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日本翻譯腔的另一面——翻譯腔與創作的一兩事

楔子——從語言說起

時間回撥兩年,新海誠的《你的名字》,在日本及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創造了日本動畫電影史上最高收入。從字幕翻譯,再至中文配音,由日語翻譯為中文,語言的轉變順理成章的發生著。

那段時間中,我曾在網上看到一個不知道是真是假的事情——歐美場的《你的名字》,留學生的觀影體驗有些糟糕,因為在最後相遇的臺階上,兩人最後的臺詞是……

沙雕日本翻譯腔的另一面——翻譯腔與創作的一兩事

Excuseme,what'syour name?

說回輕小說。我們能夠在通過各種途徑閱讀到各種輕小說——來自日本本土的,來自國內的作者的原創……而在輕小說的創作之中,作為舶來品的輕小說對作者、讀者的影響,有一些怎樣的影響,又是如何影響作品本身的。

我將分享我的一些拙見,關於這部分的以及迴歸到創作上的內容。那麼,進入正題。

一.語言的屬性

1.文化與環境的疏離

語言是一種信息,用象形文字、發音作為承載,出現在每個人的身邊,從自己的口中、筆下的輸出,再至耳朵裡、文本上的輸入等等。語言本身在文明的發展之中,不僅只是作為工具使用,同時它承載著一種文化,不斷的發展和演變。

而在楔子之中,為什麼會有留學生覺得觀影體驗差呢?這是因為,這兩句英文是大部分的中國學生,在接觸英文的時候最早接觸到的。大量的英語的練習與實用,或許在中途學習過複雜的詞語句子已經忘記了,但是這兩句就一般而言是忘不了的——這樣的句子是類似於基石一樣的存在。

而讓留學生們觀影體驗降低的主要因素,也是在這裡。他們的母語並不是英語,而這樣的句子翻譯下來也並沒有問題,實際上產生衝突的是內在的部分。在整場電影來到最後,所有的人都期待那場相遇,期待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時候,這句臺詞讓他們想起了他們是如何學習英語的……

沙雕日本翻譯腔的另一面——翻譯腔與創作的一兩事

看,這不就不自主的跑題了嗎。想到了別的事情,所以就導致了觀影體驗的降低。

屬於留學生和中國人的部分,讓他們在面對翻譯的時候,有時會遇到這樣奇妙的疏離感。

2.習慣與使用的疏離

漢語的語法,發展至今,在日常生活使用的最頻繁的語法結構是主謂賓結構,即Somebodydo something。而日語則是主賓謂結構,即Somebodysomething do。

我有水——私は水がある。

在主語的‘私’後要接一個‘は’來提示主語,在賓語的‘水’後要接一個‘が’來提示賓語,最後才是作為謂語的‘ある’。

使用習慣的差異,在對照著翻譯不經過潤色的時候,往往就會讓習慣於漢語語法的讀者產生疏離感。而每當有人開題說日式翻譯腔不好的時候,有一個句子是一定會被拿出來做重點批鬥:

あなたなら、きっとわかるよ。

如果是你的話,一定能理解的。

這句的特點便是,基本保留了主賓謂結構的同時,還足夠囉嗦——且這一句出現的場景,往往又是那種在鋪墊之後的有些悲情的離別場景。這種行文和閱讀習慣上疏離感,就國內的讀者而言,是確確實實的減分項。

3.舶來品與國產品的疏離

輕小說的定義和分類,要從許多方面下手,我並未打算在這個方面贅述太多,就姑且將日本本土的,文庫本和電子書販售的小說稱之為日輕,而國內的作者以任何形式進行創作,內容和潮流還有受眾有別於大部分網文的作品稱之為國輕好了。

國內和國外的市場環境不同,所要面臨的問題也存在一些差異。有別於日輕,國輕的發售模式更趨近於相對成熟的網文,大多是以日、周為單位的連載,而非日輕式的以月為單月的模式。

日輕是日本的本土產品,存在翻譯腔是一種屬於產品的天性,翻譯質量參差不齊,個人和官方的翻譯可以說在各個意義都有巨大的差異。但這種差異,屬於產品的天性,就讀者而言是可以認可和接受的,哪怕翻譯的水平低下,讀者大抵也就只會罵一句:“翻譯真爛。”

但國輕不同。國輕的創作者是國人,受眾也是中國人。讀者在閱讀作品的同時,他們並不會輕易的接受翻譯腔——或者說以因劣質的翻譯腔而出現的閱讀體驗問題。這個問題會直接的被歸納成——這本書真差,這個作者真差。

二.迴歸創作

那麼,作為一個創作者,在使用翻譯腔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這些問題出現呢?

1.人物的設定以及翻譯腔本身的特質

並不是所有的創作都適合用翻譯腔,尤其是在當下這個閱讀成本越來越低下的時代,翻譯腔這樣的工具使用不當往往會陷入諸如‘自嗨’‘裝逼’等鄙視鏈的怪圈裡。

所以,在使用翻譯腔之前,就一定要理清楚為什麼是要使用翻譯腔。

就算是背景舞臺設置在日本的城市,身邊的人都是日本人,我也不推薦在日常的行文中使用大量的翻譯腔。

日本人真的是非常禮貌的民族,他們能把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給你講的很細,其結果就是非常囉嗦,而且你甚至在他們的語言之中找不到髒話。

可千萬不要小看囉嗦,敘事不夠簡單明瞭,許多讀者第一章抓不到你的主角和故事背景還有大概會發生的故事,可是會直接棄書的——沒有辦法,因為國輕的生存環境就是這樣。

而找不到髒話這點,在我看來也是很奇幻的。找不到髒話意味著語言沒有攻擊性,衝突不夠強,而在一些短場景之中,張力不如漢語,甚至不如不說話。

我個人比較推薦以某些翻譯腔作為特定角色的特質,而這種使用方法就像是《幹物妹小埋》動畫中橘·希爾芬福特的語尾習慣——ですは(跌絲襪)。增添了角色性和標誌性的同時,也比較安全。

2.作品整體觀感與翻譯腔

作為寫作者,最大的忌諱就是在作品之中完全不顧讀者的觀感。而那些令人深思的、共鳴的、快樂的、難過的、悲傷的等等等等情節,其作者一定是精心策劃,不斷的使用著各種技巧,關注著讀者的感受,引導著他們的感受。

而翻譯腔,其文化特質就決定了它在國輕之中不能那樣輕易簡單的討好讀者。

在使用之中,翻譯腔對閱讀體驗的疏離甚至撕裂感,絕對不能壓過你寫作的故事本身。翻譯腔可以用,但力求它不讓角色變得同質化,不讓劇情變得過於拖沓,也不讓想要表達這個想法的作者因為翻譯腔,而讓讀者產生了其他的認知。

這樣便得不償失了。而避免的方法,這點就需要一定的筆力和對寫作的整體理解了。

首先,在創作之初,就一定要盡力的去想清楚一件事:你想講怎樣一個故事。

如果你想講一個輕鬆的搞笑的故事,那麼你的角色一定不能在漫天的戰火裡隨時面臨生命危險身邊還一個勁兒生離死別英雄情愁;如果你想講一個認真的故事,那麼一些玩梗和讓劇情鬆散的東西就盡力避免;如果你想講一個愛情的故事,那你也一定不能把故事的主軸放到鬥智鬥勇之上。

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就會讀你的文字產生一個大概的印象:這個故事的氣氛怎麼樣。

而翻譯腔,作為一個工具,在這裡就會體現到用途。日本本身是十分囉嗦的,但在這份囉嗦之中也從側面體現出了一種獨有的匠人精神。對翻譯腔合理的使用,不僅能讓讀者感受到整體氣氛的厚重與真實,有別於使用方法,翻譯腔也可以對讀者想要表達的一些內容進行加分。

至少,日本人和國人,都有各自的屬於他們的智慧不是。用日語來講日本人的智慧,用漢語來講中國人的智慧,這樣才是避免文化和使用帶來的疏離的治本之道。

3.翻譯腔的工具本質

之前聊到的這些,似乎講得有些深澀。而關於角色同質化,劇情拖沓,精準表達這樣的屬於創作者的內容,作者做不到,那又怎麼辦呢?

這個真的沒有辦法,多讀,多想,多練,多改。

翻譯腔本質上只是創作的一種工具,被創作者們使用至今。而翻譯腔飽受詬病的原因說到底也是因為那些不當使用翻譯腔的作品對讀者帶來的糟糕的閱讀體驗。翻譯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對象是一門語言,而在這門語言背後,更深刻的是其中的文化沉澱與智慧結晶。

翻譯腔只是一個工具,而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我在很多地方看到這個詞語的時候卻是一個貶義詞,這無疑是一件有些可悲的事情。

4.從模仿之中超越

如何從最先開始的對翻譯腔的模仿,再超越模仿呢?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東西。

只要我們在這個世代創作,那麼我們的所提到的,所使用的,大抵都是前人已經用過的東西了。但在這些用過的東西之中,要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而於翻譯腔而言,要讓翻譯腔從一個普通的中性詞甚至於缺點,變成作品的優點,核心在於哪裡?

去其糟泊,取其精華。

創作的過程也是這樣的,成長的過程也是這樣的。如果能理解了俳句之中的美感,並在創作的時候注意的話,那麼一定會為你的句子加分。理解了日本人寫故事的精華的部分,並在創作的時候注意的話,那麼一定會為你的故事加分。

要學會師夷之長,亦要學會舉一反三,抓住了更深刻的本質,寫出來的東西,也一定會不同的。

三.結語

從日輕到國輕,傳統文學到網文,創作的環境和對象、內容都在不停的改變,但創作的本質是沒有改變的。

想要做成什麼樣的事,就要去思考,並付諸行動。

翻譯腔是一個工具,使用得當,也是神兵利器。望我的一番拙見,能對各位有那麼些許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