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聖旨距今500年,第十九代傳人高齡70餘歲,老人拒絕寶物上交!

此聖旨距今500年,第十九代傳人高齡70餘歲,老人拒絕寶物上交!

古代封建王朝的君主是王朝的掌舵人,王朝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來決策,甚至所有人的性命都是屬於他的。君主的決策就是通過聖旨來向外頒佈的,聖旨究竟是長什麼樣呢?

此聖旨距今500年,第十九代傳人高齡70餘歲,老人拒絕寶物上交!

聖旨作為君主的身份和權力的象徵。它的材質和做工都是很講究的。聖旨的組成是由卷軸和卷面兩部分。其中,卷軸的材質是根據官員的品級的大小不同來決定的。嚴格的來說,一品的官員接到的聖旨的卷軸是玉質的。玉是君子的象徵,用來做聖旨的卷軸可以看得出一品官員在當時的身份的尊貴的成度。二品官員拿到的聖旨的卷軸比一品官員的卷軸稍微次一點,是採用犀牛角做的,犀牛角的寓意雖然比不上玉質的那樣豪華。但是也是很珍惜的物品。三品官員的卷軸是貼金軸,相對於前面的兩種卷軸來說,貼金卷軸略微顯得俗氣,但是金子也能顯出聖旨的貴重。四品和五品官員拿到的卷軸一樣,都是用黑牛角做的。

此聖旨距今500年,第十九代傳人高齡70餘歲,老人拒絕寶物上交!

卷面的材質相對於卷軸來說更為考究。首先,卷面採用蠶絲製成的布面作為材料,然後在卷面上繪製一些祥和的圖畫,整個卷面顯得富貴卻又不俗氣。根據聖旨的用途和所給的官員的品級的不同,整個卷面的色彩和圖畫就不同。大體來說,用途越是重要,接受聖旨的人的品級越是尊貴,聖旨的圖畫就越是豐富和考究。聖旨的字體統一採用楷體書寫,整體來說字體顯得雍容和圓潤,在佈局上採用奇正相結合的方式,內容做到簡潔但是又不缺少信息。拋去聖旨的意義,單純的從藝術方面來說,聖旨也是一件很值得欣賞的藝術品。

此聖旨距今500年,第十九代傳人高齡70餘歲,老人拒絕寶物上交!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聖旨的材質又不利於長時間的保存。所以保存完整的聖旨是很罕見的。距離我們最近的清朝的聖旨流傳下來的就極為少數,在這之前的聖旨更是難得。然而,數年前在我國的北方出現了一個價值很大的明代的聖旨。這件聖旨屬於一代代傳下來的那種寶物,現在的保存者是一位七十多歲的姓郭的老人。據他講,這個聖旨在他之前有18個保存人。也就是說,傳到他手上的時候,已經是第十九代了。歷經數百年的滄桑鉅變沒有損壞,是很難得的寶物。

此聖旨距今500年,第十九代傳人高齡70餘歲,老人拒絕寶物上交!

很多專家在聽說這件事情以後,就趕往老人的住處希望能欣賞和研究這件寶物。在老人同意專家的意見以後,這件聖旨的原來面貌得以呈現。聖旨的長度將近兩米,整個聖旨一共有135個字。字體工整卻又不失華貴,最後的落款的時間是1477年。距離現在500多年的聖旨在現在依然沒有損耗。由於保存的良好,字體依舊清晰。

此聖旨距今500年,第十九代傳人高齡70餘歲,老人拒絕寶物上交!

這件聖旨是一件表揚的恩旨,主要是表揚他的先祖在明朝時期為官做出的貢獻,對他的先祖的貢獻有著賞賜之類的。由於保存完整的聖旨的珍惜程度,這件聖旨對於專家瞭解明代的封賞的制度以及鑑定一些史料的真偽有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文化的角度來說,這件聖旨的意義都十分重要,所以專家在鑑賞完畢以後就開始勸老人將這件寶物上交,以便能得到更好的寶物和研究。

此聖旨距今500年,第十九代傳人高齡70餘歲,老人拒絕寶物上交!

老人的意見是將這件寶物繼續的傳承下去,用來激勵後世的子孫,所以拒絕了專家的建議。老人認為,傳承了這麼多年的寶物代表著他們先祖的榮譽,代表了他們家族在古代為國家和社會做出的貢獻。所以,老人覺得這件寶物應該留在自己家族中,這樣可以激勵自己家族的後世的子孫以前世的先祖為榜樣,以便能夠發揚自己的家族。

此聖旨距今500年,第十九代傳人高齡70餘歲,老人拒絕寶物上交!

專家在瞭解了老人的想法以後只能表示十分的惋惜,畢竟,明代及明代以前的保存完好的聖旨是很難得的。聖旨作為皇權的象徵以及皇帝行使自己的權利的主要的媒介物,有著他本身的價值和超過本身價值之外的意義。但是,脆弱的材質在經歷數百年的滄桑以後能夠保留下來的極少,保存完整的聖旨更是難得。所以,專家在鑑賞過郭姓老人手中的聖旨以後才會勸告老人將聖旨交給專業的機構進行保存和研究。古代的封建王朝和王朝的皇帝雖然都已經隨時間逝去了,但是聖旨作為皇帝的象徵之一卻保存了下來,為我們研究古代的封建社會提供了依據和看得見的材料,保存完整的聖旨是很難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