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前還禁止男女同校,年輕人天性被壓抑,引發同性之愛

五四運動之前,我國禁止男女同校,女子教育方針是培養賢妻良母,要求女子修養心性,女校多以家政為主,兼及手工、圖畫、刺繡等。當時的女校管理如同監獄,女生不準會男客,有的學校還檢查女學生的信件,不準女生往學校外面打電話。

五四運動前還禁止男女同校,年輕人天性被壓抑,引發同性之愛

年輕人的天性被壓抑,許多人竟不知不覺發生了同性之愛,於是一對一對的假夫妻充滿了校園和寢室。著名女作家廬隱自述她在女校的經歷時說:“我也曾被人拖過一次。”嚴格的女校教育本意是防止男女越軌,培養堅妻良母,結果適得其反而造成年輕女子由於過分壓抑而發生性別意識偏差,竟產生同性之愛、假夫妻。這種情況在二三十年代的女校中屢有發生。據丁玲回憶,她就讀的湖南桃源女師,全是女孩子,把男孩子隔得太遠,同性戀之風傳染得很厲害。她們常常像男女之間那樣因誤會鬧彆扭,又相抱痛哭。

五四運動前還禁止男女同校,年輕人天性被壓抑,引發同性之愛

五四運動以後,男女教育平等的呼聲越來越高,有位叫鄧春蘭的甘肅女子給北大校長蔡培寫了“男女同校書”,像星星之火在教育界引起了燎原之勢。先進人士魯迅、胡適等紛紛支持男女同校。

1920年2月,北京大學頂著社會壓力,首先打破女禁,實行男女同校。隨後,協和女子大學並如燕京大學實行男女同校,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也成為當時最早的男女合校的中學。

五四運動前還禁止男女同校,年輕人天性被壓抑,引發同性之愛

冰心回憶男女合校時說:“當時的男女合校還是一件很新鮮的事,因此我們都很拘謹,在到男校上課以前,都注意把頭上戴的玫瑰花蕊摘下。在上課前後,也輕易不同男同學交談。”

男女同校後也鬧出了許多好笑的事兒。女作家蘇青回憶道:我們那時是男女同級,生理衛生課一講到膀胱一章時,男生都朝著女生笑,女生都羞紅臉逃跑了。下面講器官一章更不敢聽,大家寧願曠課,弄得老師只得把受孕懷胎幾章都刪去不講。”

五四運動前還禁止男女同校,年輕人天性被壓抑,引發同性之愛

不管如何,男女同校是20世紀初中國教育的變革,它揭開了“男女七歲不同席”的性別面紗,打破了賢妻良母式的女子教育窠臼,營造了男女教育平等的社會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