以此來達到雙方共贏。如果一個偶像的代言不能為企業帶來業績上的轉化,那麼這一次合作對於企業來說無疑就是失敗的。本來應該是一次互惠的合作,為什麼伊利對銷售量有要求就會被認為是吃相難看呢?微金網在網絡上找到了這樣兩組圖片:

要求創造101滿足銷量才簽約,伊利為何這樣做?

要求創造101滿足銷量才簽約,伊利為何這樣做?

大概是這種促銷形式刺激到了粉絲,各人任務定的高,粉絲會覺得實在氪不動,但是定得低了,粉絲又會覺得掃了自家偶像的顏面。因此,這種做法無論是否上榜,都會讓粉絲覺得難以接受。

在伊利之前也發生過類似事件,有些媒體稱這種營銷方式為“自殺式營銷”。“我覺得如果單純從一個企業的角度考慮,這種行為並沒有錯。企業選擇這些偶像練習生,自然是看中他們的流量變現能力,如果流量不能變現,那麼企業的投入無異於石沉大海。但是這種營銷策略還是略顯僵硬。這也在另一面反應了在當前形勢下,企業對於流量偶像的可持續發展性不抱有太大的信心,同時也很缺乏耐心。如果兩年內一個偶像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將會很快被淘汰。”

這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考慮也會有不同的想法。企業請代言自然是為了銷售額,而粉絲維護自己的偶像為偶像爭取利益也屬於人之常情。然而爭議不是目的,如果達到共贏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