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現如今,“新能源”是汽車行業的熱詞。當混動、純電、氫燃料電池方興未艾之時,一個曾經的熱門“新能源”卻幾乎銷聲匿跡了。

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這,就是太陽能。至少在葫蘆俠的童年時代,在各種雜誌書籍上,對未來汽車的展望,幾乎清一色地是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完全沒有排放,簡直完美。

30來年過去了(葫蘆俠又一次暴露了年齡……),太陽能汽車為什麼消失了?

其實,採用了太陽能的汽車早已有之,而且還是大家都熟悉的量產車。

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頂配普銳斯就配置了“太陽能通風系統”。這一套太陽能供電系統並非給普銳斯的電池供電,而只能用來給車內通風。它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長時間暴曬車內溫度過高的問題。基本原理也很簡單,就是用太陽能電池板給鼓風機供電,而不是讓空調壓縮機運轉。這樣,即使車子不發動,也可以達到調溫的目的。

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除了普銳斯,進入中國市場之初的斯柯達昊銳(現在已經改名“速派”)也有類似的配置。昊銳擁有的是高大上的太陽能天窗,原理和普銳斯一樣,只能給鼓風機供電。頂配版昊銳的太陽能天窗是標配,對於非頂配車型,需要花8000塊錢選配。

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至於用車頂太陽能板給新能源車電池充電,也有實例,比如比亞迪當初的雙模混動車F3DM。2010 款F3DM曾搭載了太陽能電池板,面積相對於普銳斯和昊銳來說,更大一些。據說,這項配置的代價是兩萬塊。

最新型號的豐田普銳斯集成了280W的太陽能電池板到車頂,可以“增程”。但結果完全是杯水車薪。就算有最熱情的陽光加持也只能增加約6.4公里的行駛範圍——這點裡程,不太可能緩解任何電動車主的里程焦慮症。

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葫蘆俠小學的時候就有太陽能風扇,太陽能充電寶(當然,這玩意兒也是坑貨)也早已有之。看起來,太陽能很早就有了,也不是什麼高科技。然而後來並不受廣泛好評,因為高成本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目前的硅基太陽能電池板,效率都不超過20%。有人計算過,比亞迪F3DM的太陽能電池板,即使是理論上,每天也只能給電池組充電3-5%。

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而且,與插電的純電或者混動車相比,太陽能的充電條件太苛刻的。白天如果不出太陽,照度不夠,發電量有限;太陽太大,車子擺在太陽底下又太熱。當下普遍的地下停車場肯定是沒有太陽的;晚上不用車的時候,太陽能電池板也同樣只能是擺設。

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如此一來,太陽能汽車跟國產凌凌漆的太陽能手電筒又有多大區別?

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假設一臺車從引擎蓋、車頂到後備箱面積有6平方米,一個轉換效率達100%的太陽能電池板,大概可以吸收4800W能量來驅動汽車,要換算成機械功率“馬力”的話就是6.4匹。說白了,太陽能這種能量方式本身就存在能量密度太小的問題——6.4匹馬力,這點輸出功率也就只能相當於兩輛小米平衡車……

當然,科技始終在發展,誰也不能下結論,太陽能電池板永遠都效率低下,太陽能汽車永遠不可能實現。國內外,仍然有不少研究者和企業在努力實現太陽能汽車的真正應用。

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荷蘭新創公司Lightyear所設計的太陽能汽車原型“LightyearOne”,不只獲得2018年CES展的“氣候變遷創新獎”,該公司還表示第一批車將於2019年發佈(僅10輛),2020年增加100輛於美國、歐洲推出,預計售價約135,000美元以上。

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就在前幾天,中國企業漢能就跟法國的博洛雷集團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漢能一直在推動薄膜太陽能產品在汽車新能源領域的應用,而法國博洛雷集團則在新能源汽車製造,特別是固態鋰電池方面有一定技術優勢,外界普遍把雙方的合作解讀為新能源領域的一次合作,雙方可能研究推出“太陽能+鋰電池”的汽車產品。

然而,就目前的技術來說。太陽能仍然不靠譜。漢能方面按照所謂超過30%的光電轉換效率計算——如果一輛汽車上可以用5平方米的面積安裝薄膜太陽能系統,那麼5平方米每小時會產生1.58度電,如果每天可以光照5個小時,則這套系統每天可以發電8度。按未來1度電可以支撐輕質化的汽車行駛10公里計算,那麼,理論上僅憑太陽能,在滿足一定的光照條件下,汽車每天可以行駛80公里。

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看到沒有?一定光照強度下,照5小時,這麼苛刻的條件,卻只能換來80公里的續航里程。而且,這一切還建立在尚未成熟的“雙結砷化鎵電池”和“1度電可支持行駛10公里”(當下多數車型1度電只能行駛不到7公里)的未來科技之下。

而且,這還完全沒有考慮動輒五六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問題。現在,一平米太陽能電池板造價從幾百到數千……

太陽能汽車,確定不是騙人的麼?

說白了,太陽能使用場景太侷限,能量密度也太低。未來,新能源一定是一種趨勢,至於太陽能究竟有沒有可能爭到一杯羹,目前看起來幾乎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