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絕大多數大學生金融知識匱乏,借貸法律不明確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從“白條”到“裸貸”,各種各樣的金融消費“新事物”都在向校園滲透。近日微金網負責人關注到共青團陝西省委權益部組織法律專家成立課題組,針對在陝高校大學生群體,設計、發放調查問卷563份。這份問卷的最終統計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對“校園貸”風險缺乏足夠認識。

為何絕大多數大學生金融知識匱乏,借貸法律不明確

早在2017年初時在南京就有相關法律援助部門做過相關借貸金融知識問卷,當時大部分學生僅僅知道借貸產品知識為了應急,但從不關心借貸方資質與利率,導致盲目借貸惡習使眾多大學生深陷借貸旋渦之中。隨後政府為遏制無序發展的“校園貸”,2017年5月,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禁止提供校園貸服務。

然而,近段時間,因“校園貸”引發的大學生安全事件仍不斷髮生,大學生因無力償還“校園貸”被訴至法庭的案件也持續高發。

為何絕大多數大學生金融知識匱乏,借貸法律不明確

為什麼大多數學生在金融知識匱乏,借貸法律不明確的情況下進行借貸呢?

微金網市場經理曾向天津各大高校學會主席瞭解過,各校學生對借貸的認知情況以及接觸情況。大部分學生在借貸前會考慮借貸方的信用情況、借款利率和自身還款能力, 但他們缺乏對借貸方資質進行查詢的意識,對利率的高低也沒有衡量基準。由此可見大學生有消費衝動,卻缺乏辨別能力。曾經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的“裸貸門”事件就有相關調查爆出,大部分調查對象認識到了“裸貸”的違法性,但仍有24.8%的調查對象認為貸款平臺的行為是正當合理的,認為平臺只是為了保證自己的貸款回收率。只有5.9%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學生在借貸前就應該考慮到後果,個人隱私被曝光,應該風險自擔。從以上兩點就可以看出大學生缺乏主觀法律辨識度,在受到金錢誘惑的慾望時內心無法形成自我主觀剋制力。

其次原因是,目前法制社會部分機制尚不完善,雖然我們的法律在不斷修善,但對於機會主義者來說,選擇守法還是不守法,不是法律規定而是個人利益權衡結果。而且長期以來社會未完善的規則體系,缺乏規則體系監控,造成大批缺乏規則意識的人在社會形成一種風氣。而剛剛步入半個社會的大學生,對於人生觀、世界觀尚未穩固,大環境的潛移默化會導致,自身意識形態的構成發生轉變。

為何絕大多數大學生金融知識匱乏,借貸法律不明確

最後微金網負責人表示,大學生群體相對獨立,社會經驗不足,容易衝動消費,容易受騙。對此,需要大學生強化自身金融知識、法律知識基礎以及 安全防範意識。另加強消費金融市場監管,領導正規金融機構樹立合理信貸額度、利率等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