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滅絕!全球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離世

走向滅絕!全球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離世

最新消息>>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被安樂死 僅剩兩頭雌性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3月19日在肯尼亞去世,終年45歲。目前該物種僅剩2頭雌性,瀕臨滅絕。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這頭45歲的雄性北方白犀牛名為“蘇丹”,近日來健康狀況堪憂,一直在因衰老和多種感染而接受治療。世界野生動物救援協會(WildAid)週二(20日)宣佈,在“蘇丹”的狀況顯著惡化之後,獸醫團隊決定對其執行安樂死。

據報道,“蘇丹”生活在肯尼亞的佩傑塔自然保護區,最近一直由武裝警衛進行保護。佩傑塔自然保護區一名代表桑佩雷(Elodie Sampere)表示,“他是一頭溫柔的巨獸,個性非常好。由於他的體型巨大,很多人感到害怕,但他並不在意。”

桑佩雷表示,研究者已設法保存了“蘇丹”的部分遺傳物質,希望對餘下兩隻雌性之一成功實現人工授精。世界野生動物救援協會CEO奈彼德(Peter Knights)表示,“我們只希望,世界能從失去‘蘇丹’的不幸中得到教訓,採取一切措施停止犀牛角的所有貿易。儘管犀牛角的價格在下降,但針對犀牛角的偷獵行為仍然威脅著所有犀牛物種的生存。”

走向滅絕!全球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離世

走向滅絕>>

偷獵者在金錢的誘惑下頻繁向犀牛下手

據悉,白犀牛是全球最珍稀的瀕危動物之一,分為南方白犀牛和北方白犀牛兩個亞種。白犀牛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食草犀牛,也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犀牛,被人們稱為犀牛之王。在此之前,北方白犀牛僅剩3頭生活在肯尼亞自然保護區內。北方白犀牛野生種群的平均壽命為40歲。

白犀牛數量的銳減主要是因為偷獵猖獗和自然棲息地喪失。根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的資料,1960年代,世界上有超過2000頭的北方白犀牛,但是大量的偷獵行為讓他們成為了瀕危物種。犀牛角的價錢比遠東可卡因的賣價還高,於是,偷獵者在金錢的誘惑下頻繁向犀牛下手。1990年代,犀牛角每公斤的售價約合人民幣1700至5400元,而現今的價格已經飛漲至每公斤40萬至47萬人民幣。

走向滅絕!全球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離世

此前消息>>

“蘇丹”健康狀況正在下降 40名荷槍實彈的護林員晝夜守護

現年45歲的犀牛名叫蘇丹,去年在Tinder約會app上被列為“世界上最符合條件的單身漢”。

他和最後兩隻雌性白犀牛生活在一起。肯尼亞的Pejeta保護組織星期四說,儘管獸醫24小時照顧蘇丹,但蘇丹仍然在苦苦掙扎。

該協會稱,在2017年年底,蘇丹的背部右腿出現感染,但最近在同一地方發現了另一種更嚴重的感染。

“我們非常關心他——他對犀牛來說已經非常老了,我們不希望他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保護協會在一份聲明中說。

2009年,蘇丹和雌性Najin、Fatu以及另一名來自同一亞種的雄性動物一起從捷克動物園來到了Pejeta。

科學家們希望通過使用南白犀牛作為代孕母親來攜帶北部白犀牛胚胎並生產,從而使北方白犀牛免於滅絕。

根據保護協會的說法,這一過程將通過在柏林儲存的死犀牛的精子以及由雌性在手術中提取的卵子,進行體外受精。

為了防止年邁的“蘇丹”被獵殺,頭上那本可以長到1米多長的兩隻犀牛角已被割去,保護區的40名持槍守衛和18名飼養員不分晝夜輪流看護。

走向滅絕!全球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離世

痴情犀牛>>

前任配偶去世後 “蘇丹”便拒絕與其他雌性交配

因為年紀太大,“蘇丹”已經無法與和他在一起生活的最後兩隻雌性白犀牛自然交配。

“蘇丹”的養護員說:“它是最神奇的犀牛,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們就像照顧老人一樣照顧它。但我非常擔心,‘蘇丹’是一隻老犀牛,說不好明天就可能死。”1975年2月,Chipperfield野生動物園的一個團隊在南蘇丹的Shambe野生動物保護區捕獲到小“蘇丹”。團隊的負責人Ann Olivecrona說:“這話聽起來很瘋狂,但某種程度上我們恰恰拯救了它們,使它們免遭偷獵威脅。”

後來,“蘇丹”被運往7000英里(約1萬公里)外一家動物園。在那裡,“蘇丹”與一隻雌犀牛Nasima生過3只小犀牛,但自從Nasima死後,“蘇丹”便拒絕與其他雌性交配,還用自己強大的犀角頂撞和傷害其他雌犀牛。

科學家已經儲存了“蘇丹”的精子樣本,希望能讓最後幾隻雌犀牛的卵子受精,然後把受精卵植入南方白犀牛體內,讓後者代孕。

走向滅絕!全球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離世

所為功效>>

犀角沒有任何藥用價值 和指甲的成分幾乎沒有區別

與很多其它動物的角不同,犀牛角並不具有骨質的核心,它基本上完全是由角蛋白(keratin)組成的。角蛋白是動物體內廣泛存在的一類纖維硬蛋白,分子間存在大量胱氨酸交聯,因而具有很好的強度與不溶性。除了組成犀牛角外,人類的頭髮、指甲,動物的蹄、角、喙、羽以及皮膚表面都含有大量的角蛋白。

當然,犀牛角的成分並不簡單,俄亥俄大學的科學家利用CT技術研究了犀牛角的成分,結果表明犀牛角的核心部分與周圍部分的成分並非完全一致,核心部分具有較高水平的鈣質化,並且含有較高水平的黑色素。鈣質化能夠加強角蛋白的強度,而黑色素的存在能夠減少紫外線對角蛋白的破壞作用。

正是因為這樣的化學成分特徵,使得犀牛角核心部分較硬,而且更耐久不易被腐蝕。這也能很好地說明犀牛角為什麼是逐漸變尖的。

在目前科學指導的循證醫學中,犀牛角沒有任何藥用價值。傳統醫學中那樣當做春藥,或者治療發燒、抽搐,都被證明沒有效果。即使在傳統醫學方面,犀角的作用也不是不可替代的:1993年,中國衛生部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正式地刪除了犀角部分的內容,犀牛角從此退出了中醫藥的歷史舞臺。

犀角沒有任何藥用價值,畢竟它們和指甲的成分幾乎沒有區別,犀角能解決的,咬咬指甲也就解決了。

走向滅絕!全球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離世

悲情紀念>>

3只"犀牛"紐約疊羅漢 紀念最後3只白犀牛

當地時間2018年3月15日,美國紐約亞斯特坊廣場展出世界上最大的犀牛青銅雕塑:“最後三隻”(The Last Three)。意在紀念世界上最後三隻北部白犀牛:生活在肯尼亞的Sudan, Najin 和 Fatu,呼籲人們共同抵制非法偷獵犀牛。

走向滅絕!全球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離世

第六次大滅絕>>

現在動物物種滅絕速度,是人類出現前自然狀態的100倍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曾發表文章,稱地球正在經歷“第六次大滅絕”。研究人員在分析數萬種脊椎動物和哺乳類動物的數據後,發現約50%的物種滅絕,發生在近幾十年內。過去一個世紀裡,物種的滅絕速度,是人類出現前自然狀態的百倍左右。

所謂“第六次大滅絕”,最早是上世紀90年代,由美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利基提出的新概念,當時並不為學界所接受。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概念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同。2015年的一項報告指出,自1900年後,至少已有447個物種滅絕,包括69種哺乳動物、80種鳥類、24種爬行動物、146種兩棲類動物和158種魚類。①無脊椎動物物種等難以統計。

造成前五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是地外星體撞擊地球、火山活動、氣候變化、海平面升降等自然原因,而“第六次大滅絕”完全是環境汙染、地表植被破壞等人類活動導致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文章中,研究者表示,“第六次大滅絕已經出現了,採取有效行動的時間已所剩不多,最多可能只有20~30年。”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