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日本翻译腔的另一面——翻译腔与创作的一两事

楔子——从语言说起

时间回拨两年,新海诚的《你的名字》,在日本及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创造了日本动画电影史上最高收入。从字幕翻译,再至中文配音,由日语翻译为中文,语言的转变顺理成章的发生着。

那段时间中,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不知道是真是假的事情——欧美场的《你的名字》,留学生的观影体验有些糟糕,因为在最后相遇的台阶上,两人最后的台词是……

沙雕日本翻译腔的另一面——翻译腔与创作的一两事

Excuseme,what'syour name?

说回轻小说。我们能够在通过各种途径阅读到各种轻小说——来自日本本土的,来自国内的作者的原创……而在轻小说的创作之中,作为舶来品的轻小说对作者、读者的影响,有一些怎样的影响,又是如何影响作品本身的。

我将分享我的一些拙见,关于这部分的以及回归到创作上的内容。那么,进入正题。

一.语言的属性

1.文化与环境的疏离

语言是一种信息,用象形文字、发音作为承载,出现在每个人的身边,从自己的口中、笔下的输出,再至耳朵里、文本上的输入等等。语言本身在文明的发展之中,不仅只是作为工具使用,同时它承载着一种文化,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而在楔子之中,为什么会有留学生觉得观影体验差呢?这是因为,这两句英文是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在接触英文的时候最早接触到的。大量的英语的练习与实用,或许在中途学习过复杂的词语句子已经忘记了,但是这两句就一般而言是忘不了的——这样的句子是类似于基石一样的存在。

而让留学生们观影体验降低的主要因素,也是在这里。他们的母语并不是英语,而这样的句子翻译下来也并没有问题,实际上产生冲突的是内在的部分。在整场电影来到最后,所有的人都期待那场相遇,期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时候,这句台词让他们想起了他们是如何学习英语的……

沙雕日本翻译腔的另一面——翻译腔与创作的一两事

看,这不就不自主的跑题了吗。想到了别的事情,所以就导致了观影体验的降低。

属于留学生和中国人的部分,让他们在面对翻译的时候,有时会遇到这样奇妙的疏离感。

2.习惯与使用的疏离

汉语的语法,发展至今,在日常生活使用的最频繁的语法结构是主谓宾结构,即Somebodydo something。而日语则是主宾谓结构,即Somebodysomething do。

我有水——私は水がある。

在主语的‘私’后要接一个‘は’来提示主语,在宾语的‘水’后要接一个‘が’来提示宾语,最后才是作为谓语的‘ある’。

使用习惯的差异,在对照着翻译不经过润色的时候,往往就会让习惯于汉语语法的读者产生疏离感。而每当有人开题说日式翻译腔不好的时候,有一个句子是一定会被拿出来做重点批斗:

あなたなら、きっとわかるよ。

如果是你的话,一定能理解的。

这句的特点便是,基本保留了主宾谓结构的同时,还足够啰嗦——且这一句出现的场景,往往又是那种在铺垫之后的有些悲情的离别场景。这种行文和阅读习惯上疏离感,就国内的读者而言,是确确实实的减分项。

3.舶来品与国产品的疏离

轻小说的定义和分类,要从许多方面下手,我并未打算在这个方面赘述太多,就姑且将日本本土的,文库本和电子书贩售的小说称之为日轻,而国内的作者以任何形式进行创作,内容和潮流还有受众有别于大部分网文的作品称之为国轻好了。

国内和国外的市场环境不同,所要面临的问题也存在一些差异。有别于日轻,国轻的发售模式更趋近于相对成熟的网文,大多是以日、周为单位的连载,而非日轻式的以月为单月的模式。

日轻是日本的本土产品,存在翻译腔是一种属于产品的天性,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个人和官方的翻译可以说在各个意义都有巨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属于产品的天性,就读者而言是可以认可和接受的,哪怕翻译的水平低下,读者大抵也就只会骂一句:“翻译真烂。”

但国轻不同。国轻的创作者是国人,受众也是中国人。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他们并不会轻易的接受翻译腔——或者说以因劣质的翻译腔而出现的阅读体验问题。这个问题会直接的被归纳成——这本书真差,这个作者真差。

二.回归创作

那么,作为一个创作者,在使用翻译腔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出现呢?

1.人物的设定以及翻译腔本身的特质

并不是所有的创作都适合用翻译腔,尤其是在当下这个阅读成本越来越低下的时代,翻译腔这样的工具使用不当往往会陷入诸如‘自嗨’‘装逼’等鄙视链的怪圈里。

所以,在使用翻译腔之前,就一定要理清楚为什么是要使用翻译腔。

就算是背景舞台设置在日本的城市,身边的人都是日本人,我也不推荐在日常的行文中使用大量的翻译腔。

日本人真的是非常礼貌的民族,他们能把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给你讲的很细,其结果就是非常啰嗦,而且你甚至在他们的语言之中找不到脏话。

可千万不要小看啰嗦,叙事不够简单明了,许多读者第一章抓不到你的主角和故事背景还有大概会发生的故事,可是会直接弃书的——没有办法,因为国轻的生存环境就是这样。

而找不到脏话这点,在我看来也是很奇幻的。找不到脏话意味着语言没有攻击性,冲突不够强,而在一些短场景之中,张力不如汉语,甚至不如不说话。

我个人比较推荐以某些翻译腔作为特定角色的特质,而这种使用方法就像是《干物妹小埋》动画中橘·希尔芬福特的语尾习惯——ですは(跌丝袜)。增添了角色性和标志性的同时,也比较安全。

2.作品整体观感与翻译腔

作为写作者,最大的忌讳就是在作品之中完全不顾读者的观感。而那些令人深思的、共鸣的、快乐的、难过的、悲伤的等等等等情节,其作者一定是精心策划,不断的使用着各种技巧,关注着读者的感受,引导着他们的感受。

而翻译腔,其文化特质就决定了它在国轻之中不能那样轻易简单的讨好读者。

在使用之中,翻译腔对阅读体验的疏离甚至撕裂感,绝对不能压过你写作的故事本身。翻译腔可以用,但力求它不让角色变得同质化,不让剧情变得过于拖沓,也不让想要表达这个想法的作者因为翻译腔,而让读者产生了其他的认知。

这样便得不偿失了。而避免的方法,这点就需要一定的笔力和对写作的整体理解了。

首先,在创作之初,就一定要尽力的去想清楚一件事:你想讲怎样一个故事。

如果你想讲一个轻松的搞笑的故事,那么你的角色一定不能在漫天的战火里随时面临生命危险身边还一个劲儿生离死别英雄情愁;如果你想讲一个认真的故事,那么一些玩梗和让剧情松散的东西就尽力避免;如果你想讲一个爱情的故事,那你也一定不能把故事的主轴放到斗智斗勇之上。

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会读你的文字产生一个大概的印象:这个故事的气氛怎么样。

而翻译腔,作为一个工具,在这里就会体现到用途。日本本身是十分啰嗦的,但在这份啰嗦之中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一种独有的匠人精神。对翻译腔合理的使用,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整体气氛的厚重与真实,有别于使用方法,翻译腔也可以对读者想要表达的一些内容进行加分。

至少,日本人和国人,都有各自的属于他们的智慧不是。用日语来讲日本人的智慧,用汉语来讲中国人的智慧,这样才是避免文化和使用带来的疏离的治本之道。

3.翻译腔的工具本质

之前聊到的这些,似乎讲得有些深涩。而关于角色同质化,剧情拖沓,精准表达这样的属于创作者的内容,作者做不到,那又怎么办呢?

这个真的没有办法,多读,多想,多练,多改。

翻译腔本质上只是创作的一种工具,被创作者们使用至今。而翻译腔饱受诟病的原因说到底也是因为那些不当使用翻译腔的作品对读者带来的糟糕的阅读体验。翻译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对象是一门语言,而在这门语言背后,更深刻的是其中的文化沉淀与智慧结晶。

翻译腔只是一个工具,而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在很多地方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却是一个贬义词,这无疑是一件有些可悲的事情。

4.从模仿之中超越

如何从最先开始的对翻译腔的模仿,再超越模仿呢?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

只要我们在这个世代创作,那么我们的所提到的,所使用的,大抵都是前人已经用过的东西了。但在这些用过的东西之中,要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而于翻译腔而言,要让翻译腔从一个普通的中性词甚至于缺点,变成作品的优点,核心在于哪里?

去其糟泊,取其精华。

创作的过程也是这样的,成长的过程也是这样的。如果能理解了俳句之中的美感,并在创作的时候注意的话,那么一定会为你的句子加分。理解了日本人写故事的精华的部分,并在创作的时候注意的话,那么一定会为你的故事加分。

要学会师夷之长,亦要学会举一反三,抓住了更深刻的本质,写出来的东西,也一定会不同的。

三.结语

从日轻到国轻,传统文学到网文,创作的环境和对象、内容都在不停的改变,但创作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

想要做成什么样的事,就要去思考,并付诸行动。

翻译腔是一个工具,使用得当,也是神兵利器。望我的一番拙见,能对各位有那么些许的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