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星代言的P2P「龐氏騙局」,讓多少人上當受騙

龐氏騙局是對金融領域投資詐騙的稱呼,金字塔騙局(Pyramid scheme)的始祖,很多非法的傳銷集團就是用這一招聚斂錢財的,這種騙術是一個名叫查爾斯·龐茲的投機商人“發明”的。龐氏騙局在中國又稱“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

已保存取更多的投資。

龐氏騙局”固有的金字塔型投資者結構和欺騙拉攏下線的傳銷方式決定了受害者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方能有效維繫騙局所需的現金流。因此,典型的“龐氏騙局”受害者往往人數眾多。

“龐氏騙局”的受騙人數和受騙規模決定了其社會影響面遠超過一般的詐騙案件。其影響層次呈現出多元化的走向,既有政府官員和社會名流,也有金融投資從業人員,更有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一般民眾和退休人員,由此造成的社會危害也較為嚴重。如果處置不當,很可能因為民眾情緒而危及金融穩定與社會秩序。例如哥倫比亞金字塔騙局就在一些地區引發了大規模騷亂。

“我每天都在盯著大盤,滿眼都是綠。誰也救不了。我投了30萬進去,都沒了。太陽那麼毒,我卻跟掉進冰窖裡一樣,全身直抖。”

2008年7月,寫完了最後的遺言,杭州的趙欣華爬上了自家高檔公寓住宅區的15層,縱身一躍,結束了生命。

而那個夏天蔓延在股民心頭的絕望情緒,不少金融投資界人士至今仍記憶猶新。

十年宛若一個輪迴。

2018夏天,金融投資行業的至暗時刻再次降臨,這次渡劫的則是P2P(本文所指的p2p泛指為互聯網普惠金融)玩家。

4月24日,百億級別的P2P平臺善林金融全面崩盤。冥冥之中彷彿上帝按下了開關,此後,網貸行業的多米諾骨牌相繼倒塌。

每天都有新的P2P平臺噩耗傳來。僅僅6月份,網貸行業就有63家平臺相繼出現問題。提現困難、負責人跑路、警方介入調查,頻頻傳來的“雷聲”已經造成了網貸行業的一場瘋狂地震。

三三集團、唐小僧、牛板金、銀票網、錢爸爸……一家家金額均在百億級別的P2P平臺相繼“爆炸”,十餘家平臺在本月被警方通報立案偵查。7月13日,網貸行業最大的第三方平臺網貸之家的關聯平臺投之家因涉嫌集資詐騙而被立案偵查,更是將出借人的恐慌情緒推至頂峰。

大明星代言的P2P“龐氏騙局”,讓多少人上當受騙

暴雷P2P平臺不完全統計

沒有人知道這場地震何時結束,也沒有哪家平臺能保證百分百安全。但所有人都清楚,近幾年中“高樓起,宴賓客”的P2P網貸行業已到了生死之年,經此一役,怕是再難恢復過往榮光。

而其背後一直影影綽綽,充當著平臺與出借人間媒人角色的娛樂行業,恐怕也會隨著P2P網貸的沒落,尋找下一個姻親。

大明星代言的P2P“龐氏騙局”,讓多少人上當受騙

娛樂營銷與“龐氏騙局”

1919年,移民美國的意大利騙子查爾斯·龐茲虛構了一個歐洲的郵票產品,許諾投資者將在三個月內得到40%的利潤回報,然後把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這樣的手段在七個月內吸引了三萬名投資者。

這種在金融投資領域“拆東牆補西牆”的非法斂財手段也被稱為“龐氏騙局”。

就在今年,不少落馬的國內P2P網貸平臺便被業內金融專家指為是龐氏騙局一般的存在。他們通過“零元購”或是購買證券等投資產品,承諾給予“出借人”高利息高回報。

還有部分出發點並不是詐騙,而是真正在做產品的P2P平臺也因為資金池的流動不暢而被動地玩起了借新還舊的龐氏遊戲。

而龐氏最關鍵的環節便是“新錢填老錢”,只有保證源源不斷的新投資者湧入,才能填上老投資者的利益窟窿,從而引來更多茬的“待割韭菜”。

可隨著互聯網金融平臺在中國的興起,越來越多的P2P玩家跳入了局中,競爭對手林立,行業積累不長是P2P的普遍問題,如何吸引新肥羊入局,便成為了最關鍵的所在。

娛樂營銷的重要性就在此時被不斷凸顯。

美國的查爾斯·龐茲將自己捧成了“明星”,而國內的互金平臺有著更簡單的操作方法:或是藉助熟悉的明星臉、或是藉助大熱的在播影視劇,越來越多的P2P網貸平臺選擇和娛樂行業“聯姻”。

於是在鋪天蓋地的廣告裡,抱著金元寶的財神老爺爺用3D效果砸了你滿頭滿臉的金幣,衣著鮮妍的明星大咖舉著手機向公眾兜售一個個互金平臺,用宛如賣水果、賣牙刷一般的口吻念著朗朗上口的SLOGAN,向大眾輸出一個又一個P2P網貸App的大名。

大眾也宛如習慣快消品一般習慣著這些互金平臺的存在。甚至會因為對某些明星或是影視劇的好感而對平臺產生強烈信任感。

這樣的現狀甚至從三四線城市逐漸向一二線城市蔓延。

娛樂營銷不斷放大著部分平臺的公信力和存在感,也讓P2P網貸行業分出了金字塔,而尖塔頂端的那幾家,看到之後,你總能想到幾張熟悉的明星臉,或是幾句擲地有聲的廣告詞。

大明星代言的P2P“龐氏騙局”,讓多少人上當受騙

天價明星代言費,羽翼值多少錢?

黃曉明、范冰冰、胡歌……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曾為互聯網金融平臺站臺。互金平臺以聘任代言人、邀請明星出席活動或者贊助明星活動等形式與明星捆綁,利用明星效應收割粉絲經濟的同時,不斷拉高在民眾心中的信譽值。

2015年1月,互金產品鑫琦資產曾召開以“皇上駕到,一言九鼎”為主題的新聞發佈會。“皇阿瑪”張鐵林出席並題詞“一言九鼎,財源廣進”,還為該公司拍攝了一分多鐘的廣告宣傳片。

大明星代言的P2P“龐氏騙局”,讓多少人上當受騙

這家2014年便涉嫌非法集資的公司在2016年爆發全面的危機,大量網友在微博表示:“皇阿瑪賠錢啊!”然而張鐵林始終未就此事件發表過任何公開看法。

2015年9月,唐嫣、李湘、瞿穎、鍾麗緹、胡靜五大女神紛紛通過微博發聲“繆斯時代來了”,為e租寶站臺。同樣是2016年初,這家公司被判定為詐騙公司,詐騙資金超過500億元,對此,五位女神的做法是紛紛刪除微博。

大明星代言的P2P“龐氏騙局”,讓多少人上當受騙

2015年11月,上海外灘震旦大廈和花旗銀行的巨屏廣告顯得格外耀眼:“黃曉明,貸你圓夢,賺多多的錢。”這是東虹橋金融的一支宣傳片。

大明星代言的P2P“龐氏騙局”,讓多少人上當受騙

可僅僅5個月後,微博上便出現了#一起召喚黃曉明來還錢#的熱門話題。東虹橋金融出現了兌付逾期,驚慌的用戶湧向黃曉明的微博留言要求還錢,通過宣洩對代言人的不滿來緩解焦慮感。

而對此,黃曉明工作室的應答是迅速以一紙聲明撇清了和東虹橋金融的關係,並要求對方刪除所有宣傳信息。

然而依舊有大量東虹橋金融的用戶表示不滿,他們聲稱:正是因為覺得黃曉明的公信力,才會投資這個金融平臺。

“本以為明星總歸跑不了的,可沒想到合作關係也可以撇清。”當時網友的留言一語中的。

大明星代言的P2P“龐氏騙局”,讓多少人上當受騙

還是在2015年,愛投資曾發佈一款新產品——一個影視投資合作計劃,還邀請到佟大為、徐璐、張子楓幾位有關影視項目的明星前來站臺。

大明星代言的P2P“龐氏騙局”,讓多少人上當受騙

在該計劃中,愛投資聲稱:網民投資者們只要通過愛投資平臺,即可投資經部分影視劇項目。投資人有機會享受劇組簽名照、劇組探班、明星見面會等娛樂權益。互金平臺開始利用粉絲福利來吸引年輕用戶,但愛投資的官方微博上卻從未提及過這些所謂的“娛樂權益”,微博更新停留在今年5月。

就在三天前,愛投資發佈公告稱,核心借款企業發生流動性緊張問題,其中包括大型上市公司及集團公司,上下游企業遭遇連鎖反應,其大多數為民營企業,只能用“債轉股”解決兌付問題。所幸,因為明星站臺過去已久,這件事的影響力並沒有波及他們。但當時因為這波明星而下場的出借人,連“發洩”的空間都無處可尋。

利用當紅明星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提升互金產品的認知度,將用戶對明星的喜愛和信任轉嫁到產品本身,進而在行業中佔據聲譽優勢,獲取大筆投資已經成為了當時互金產品的慣用套路,而一眾站臺明星也隨著一個個產品的暴雷而狼狽不堪。

所幸到了2015年,新《廣告法》直接禁止了互金平臺的線下廣告投放,2016年4月,工商總局更是進一步劃定了互金廣告的“紅線”,廣告內容也被加以限制。相繼出事的互聯網金融代言產品似乎也為各大明星敲響了警鐘,互金平臺的明星代言人路線似乎隨著愈發嚴格的監管而走到了盡頭。

可前段時間,又一當紅流量陷入了“互金平臺”風波。陳偉霆代言的體脂秤品牌斐訊,曾以“0元購”商業模式低價獲取大量用戶,再導流給各大P2P平臺,而隨著緊密合作方之一的聯璧金融出現暴雷,斐訊也被迅速拖下水。

作為代言人的陳偉霆,也難免有著利用自身聲量為互金產品站臺之嫌。

這似乎也說明了,明星代言也許會因為產品風險而變得更加謹慎,卻很難完全消失。畢竟根據業內傳言,互金產品的代言人出價高達其餘App產品的3倍以上。

同時,互金產品擅長利用花團錦簇的包裝,將投資或是詐騙的事實掩蓋,甚至搭上影視投資、公益贊助的名頭,也讓不少明星“防不勝防”。在百萬千萬的代言費誘惑下,愛惜羽翼也許並沒有那麼重要,許多明星或是未審核清楚代言品牌的性質被“誆”上了賊船,或是屈服於高昂的代言費用,紛紛跳下水。

而那些因為明星的公信力洶湧而來的投資者也便因此,血本無歸。

大明星代言的P2P“龐氏騙局”,讓多少人上當受騙

一個P2P倒下了,還有千萬個姻親可結

如果說互金平臺的廣告只是豐實了不少明星代言人的腰包,那具體到影視行業,便可謂是撐起了“中插行業”一片天的存在。

隨著監管的趨勢愈發嚴格,互金行業也隨著廣告形式的嚴峻而苦於無法“打響聲勢”,步入嚴冬。直到2016年,隨著網劇《老九門》的大火,在其中進行了中插廣告投放的愛錢進平臺收穫的大幅度聲量曝光才讓整個互金行業找到了和娛樂營銷繼續相親相愛的法則。

根據AdMaster SEI廣告效果評估數據顯示,《老九門》僅僅播出了兩期後“愛錢進”的品牌認知度便上升了220%,而品牌好感度也提升了3%。這樣的聲量數據在網貸領域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了無數互金平臺爭相入局。各大互聯網視頻平臺的中插廣告便成為了他們最合適的傳播沃土。

儘管價格高昂,一條廣告的費用便達到二三百萬,可仍有不少互金平臺爭破了頭想上車。畢竟和能夠帶來的源源不斷的投資相比,廣告花費根本不值一提。

大明星代言的P2P“龐氏騙局”,讓多少人上當受騙

2017年熱門網劇中插盤點

於是在2017年,各大熱門劇集的創意中插中幾乎都能看到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身影,其中不乏各類P2P網貸企業。古裝的少女誇張的喊著人人貸的名字一臉驚喜,嚴肅的警探在鏡頭裡一本正經的說著“缺錢上錢站”……

為了保證符合廣告法對內容的要求,在這些互金平臺廣告的一側,總會有幾行小字標明“風險”,然而在飛速閃過的熱鬧錶演和吸引大半注意力的明星詮釋下,有多少觀眾能留意到這些字跡?不得而知。

大明星代言的P2P“龐氏騙局”,讓多少人上當受騙

而視頻平臺也深諳“自保法則”,按照中插廣告的特徵,這種推廣形式並不會一直存在於電視劇中。許多中插廣告只會在電視劇播放結束後在網站平臺上保留幾個月,之後便會消失。

這些“毀滅的證據”也是各大“媒人”安心作保的原因之一。

哪怕2017年年末國家關於網貸、現金貸等監管政策進一步密集落地,各大劇集綜藝中依然活躍著不少的互金平臺的身影。

《琅琊榜2》的中插劇場中,唐小僧的廣告轟炸處處可見;《上海女子圖鑑》20 集中有 14 集的廣告被愛投資霸佔,還在熱播的《扶搖》中也依舊存在著和信貸的身影……

而這些互金平臺還遠未止步於此,《聲臨其境》、《機器人爭霸》、《偶像練習生》、《週六夜現場》等多檔熱門綜藝中也充斥著他們的贊助身影。

大明星代言的P2P“龐氏騙局”,讓多少人上當受騙

而從暴雷的名單中,活躍的唐小僧、愛投資也都是深度參與的品牌玩家。誰也不知道,下一個爆炸的會不會是愛豆們甜蜜微笑介紹的那款App,又或是搭乘著熱門網綜,可以一夜間刷遍存在感的某個P2P平臺……

然而總有新的互金大佬跳入這攤渾水,現如今,“暴雷是去粗存精”這般論調便已然湧現,倖存者們忙碌於召開大會“穩定軍心”,而娛樂行業也仍然將廣告打得風生水起。只要政策沒有嚴控,只要企業還在給錢,何樂而不為?哪怕整個P2P倒下了,也總有大把新的姻親可以去結……

而因為這些無處不在的娛樂營銷便將廣告和可靠掛上了鉤的出借人們,也許才是這一場場豪賭中的唯一輸家,那些輕飄飄跳躍在網絡上的40萬與400萬隻是看客們茶餘飯後的調劑品,卻可能是投資者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高明的“龐氏騙局” 多采用晦澀難懂的投資技術,使生財之道看上去似是而非,又彷彿切實可行,輔之以穩定的超額回報,能夠有效地欺騙一般投資者甚至專業投資者。“龐氏騙局”的知情者往往掌控著集團的核心信息,任人唯親,並嚴格保守集團的財務秘密,從而降低了被外界揭露或查處的風險。

如何避免旁氏騙局?

龐氏騙局吸引人的手法其實並不高明,最簡單、最有誘惑力的辦法就是許諾投資人高收益。

一是投資者應學習和培養對投資的規律性認識。

“龐氏騙局”存在大量反投資規律的漏洞:低風險、高回報、幾乎不受投資週期影響等。投資者經過細緻甄別,是可以發現這些反常的特徵的,但大多數投資者通常不關心投資清單、分析流程和獲利途徑,他們只關心投資的最終盈虧,從而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大明星代言的P2P“龐氏騙局”,讓多少人上當受騙

二是投資者應建立風險防範和管理意識。

投資者必須認識到,沒有一項投資是完全無風險的。投資者應儘可能選擇在監管機構監管下的合格理財機構進行投資。在投資之前,投資者對投資所面臨的風險因素,須加以有效識別、評估,並對風險加以分類,施以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在風險爆發時,應及時保全證據材料和資金財產,避免遭致更大的損失。

三是投資者應儘可能詳細的瞭解公司情況,注意觀察細節。

投資者可以先從平臺的官網去判斷,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平臺網站界面很粗糙,而且介紹的信息不詳盡,或者辦公地址不存在等等,這類的網絡借貸平臺就要注意了。

其次,還可以通過平臺的運營方式去識別,在發標方面:平臺瘋狂發放短期標的,或者宣佈長期停止發標的平臺很有可能是問題平臺;同時,一個網絡借貸平臺突然加息,而且提現慢,頻繁更換辦公地點等等這類型的平臺也需要注意。

還有就是,平臺資金流向不透明,投資人不能夠及時查看平臺的資金動向,而且沒有投資人討論群……這一些類型的網貸平臺就很有可能是龐氏騙局。

解決方案自然是一個代際間的“龐氏騙局”。年輕人把自己獲得的一部分水果無償給老年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老去的時候,新一代的年輕人也會這樣給他們水果。這相當於年輕人把錢投資給父母,再從子女那裡拿回來,這樣子,活在島上的這兩代人成為巨型投資鏈中的一環,把過去和未來的島民都串聯了起來。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浪

薩繆爾森在他的論文裡指出,這種“代際龐氏騙局”得以無限持續實行的前提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假設未來某一天人類停止繁衍,最後一代人將一無所獲,-1代人如果知道自己回報無望,就不會給他們父母那代人-2代做出投入,而-2代也基於同樣的理由不會支付回報給-3代,以此類推。所以這條資金鍊上螞蚱不能有任何類似的想法,否則就會導致全盤崩潰。假設這個代際計劃規定必須要有一代人作為最後的接盤俠,那麼這個計劃根本就無法開展。

薩繆爾森的論文是開創性的,但不完全是原創性的。1967年有一個類似的理想模型由在巴黎的採礦統計局工作的Maurice Allais所提出,只可惜他的論文是由法語寫的,終被埋沒。這兩位論文裡的模型所必須的資金鍊無限延伸的前提將當年的經濟學常識掃蕩一空。經濟學家們深知,預算約束最終會收緊,而這個大賬戶也必然有關閉一天。但如果這天永遠不會來臨呢?(譯者注:預算約束收緊,大意是收入降低的時候吃飯等必需品的錢佔大部分,買保險、理財等非必需品的錢就會相對減少)

上文中的思想實驗在現實中顯然參考意義不大,龐氏騙局能在那裡惠澤島民,只是因為故事的作者任性地讓島民們為未來所作的努力的回報為零。在更接近現實的版本中,島民可以在年輕時將多餘的水果置換為固定資產,老了把這些“存款”跟年輕人換水果,又或者從糧食中扣除一部分水果當作種子種下為投資,通過畢生時間的灌溉,到老的時候可以將這些果樹出售或者租賃給年輕人。

在大多數情況下,儲蓄+投資比資產代際轉移是更好的選擇。

資本積累擴大了經濟的生產能力進而創造財富,而不像龐氏騙局,只是把一個地方的錢搬到另一個地方。而且儲蓄+投資會保本獲利,就像把本要吃掉的水果栽種成果樹一樣。因此,退休人士有望能得到高於投入的回報。

然而,在現實中也有一些不那麼典型的情況,在這些情況下相比“儲蓄+投資”,資產代際轉移的“龐氏騙局”才是更好的解決方案。

“代際龐氏騙局”在理想實驗中能完美持續運行,在實際情況中,它也會有比“儲蓄+投資”更適用的情景。

首先,可能會遇到儲蓄+投資的方案無法賺錢的情況。

如果社會的人們普遍希望將現有的資源轉移到未來,就會積累大量的資本存量,這可能導致投資回報的降低。想象一下所有人都儘可能地不去消費,然後省下的錢全部用於投資,因為競爭太激烈每個人獲得回報就會變得非常低。

第二個關鍵因素是人口結構

人口不斷增長的趨勢剛好符合龐氏騙局金字塔式用戶的需求。新一代人比老一代人數量要多,因此老一代人肯定能獲得超過本金的回報。

而且新一代人本身就有很高几率會比他們的父母那代人更富裕。除了簡單的資本總量增加以外,新一代人還會受到如科技進步等經濟增長的根本因素的幫助。這個螺旋上升的歷史進程可以為“代際龐氏騙局”的參與者帶來積極的回報,即使只從每一代人的收入裡拿出相同的百分比。由於經濟增長,從今天年輕人的收入中收集的10%將比過去父母貧窮一代收集到的10%多。

如果用具體的數字來說,假設一個國家的人口每年增長1%,人均收入增長4%。在這種情況下,只需在每一代參與人的收入裡拿取差不多的份額,“代際龐氏騙局”方案可以無限期地提供約5%的年回報率。如果經濟環境裡資本過度積累,所有人都去存款,沒人消費,儲蓄+投資的回報可能會低於“龐氏騙局”的回報,特別是風險因素還可能導致投資的回報更低。在這種經濟學上所謂“動態無效率”情況下,“代際旁氏騙局”是永不崩盤的。

現付現取型退休金只是這種代際接盤最明顯的例子,政府債券也可以發揮類似的作用。

這一觀點在1965年,由MIT的Peter Diamond在薩繆爾森觀點的基礎上所提出,大體內容是如果政府不想從年輕人那裡強徵社會保障款項,可以選擇出售長期債券。當這些債券到期的時候,政府可以通過向更富裕的下一代出售新一輪債券來償還前面的債券。

第三種情況是投機泡沫,這是非官方主導的把年輕人的錢轉移到老年人口袋裡的一種方法。

在一個經濟泡沫中,人們用超過價值的錢買下某些資產(如商品房),然後期待隨後的接盤俠用更高的價格買走。接盤俠多付的錢就相當於龐氏騙局裡的一份投資,這個過程產生的“收益”其實是後續接盤俠多付的資金。假設每一代人都比前一代人富裕,那麼即使每代投資者只拿出同樣比例的收入來投資這個泡沫資產,那麼這份資產的價格也會持續上漲。

初生的韭菜不怕割

所有的機制都會有副作用,“代際龐氏騙局”也不例外。

政府債務可能會對生產性投資產生擠出效應,泡沫式的投資也可能會導致類似的情況。(譯者注:大意是社會中大量的錢被拿去買“旁氏債券”或泡沫資產,導致無人投資實業)

但對於在動態無效率環境中掙扎的經濟環境來說,這種擠出效應未必是一件壞事。這類型的經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資本,政府可以把“代際旁氏騙局”資金池裡的錢進行生產性投資來保持數量眾多的機械、設備、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等可以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增長。

資本過量積累的原因之一是年輕人想將自己現有的資源轉移至未來養老用。但這樣做的回報率非常低,通過社會保障制度、政府債券或者購買老年人的泡沫資產把年輕人的錢轉移給老年人是更高效的方式,因為未來的年輕人會用更高的回報率來做這些事情,這樣便可緩解動態無效率。

在上述的幾個特定前提下,“代際龐氏騙局”是高效可行的。但如何在現實的經濟環境中找到並衡量這些條件呢?

其中一個方法是比較利率和GDP增長率(利率反映資本回報率;GDP增長率反映人口增加和人均收入增長)。另一種更為嚴格的方法(在某些情況下運行良好)是比較投資與利潤。如果國家投資大於利潤,一個國家投入到資本存量的錢就會大大超過它從中獲得的收益。就好象故事中的島民不僅要把所有新種果樹收入的水果全部種到地裡去,還要額外多種幾顆。投資大於利潤證明人們為未來所作的儲蓄+投資操作,已經讓經濟環境中的儲蓄工具不堪重負。

經濟學家們曾經認為,大部分的經濟體還是賺取的利潤遠遠超過投資的。最近的研究表明事情沒這麼簡單。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François Geerolf認為日本正陷入動態無效率當中,而且他認為G7集團(及另外9個國家)都有動態無效率的可能性。如果果真如此,那麼事情就有趣了。這意味著G7集團國家的公共債務正在吸收社會上的資金,否則這些資金將會導致資本積累問題更加嚴重。只要這些債務資金繼續用於醫療保險和養老金,老年人將會受益匪淺。也許G7集團國家的公共債務正試圖把人們效率低下的未來投資轉移為供養老年人。

包括安徽大學錢良新(音)在內的幾位學者也指出,中國的資本存量投入是大於收益的。在中國的發展階段,這可能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中國經濟的資本密集度依然在不斷波動。但是,結合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和“儲蓄利息低”這兩個特點可能有助於解釋中國為什麼容易出現投機泡沫,特別是在房產方面。中國的年輕人經常高價購房(很多房子並不會用來居住),期待未來能用更高的價格將房子賣出。高價接手這些房子的人並不是因為傻,而是因為他們更年輕,更有錢。

故事的最後,威廉·米勒那原始的龐氏騙局堅持了不到一年。之後他被負面報道淹沒,銀行也凍結了他的帳戶。在被警方找到之前,他逃到了加拿大。但他卻從未用光所有的投資者,就算他早已逃離了這個國家,寄給他的信件依然在他原來住處附近的郵局那裡堆積成山,信封裡裝滿了下一批接盤俠們的錢。

我憑“實力”圈來的錢,為何說我是騙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