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改尷尬癌?《快把我哥帶走》衝破次元壁一秒治癒

“最近我都是一邊吃泡麵一邊看《快把我哥帶走》的,這部劇太下飯了。”20歲的小欣已經成了這部劇的擁躉,每天除了給同事安利之外,說得最多的就是“看完我也想有個哥哥。”

擁有同樣想法的觀眾不在少數。事實上,自上線以來,《快把我哥帶走》便收穫了一眾粉絲。在口碑上,《快把我哥帶走》獲得了豆瓣7.6的評分,作為一部漫畫改編電視劇來說,已經是少見的高分了。

漫改尷尬癌?《快把我哥帶走》衝破次元壁一秒治癒

《快把我哥帶走》製片人黃星在接受娛樂資本論採訪時表示:作為一部比較創新,比較有冒險性的作品,能獲得這樣的口碑是滿意的。黃星提到的冒險與創新,具體到劇中體現在主創團隊的跨年齡層組合、多元互動多玩法觀劇與獨特的故事還原上。正是這些細節,讓《快把我哥帶走》在從二次元走向三次元的過程中,更多地呈現給觀眾感動與代入感,而非違和感。

漫改尷尬癌?《快把我哥帶走》衝破次元壁一秒治癒

跨年代主創搭配與年輕化敘事手法

不少觀眾在微博上稱《快把我哥帶走》的故事內容很容易引起共鳴,即使沒有兄弟姐妹的觀眾,在看到一些劇情後,也能產生共情。能夠做到這點,離不開劇組中獨特的主創團隊搭配與年輕化的故事敘事手法。

漫改尷尬癌?《快把我哥帶走》衝破次元壁一秒治癒

70年左右的導演、80年左右的製片人、95後很年輕的編劇,這樣跨越年齡層的三人構成了《快把我哥帶走》的鐵三角。在黃星看來,作為承載全劇內容質量把控的三人,這樣組合起來堪稱奇妙。觀眾在劇中能夠看到傳統電視劇應有的東西,這是因為導演有比較成熟的關於戲劇的創作理念,基於導演豐富的話劇、電視劇表演經驗,這份理念是比較正統,比較戲劇派的;同時,觀眾也能在劇中看到一些引人發笑、奇趣的興趣點,這就要歸功於95後的女編劇。在黃星眼中,編劇是一個天馬行空,甚至有著某種怪趣味的妹子。作為一部預設受眾是年輕人的作品,編劇的天馬星空為整部劇的年輕化奠定了基礎。當然,70後的導演和95後的編劇,在理念上會出現分歧,製片人黃星要做的,便是在兩人間達成平衡,並把自己在創作與製作上的某些觀念帶到劇中。

得益於這樣奇妙的組合,《快把我哥帶走》在年輕化的故事敘事手法上也有一套獨特的方法論,並且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漫改尷尬癌?《快把我哥帶走》衝破次元壁一秒治癒

在《快把我哥帶走》中,劇中兩位主角時分、時秒,兄妹倆分別16歲與15歲,一個上高二,一個上高一。因此劇中人就是00後,為了更符合人設,劇中儘量用他們的語言,他們的處事行為去笑、去思考、去愛。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00後觀眾對劇的認可更高。

在黃星看來,年輕人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不管什麼時代都一樣,雖然語言風格不同,但他們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不好好說話”。

“我們永遠會有迭代更新的網絡用語,但是其實都來源於不好好說話,什麼我造、厲害了我的哥,就是這種,所以我們就不會太讓劇中人就只是為了交待臺詞,交待劇情那樣的去說話,而是真的帶動了他們的人物性格,還有我們自己喜歡的一些。有時候蠻賤的,有時候又有點冷的那種梗。”

漫改尷尬癌?《快把我哥帶走》衝破次元壁一秒治癒

劇中的一段劇情能夠很好地解釋這點:開心離家出走去時分家玩,開心他媽來找他,時分一開門,開心媽就非常橫地說“開心呢?”,時分說“還行啊,偶爾憂傷。”就是這種所謂不好好說話,增強了00後觀眾的代入感。

數據顯示《快哥》00後用戶比重相對較大,但在黃星與主創團隊眼中,這部劇並不只是為00後看的。只是00後觀眾對《快把我哥帶走》的認知度或者喜愛程度更高一點。在分析了國內比較成功的青春題材校園劇,如《匆匆那年》、《最好的我們》之後,主創團隊發現它們大部分比較偏向懷舊的基調,就是說在講80後、90後的青春往事,然後大家帶著回憶濾鏡去看當時穿著醜醜的校服做著傻傻的事情。因此,劇中也埋下了一些80、90後能懂的梗。

漫改尷尬癌?《快把我哥帶走》衝破次元壁一秒治癒

多次元互動&多玩法觀劇

年輕化的故事設計之外,《快把我哥帶走》的多元互動玩法也是吸引觀眾的一大亮點。

漫改尷尬癌?《快把我哥帶走》衝破次元壁一秒治癒

首先是二次元與三次元結合,在劇中前幾集,出現了大量漫畫與現實場景相結合的鏡頭,最常見的如妹妹暴打哥哥時的過肩摔、鎖喉,都是用漫畫的形式呈現的。

在黃星看來,之所以用這樣獨特的方式進行敘事,一方面來自於本劇來源於一個很優秀,人氣很高的漫畫,在劇集的開頭部分大量引入漫畫情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討好”原漫粉;另一方面,這是一部面向更廣泛用戶的網絡劇,用漫畫而非真人形式去呈現,能夠削減一點點暴力的元素,對未成年人起到比較正向的引導作用。事實證明,在劇情中間插一幅漫畫的話,大家會覺得很可愛,很搞笑,而不會有特別真實的疼痛、暴力的感覺。

此外,劇中還使用了一些比較新穎的敘事結構。

很多觀眾表示,被第一集裡面的男生視角跟女生視角驚豔到了。實際上,同一事件的一個不同視角的闡述,正是《快把我哥帶走》新穎敘事手法的一個表現。這樣的手法在劇中出現數次。

典型的如13集,萬幸在軍訓時,喝藿香正氣水喝醉時的橋段。在這集的敘事中,劇中採用了三段式手法來講解這個故事:萬幸分別在三個人的後背上醒過來,這三個人在跟他講述了他在喝醉之間都發生了什麼搞笑的事情。

漫改尷尬癌?《快把我哥帶走》衝破次元壁一秒治癒

第26集的敘事手法同樣有趣。在這一集前1/3的時間裡,七八個主角通過視頻通話的形式,敘述了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劇中通過整個視頻通話的過程,觀眾得以瞭解到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這是主創人員在結構上的一些操作手法,在黃星看來,這些手法相比那種低齡觀眾更喜歡看的比較直接的方式是有區別的,這是他認為的冒險舉措。

從原版漫畫來看,它從色彩、氣質上更偏年輕化。但是在劇組的眼中,他們希望除了00後的觀眾,80後、90後甚至年齡再更大一點的觀眾也能喜歡這個戲。所以他們在裡面也加了一些從審美上,從調性上來說比較符合成年視角的一些嘗試。這種獨特的敘事結構正是這種嘗試的外在表現。

漫改尷尬癌?《快把我哥帶走》衝破次元壁一秒治癒

漫改劇需要怎麼做才能更好?

從目前的口碑與評分來看,作為一部漫改劇,《快把我哥帶走》可以稱得上成功。與之相對的,是漫改劇並不受觀眾喜愛,大部分獲得差評的市場環境。《快把我哥帶走》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後來者提供一些方法論與思路。

縱觀此前國內的漫改劇,口碑優秀者寥若晨星。《流星花園》也好,《鎮魂街》也罷,這些收穫差評的漫改劇,讓後來者們認識到從二次元到三次元,實現破壁並非想象中的容易。

據報道,日本某媒體曾對20~30歲男性人員進行了採訪,羅列了漫改真人劇的十大罪狀,包括:

1、故事設定背景之類被改太多;

2、故事被過分簡化;

3、選角跟原作角色不符;

4、聲音跟原作角色不符;

5、5毛錢特效;

6、選角太爛(為了話題而被選上的配角們);

7、無法再現原作的髮型和色彩;

8、動作場面不夠扣人心絃;

9、追加原作沒有的角色;

10、 原作中很重要的角色沒有登場。

事實上,大部分獲得低評分的漫改劇都沒有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以《鎮魂街》為例。原著中曹焱兵是威武霸氣的羅剎街鎮魂將,漫改劇中,汪東城飾演的曹焱兵在部分粉絲眼中是一個高大有餘威猛不足的花美男。在原著粉眼中,這是選角上的失敗,也是不忠於原著的體現。

在《快把我哥帶走》中,漫畫原著創作了一些非常可愛,個性非常鮮明的人物。劇中還原了漫畫中大部分角色的性格,讓他們在觀眾眼中能夠與二次元形象進行重疊。

漫改尷尬癌?《快把我哥帶走》衝破次元壁一秒治癒

相比文學IP中的人物充滿想象空間,漫畫已經在粉絲心中樹立了清晰直觀的形象,因此電視劇的人物造型、性格必須要對漫畫形象做最大程度的還原,從二次元到三次元比從文字變成影像難度更大。

在人物造型儘可能還原原著之外,黃星認為“故事還要寫,情節還要原創,但是當我們有這些人物的時候,我覺得故事只是舞臺。故事總會消散,總會被大家遺忘,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你腦海中留下劇中那幾個人的面孔,這是我們做劇的一個原則。”

正是基於這一原則,《快把我哥帶走》中的人物嚴格遵守著漫畫中人物的性格,即使是漫畫中不曾出現的情節,粉絲們看到也會覺得似曾相識,也會覺得“這個角色的性格就是會做出這樣的事”。

漫改尷尬癌?《快把我哥帶走》衝破次元壁一秒治癒

另一個漫改劇難以破壁的原因在於大部分漫改劇總給人一種中二、浮誇、脫離現實的感覺。霸道總裁、中二臺詞、矯揉造作,這些細節無時無刻不在破壞著觀眾的觀劇體驗。

而《快把我哥帶走》裡,雖然有些情節略顯浮誇,但通過漫畫化處理好,觀眾接受度更高。在妹妹打哥哥這種略顯誇張的表達之外,更多的是貼近生活氣息的劇情。與國內常見的主打戀愛的青春片不同,《快把我哥帶走》處處都是生活氣息,能夠增強代入感的劇情:一起打水、上廁所的同學、被老師點名起立拉扯衣角時的慌張神情。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正是《快把我哥帶走》充斥著青春氣息的表現。

尊於原著,立足現實,敢於嘗試與冒險。《快把我哥帶走》的成功,或許能為如何做好漫改劇提供一個不錯的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