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今天我們來說巴菲特吧。

講三點:

1、為什麼我們如此喜歡巴菲特?

2、我們能不能成為第二個巴菲特?

3、巴菲特最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我們為什麼喜歡巴菲特

一句話,巴菲特滿足了我們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01 他富可敵國

2008年,巴菲特成為全球首富。

這之後的10年裡,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他一直穩居前五。

2018年度,巴菲特以840億美元的財富值,排名全球第三。

他的個人資產已超過100多個主權國家2017年的GPD,比如烏拉圭、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冰島等等。

2018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前五名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02 他長壽、健康、快樂

巴菲特今年88歲。

喜歡吃漢堡、愛DQ冰淇淋、喝櫻桃味可口可樂,飲食習慣並不太健康。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但他依然行動自如,思維清晰。

偶爾還彈彈琴、賣賣萌。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誰不喜歡這樣的老頑童呢?

03 他的投資記錄無人能及

下面這張圖可以很直觀地告訴你,巴菲特創造的投資記錄到底有多牛。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這張圖是全球頂尖投資大師pk標普500指數的超額收益示意圖。

最右邊的那個點,代表的就是巴菲特的投資業績。在長達55年的時間裡,他以近15%年化超額收益碾壓所有的投資大師。

傳奇基金經理得•林奇說:“巴菲特是所有投資者中,最偉大的投資者,沒有之一。”

所有人都甘拜下風。

04 他受人尊敬,名聲好極了

“巴菲特不但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同時也是最令人尊敬和欽佩的人之一。”

這是奧巴馬總統給出的評價。

有些投資大師的財富積累,比如索羅斯,嗜血、充滿爭議。

但巴菲特50多年投資生涯中,幾乎從無負面消息,他一直不停地收購公司,卻沒有一例惡意收購。

巴菲特惟一一次遭受非議的是,1991年他所投資的所羅門兄弟公司爆出欺詐客戶的醜聞。

他臨危受命,接任董事長職務。

在國會作證時,巴菲特說,所羅門會改正錯誤,“賠錢的企業,我可以理解,但是失去公司一絲一毫的信譽,我將是無情的。”

隨後,他辭退了35名公司高管,犯罪者鋃鐺入獄。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兩年後,他賣掉了所羅門兄弟。

05 他很會討人喜歡

同為頂尖投資大師的菲利普•費雪、塞斯·卡拉曼幾乎不接受採訪。

巴菲特不一樣,他接地氣,願意“拋頭露面”, 沒有距離感,充滿親和力, 也善於和人交流。

與人合照時,他總是傾向站在一起的人,熱情地摟住肩。他的身體語言總是在說:見到你真的很高興。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他還很會夸人,比如:

他稱潛在接班人之一的喬治·阿伯爾為“巨大的寶藏”;

盛讚助手阿吉特·哈因,“如果哈因和我都落水了,但只能救一個,救哈因吧”;

即使在所羅門兄弟出事前,巴菲特也曾誇獎過它的CEO古菲爾德:“我們堅信,古菲爾德的能力及正直。”

06 他能說會道

21歲時,巴菲特花100美元,專門參加戴爾·卡耐基的演講培訓。

從每年5月的伯克希爾年會來看,這100美元花得值。

自1981年至今,在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他與芒格每年例行的“二人轉”,已經持續了37年。

在長達5個小時的答問中,巴菲特總能妙語連珠,為自己贏得了“奧馬哈先知”的名號。

伯克希爾的股東大會,就這樣成為全球價值投資者的朝聖之旅。

巴菲特的口才也征服了所有人。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每年2月,巴菲特寫一封致股東的信。

各種金句,各種段子,巴菲特信手拈來,讓人讀來忍俊不禁,受益匪淺。

以下隨便摘幾條:

這個行業真有趣,老的賠錢方法還挺管用呢,卻又在發明新的賠錢方法。

牛市就像做愛,當你感到高潮快到時,也就是快結束時。

穩定的價格水平如童貞,看來是能保持,卻不能修復。

有人整理了他歷年的致股東的信,出了一本書。結果這本書,成了全球的暢銷書。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我們能成為第二個巴菲特嗎?

直接上結論:要成為第二個巴菲特,幾無可能。

可以說,為了造就一個巴菲特,上帝已經打完了手上的所有好牌。

1、投胎要好

巴菲特將此稱之為“卵巢彩票”。他一再說明這點:

“我是1930年出生,當時我能出生在美國的幾率是隻有2%。如果我出生得更早,或者出生在其他國家,或者我是個女性,或者我是黑皮膚的話,我不會獲得同樣的機會。”

“我很幸運。我是出生在美國。成功的概率為30比1或40比1。我與生俱來就有一些幸運的基因,也恰巧出生在合適的年代。1950年代做投資相對容易,競爭也少。競爭對手少真的很好。”

二戰後,得益於美國穩定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美股從50年代開始,迎來超級大牛市。

巴菲特的職業投資生涯正好起步於50年代。

道瓊斯工業指數推出以來表現 1927-9-12至2018-8-1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數據來源:Wind,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業績亦不作為未來收益的保證

2、有個好爸爸

父親是國會議員,同時也是證券經紀商,巴菲特有一個較高的起點,從小受到良好的金融氛圍啟蒙和薰陶。

他10歲就能與紐交所高管共進午餐。

他贏在了起跑線上。

3、有個好老師

巴菲特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格雷厄姆,以A+成績畢業。

畢業後,巴菲特又在格雷厄姆手下工作了兩年,受益極大。

當他選擇創業之時,格雷厄姆正好開始考慮退休,並將自己的很多客戶介紹給他。

格雷厄姆是眾所周知的價值投資鼻祖。

4、有個好搭檔

29歲,巴菲特遇上查理•芒格。

這場相遇,誕生了投資界史上最強的黃金搭檔。

芒格打通了巴菲特投資的奇經八脈。巴菲特說:

“查理用思想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視野,讓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否則我會比現在要貧窮得多。”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5、為投資而生

8歲,開始讀很多金融的書。

10歲,和紐交所的高管吃了午飯,就立志以投資為事業;

11歲,第一次買股票。

直到今日,在88年的高齡,他依然是“跳著踢踏舞去上班”。

巴菲特對投資的熱愛,是深入骨髓的熱愛。

想想:

我們11歲時在幹嗎?

我們到88歲時還想做投資嗎?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6、還有可怕的勤奮

巴菲特每天至少花5、6個小時閱讀各種新聞、財報和書籍。

他一年看兩三千份年報。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即使從他1956年創辦“巴菲特合夥公司”算起,這種旁人看來異常單調無趣的日常工作,巴菲特已經堅持六十多年。

投資場上的搏殺,從來沒有輕鬆可言。投資大師中,只有巴菲特能夠一直堅持在一線。很多人在50歲之前,就退出江湖了。

比如,德國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拉尼35歲賺足一生財富後,立馬收手;傳奇基金經理彼得•林奇也只堅持了13年,46歲帶著一頭白髮離開。

7、他嗜書如命

查理·芒格說,巴菲特就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櫥”。

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沒有智能手機,只有身後書架上的書籍,和一桌子攤開的新聞報紙。

終生讀書和學習,是巴菲特堅持了一生的習慣和信仰。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8、他有零成本的槓桿

儘管巴菲特讓普通投資者不要加槓桿,其實他自己是有槓桿的。

那就是浮存金

量化分析員在《巴菲特的阿爾法》一文中指出,伯克希爾的歷史槓桿大約為1.6:1。

在過去 52 年期間,伯克希爾的年複合增長率為 19.0%,剔除1.6 倍槓桿的影響後,年複合收益率僅為 12%。

除了成本低,浮存金的另外一個優勢是客戶不會在市場大幅下跌時要求贖回。

低價的投資成本和充足的現金流,讓他在底部時有錢抄底,抓住“便宜貨”的機會。

下圖是1.6倍槓桿的魔力。

假設1萬美元投資30年,

指數年化回報是10%。

無槓桿:資產變為15.8萬美元;

1.6倍槓桿:資產變為25.3萬美元。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9、他一投資就成了大股東

巴菲特的投資,很多時候就變成大股東了。

他不搞惡意收購,對管理層和員工基本都能妥善安排,受人尊敬。

而且他有巨大的話語權,可以跟CEO接觸,在合法範圍內,瞭解更多公司動態,這是普通行業研究員做不到的。

而且由於其人生智慧和閱歷,又有“股神”頭銜加持,其他人也願意跟他交流、分享心得和信息(非內幕信息)。

10、能自我進化

“買入並持有”、“護城河”…這些標籤概括不了巴菲特的投資。

格雷厄姆的兒子總結說,巴菲特的投資一直在進化,幾乎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

巴菲特在投資上從不受過去的規則、話語、慣例、榮耀的約束,總有讓“巴菲特迷”感動的意外之舉:

比如,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巴菲特一直都在拿投資航空公司開玩笑,黑了航空公司幾十年。象“如果你想成為百萬富翁,你可以先成為千萬富翁,然後再買入航空股”、“航空業就是價值毀滅者”大家都耳熟能詳。

可就在2016年,他買入了很多航空公司的股票。

查理•芒格解釋說,因為航空公司的股票價格已經大幅下跌,是那麼便宜,非常有潛力。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11、最關鍵的是,他高壽

巴菲特的鉅額身家大多是在52歲以後賺到的。

到了66歲之後,更是跨越式增長。

83歲到88歲,短短5年間,巴菲特的財富更是急速增值43%(585億美元到840億美元)。

活得長,才能充分享受財富的複利效應。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巴菲特異乎常人之外,我們隨便就列了這11條。

每一條,都是一道通向“股神”之路必須跨越的門檻。對於每一個普通人而言,大多數都很難跨越。

我們必須承認,巴菲特是史上惟一的投資天才。

天才是被敬仰的,卻無法複製。

所以,與巴菲特相交頗深的投資大師菲利普·費雪之子肯尼斯說,“你不可能成為巴菲特,如果你打算嘗試,你將會備受痛苦”。

巴菲特苦口婆心的勸說,你聽懂了嗎?

好吧。我們承認,普通人不能成為第二個巴菲特。

但是,即使成不了巴菲特,能否學他幾招,哪怕賺上他的財富的萬分之一,普通人也還是心滿意足啊。

這個問題,巴菲特本人最有發言權。

他也給出了答案。

從1993年開始,在過去的25年裡,巴菲特已經10多次向普通投資者推薦指數基金。

他說,對於絕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指數基金就是股票投資的最佳選擇。

絕大多數投資者=普通投資者。

也就是說,他其實並不主張普通投資者自己下場炒股。

也許,巴菲特覺得語言的力量還不夠,他還用實際行動為指數基金打call。

2007年,巴菲特與對沖基金Protege Partners定下10年之約:以十年為投資期限,跟蹤標普500的指數基金業績能戰勝任意5只對衝基金的業績。

最終結果是,標普500指數完勝。

在2018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再次提到這個“賭局”。

巴菲特2018年致股東的信(部分截圖)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投資被動的指數基金,普通投資者能夠戰勝絕大部分專業投資者。

還有比這更好的選擇嗎?

巴菲特苦口婆心的勸說,股民聽懂了吧?

我不敢樂觀。因為,絕大多數炒股的人,都認為自己比絕大多數炒股的人聰明。

那麼問題來了,誰是傻瓜?

他,滿足了世人對股神的所有期待

本文首發自公眾號小基快跑(xiaojikuaipao20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