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难教,手艺难学,症结究竟在哪里?

图文:黔源竹韵艺记

这么好的手艺,没人学习,面临失传,可惜了!我好想学习竹编手艺哦,但就是找不到好的师傅。在难教和难学之间,究竟隔离了什么?

在各地的相关手艺开班培训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场面异常火爆,以此发展,民间手工业重新辉煌好像已成为现实,但在这种异常火爆的光鲜下,我们又必须考虑另外一件事,培训学员是否真的学习到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序技能?编制出来的产品是不是能有市场消化并得到相应价值回报?但现实是多数情况下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

竹编难教,手艺难学,症结究竟在哪里?

从一个新手到全套技艺的掌握,靠短期培训达成是不可能,区区月余或者更短如若就能够独立掌握,那手工如何有魅力可言,比流水线还要简单嘛!而拿到所谓的合格证书之后,太多的学员回家也就搁浅了,因为压根不会,或者是有极少部分能独立完成,但缺少实践的历练而编制出不合格产品,根本没有价值回报,也就没了坚持下去的意义。用一句话形容,培训完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竹编难教,手艺难学,症结究竟在哪里?

竹编编制是技艺,向师傅学艺有补贴,这本身就有违常理,这种有补贴的培训,是真教学还是走形式,补贴从何来,为什么要补贴,有求着你来学习知识的?真正的技术别说是补贴,就是你交学费都不见得学习得到,钱是万能的,但是在手艺这块有时候不灵。有补贴的培训学员有几个是真心,我想更多的是为了那点补贴来混日子的吧,蚊子肉也是肉,聊胜于无,这种学习动机不纯的人能学习到真技术,别人不教授真技术,就算教,他们也无心学,纯粹浪费时间、精力,通俗一点就是浪费表情,不过有一点,可以让自己的身影定格在相片里,证明你曾经来过。

竹艺很多时候被这种形式主义弄得肤浅而虚假。真想学的去过一次就已经是失望之极,不会再去,而真有技术的艺人师傅,则选择沉默和隐退。这就是出现了文章刚开始的状况:学的找不到教的,教的找不到学的。

竹编难教,手艺难学,症结究竟在哪里?

这是一个急躁的时代,鼓励一个人从手艺新手到手艺成熟,这是需要高昂的代价的,手艺的提升是要经过实践,而不是冥思苦想,既然要实践,那就必须不断的重复的编制,但编制出的不合格产品如何价值化,如若没能变换成金钱,试问有几个人能支撑,但如若把不合格的产品价值化,谁来执行,谁又能支撑多久。从新手到手艺成熟,这个过程漫长而又枯燥,我有做过测试,让一个有着编制技艺的师傅编制新款产品,要在美观度和硬度方面提升,达到硬度合格就已经编制了50来个(不合格品),投入3000多元,如若再要美观度合格,那远远不止这个数。

竹编难教,手艺难学,症结究竟在哪里?

很多人都说培养新人,但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培养新人的代价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或者是这种代价值得付出不?这种培养新人一般是需要企业来支撑,但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是慈善机构,新人培养涉及到回报值的问题,假如培养出一个新人,他后续不从事,由或者不给本企业带来价值,费力不讨好花精力和金钱培养干吗?培养新人分两个阶段,技能实践和鼓励坚持,市场带动让其自发编制、自发创新,这两个阶段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对艺人工作的价值回报,说白了就是能挣多少钱。

竹编难教,手艺难学,症结究竟在哪里?

手艺教学有两类,一是重量不重质,这类教学往往是企业来承担,学员数量是他们追求的,对于学员学习效果,那不再考虑之列,企业要盈利,那就通过培训本身来盈利,二是传统拜师学徒制,不艺满不出师,这类比起利润而言,更偏重于技艺的传承和延续,艺传为核心。但急功近利导致很多艺人师傅对学员心生失望,所以自然不会倾囊相授,能艺满出师的又仅仅是凤毛麟角。学的找不到教的,教的找不到学的,原因就是中间有太多的和稀泥的个人、企业和机构。什么速成充斥大街小巷,把民俗技艺虚假授学玩弄成一种盈利的商品。

学艺需用心,艺前先戒躁;急功近利者,艺名不沾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