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道德經》離老百姓有多遠?

——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沒有想到在一個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的社會里,還保留著這樣一方民風古樸、鄉風清正的世外桃源,保留這樣一方與道同化、與德同行的道德之鄉,保留這樣一方人在道中不知道,‘百姓皆曰我自然’的聖潔之地,保留這樣一方‘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精神聖地。太丘不愧是老子當年講學傳道的地方,在太丘這座千年古鎮,有一部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

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這番話是道學名家董延喜在河南永城太丘鎮講學時說的,時在2018年7月23日上午,地在太丘鎮政府三樓會議室,董老師以 《道德經離老百姓有多遠?》為題,用老百姓常說的家常話闡釋《道德經》中的深奧哲理,太丘鎮全體鎮村幹部機關站所二百餘人分享了這場送到鄉村的老子文化盛宴。

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太丘鎮黨委書記孫利主持講座,他首先向大家介紹了道學名家董延喜。他說,董老師曾任河南電視臺商丘記者站長,現任《中國道學論壇》《中國道教論壇》總編;世界老子學會執行會長。他所創辦的道網傳媒成為全球最大的老子文化傳播交流平臺和學術資源庫,擁有網帖300萬篇、會員粉絲超百萬,被譽為“網絡弘道第一人”。他先後為國內外作了大量道文化產業策劃創意,使得一大批道學景觀和道教宮觀得以恢復重建,是業界享有盛譽的高級策劃師。所創作的《道德經傳家版》,成為深受普通百姓歡迎的大眾讀本。他在全國各地講授老子文化講座390多場,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他所研發的“生活道學”系列講座,被列為國家圖書館公開課。

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講座一開始,董先生說,在老百姓看來,老子不是玄學而是簡學,正所謂:大道至簡,易知易行。在太丘這座千年古鎮,從伏羲八卦村到老子佈道臺,中國道學文化已經在這裡生生不息、代代傳承延續了八千年。老子文化通過口口相傳,早已融化在老百姓的骨子裡,流淌在老百姓的血液裡,綻放在老百姓的生命裡。在太丘,有一部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

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專家的道是說出來的,論出來的;老百姓的道是行出來的,活出來的。剛才孫書記介紹我是來講學的,我們頭上的橫幅寫著:董延喜教授報告會。首先作個更正,我不是什麼專家,也不是什麼教授,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退休老頭,是一個老子文化的民間學者,所以我不是來講道的,而是聖地遊學,到老子當年講學佈道聖地來尋道,來問道,來學道的,在坐的都是我的老師。

說起老子文化,很多人認為很神秘。其實大道就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老百姓的田間地頭,就在老百姓的農家院裡。老百姓掛在嘴邊上的常言說,俗話講,自古道……有許多就是從老子《道德經》裡直接化出來的人生哲學。比如老子說,“江河所以為百穀之王者,以其善下之”,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咱站窪坑裡,把高崗留給人家”。老子說“少則得,得多惑”,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貪多嚼不爛”。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實話不中聽,中聽沒實話”。老子說,“美言可以市尊”,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良言一句三冬暖”。老子說,“聖人被褐懷玉”,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別看衣裳破,懷裡有乾貨”。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人在做,天在看”。

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太丘因老子當年在此講學傳道而得名,所以這裡老百姓的許多口頭語都與道暗合。你比如太丘人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不用慌不用忙,二月十五老君堂”,這是太丘人從老子騎牛中悟出來的大道之理,慢節奏的生活有益於身心健康。俗話說“慌慌張張,打破沙缸”;常言道“存住氣不少打糧食”,這與老子所說的“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十分吻合。人一急躁,就容易頭腦發熱,做錯事。太丘人懂老子,這種“不用慌不用忙”的慢節奏生活是一種從容,是一種優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養生方法。如今國人像按了快進鍵,處處追求快,拍照, 要立等可取; 坐車, 要高速高鐵; 創業, 要一夜暴富; 結婚, 要閃電速度。結果是速度帶來煩惱, 便利加重急躁, 人們早已失去了老子騎牛那種悠然自得的心境和能力。

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太丘人愛說“不聽老子言,吃虧在眼前”,道是一隻無形的手,冥冥之中掌控成敗得失。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證明,什麼時候聽了老子的話,什麼時候就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什麼時候就出現太平盛世。什麼時候不聽老子的話,什麼時候社會的道徳判斷出問題,什麼時候就亂象紛呈。作為一個個人、一個家庭也是一樣:聽了老子言,成功在眼前;不聽老子言,吃虧在眼前。這是老百姓從自己千百年的成敗得失中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

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太丘人愛說“老子不講古,後生不靠譜”,這與老子“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相合,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善於建德的人不為外物動搖,善於抱道人的不會半途而廢,以道德傳家的人必定受到子孫後代的敬仰、愛戴、感恩和祭祀。老子說:“故人之所教,我亦教人,吾將以為教父。”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前人以道教化於我,我亦以道教化後人,吾將成為以道教化眾生的教父。“老子不講古,後生不靠譜”這句話,與老子上面的說法有曲同工之妙。

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老子說“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太丘人說“禮敬老君,風調雨順”,所以在太丘,天藍水綠,風調雨順,從未出現過大澇大旱。老子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在太丘,人們心平氣和,與人為善,所以這裡從未出現過刑事案件。一個“和”字,成了太丘人的生活寫照,所以這裡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顏悅色,人與人和諧相處;心平氣和,人們的身與心和諧相融。俗話說和氣致祥,不管是一個家庭,一個單位,還是一個社會,和氣都能夠帶來吉祥。為人和氣,處世和氣,以和為貴,才能帶來祥和的生存環境。和文化是太丘人的處世之道,是太丘人的鄉風民俗,也是太丘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

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回過頭來再看我們今天的題目:《道德經》離老百姓有多遠?我們的回答是:在太丘,《道德經》和老百姓零距離。在太丘,我們的所見所聞,處處展現著老子文化的魅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悟道,在待人接物中明道,在為人處世中行道。老子文化早已滲透到老百姓的骨子裡,流淌在老百姓的血液中,成了老百姓安身立命的心頭燈,為人處世的座右銘。所以這裡的人們就會活得明白,活得透亮;活得知足,活得平和;活得自然,活得自在;活得灑脫,活得大度;當老子文化像陽光雨露一樣滋潤百姓心田的時候,當道法自然變成我們的活法的時候,老百姓才能真正的享受安康,享受快樂,享受幸福。

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董先生說,剛才我們說了被太丘人活出來的《道德經》,下面我再說說被我奶奶活出來的《道德經》。我奶奶沒念過一天書,但她把中國傳統文化消化、融化、活化,吃得很透,奶奶的道是悟出來的,是活出來的,所以她老人家是個沒念書的大文化人。而有些人書唸的不少,但沒有化成自己的東西,有文沒化,不能算有文化。一個人只有用文化點亮生命,一個家族只有用道德傳家,才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老子說“重積德則無不克”,俺奶奶說“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老子說“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俺奶奶說“烏鴉返哺,羊羔跪乳,不守孝道,禽獸不如”;老子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俺奶奶說“家和萬事興”——和了就順了,順了就興了;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俺奶奶說“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老子說“為學日益”,俺奶奶說“道德傳家遠,詩書繼世長”;老子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俺奶奶說“小心使得萬年船”;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俺奶奶說“為人行得正,百邪不能侵”。這就是俺們家的“八道傳家”:傳家之道,積德為本;立家之道,孝慈為本;興家之道,和順為本;持家之道,勤儉為本;起家之道,詩書為本;保家之道,謹慎為本;治家之道,育人為本;齊家之道,修身為本。

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講座結束,太丘鎮黨委書記孫利作總結髮言,他說,從剛才大家的熱烈掌聲,就知道今天的分享效果。我也聽過不少老子文化講座,但這麼接地氣的講座還是第一次聽。董老師用最通俗易懂的鄉音土語闡釋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經》,讓大家聽得入腦入心。這次通過河南廣播電視總檯著名主持人肖灑的介紹,與董老師結緣,是太丘人的幸事。天氣如此炎熱,一位古稀老人,佈道馬不停蹄,兩天兩場報告,董老師用實際行動給我們上了一堂弘道課。董老師的道,不是說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不是論出來的,而是行出來的,修出來的,活出來的。董老師所創作的《道德經傳家版》就是他活出來的一部《道德經》生活讀本。(祥紅文/成冰圖)

被老百姓活出來的《道德經》——道學名家董延喜太丘傳道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