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維:站在更高的維度上思考問題,讓使命感驅動企業發展

作者 | 利群

提到程維,他和他的公司可能是些年來最受矚目的中國企業家之一。他通過6年時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帶領滴滴成為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先鋒企業。也因此,程維也被視為善於洞察商機和具有開創精神的創業家,也是未來移動出行信息平臺的實踐者和探索者。近期,在接受吳曉波頻道《十年二十人》節目的採訪中,程維回顧了滴滴6年來的發展,直言滴滴的發展,離不開時刻保持危機感。

中國互聯網從來沒有輸過

此前,就有媒體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滴滴可能是有史以來競爭最慘烈的公司,也是成長最快的公司,對創業公司來說,這是一種幸運還是一種不幸?”

程維認為,這件事沒有選擇,不幸的是確實殘酷,一出來很快就能失敗,容錯率很低;幸運的是,發展會很快。

提到滴滴出行,就不得不去說當年與Uber的競爭,這也是滴滴完成第一次蛻變的開始。在《十年二十人》節目中,程維將滴滴比作“中國互聯網培養出來的新一代代表”,而Uber則是“美國互聯網精神新生代的標誌企業”。

對於當年與Uber的競爭,程維認為,“中國互聯網從來沒有輸過”,雖然大家都在進化,但是結局依然沒有改變。

從競爭導向變成用戶導向

滴滴與Uber在中國的競爭,最終以滴滴收購Uber中國結束。然而,滴滴獲得成長可能遠比戰勝Uber來的更重要。在《十年二十人》節目中,吳曉波問程維:“你最滿意的三個正確決定是什麼?”

程維提到了兩個正確的決定,和一個還沒有完全驗證是正確的決定。對於兩個正確的決定,程維認為:“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感,企業才能不斷髮展下去。同時,還需要不斷歸零。沒有一招是可以讓你不斷地去生存和贏得競爭的,尤其是上一個競爭裡贏下來,總結出來制勝路徑,就是你未來最大的瓶頸,所以要不斷歸零。”

事實上,程維當年也正是遵循著這樣的信念提出了“祛補貼”的主張。《十年二十人》節目中,程維談到了當年的補貼大戰,他認為當時更多是行業決定的。

時間回到2015年,那時正值滴滴與Uber激勵競爭的時間點,程維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機。於是,不斷歸零的想法讓程維提出了“祛補貼”決定。在程維看來,依靠資本進行補貼能夠給對手帶來壓力,但是你未來還是要面對用戶。如果沒有更好的產品,用戶最終還是無法享受到高質量的出行服務,用戶仍舊不會成為你的用戶。

而對於那個還沒有完全驗證是否正確的決定,程維認為就是國際化。在與Uber的競爭過程中,滴滴最早的國際化是被動的。程維將Uber比喻成一隻“八爪魚”,可以通過其他“觸角”來支援它們在中國的競爭。而滴滴當時只是一家中國企業,並沒有更多“觸角”的幫助。想要取得競爭的主動權,就要不斷騷擾對方,而不是坐以待斃等著Uber集中全球資源在中國和滴滴競爭。

從最早投資Lyft(美國打車企業),到現如今的日本、澳大利亞、墨西哥等等國家,滴滴國際化戰略一步一個腳印的走著,支持他們的正是當年與Uber競爭中活下來的信念——不要侷限在眼前的困難。

要把服務真正做好

正是由於在不斷的競爭中獲得成長,僅僅“6歲”的滴滴,卻擁有了更多這個“年紀”企業沒有的成熟。《十年二十人》節目中,程維提出了“虛幻的成就感”的看法。他曾經為中國出行行業發展全球第一的規模驕傲過,但是在日本,他的驕傲感卻第一次受到了衝擊。

在日本,當程維發現這裡依然還保持著低效率的“路邊招手打車”方式時,驕傲感油然而生。但他在酒店門口卻發現,很多日本的出租車司機在等待訂單的情況下,依然在路邊站在車旁等待。並且,司機不僅戴著手套保持著雙手在身前交叉的姿勢,頭髮也是一絲不苟。實際上,他們原本可以坐在車裡休息等待客人的。

正是由於見識到了更高品質的出行服務,程維再次堅信“要把服務真正做好”的信念。程維也覺得,中國的出行服務,距離贏得別人的尊敬還有很多路要走!

正如節目中程維談到補貼大戰時候說的那樣,“祛補貼”的本質是要靠本事贏,而不是靠資本贏,而出行服務就是“本事”!

未來已來,主導權未來應該掌握在中國企業手上

程維認為,出行行業發展的未來,首先要做到“出行線上化”。通過互聯網的高效性、跨地域性等特點,可以帶來更高效的出行體驗。其次,就是“交通工具共享化”。在程維看來,新能源對於出行行業來說,可能都不是本質的改變。交通工具的共享則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共享”,近些年全球網約車的快速發展為用戶習慣帶來的巨大改變,實際上也驗證了程維的觀點。

除了“出行線上化”、“交通工具共享化”兩方面外,程維還談到了“無人駕駛”。他說道:“Waymo已經在美國的菲尼克斯,明年可能在十個城市,會提供沒有人的無人駕駛服務,在2020年將會採購6.5萬輛汽車”,“無人駕駛已經不再是遙遠的未來,它距離我們已經非常的近。滴滴也在積極與更多中國公司合作,不管是生產共享汽車,還是在做無人駕駛研發,目的都是為了給予用戶提供最好的出行體驗”。

在程維看來:“中國有大規模的互聯網出行平臺、大規模的共享實踐、中國有相對於全球還不錯的汽車工業基礎,這些是可以產生化學反應,全世界有這樣條件的國家,只有中國和美國”。

縱觀全球各行業的發展,如我們熟悉的PC和智能手機領域,中國擁有眾多出色的廠商,但現階段依然需要使用Windows系統、Android系統,主動權依然在別人手中。但是出行行業作為新興領域,中國又擁有極佳的發展基礎,我們沒有理由讓出主動權。正如程維說的那樣:“站在整個產業發展和國家發展的角度上來看,作為企業起碼應該去往這個方向上努力,主導權未來應該掌握在中國企業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