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纪事|到老街探寻用手艺说话的打铜人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在这个技术被过分强调的年代,手作之物的温度将人们带回到共有的过去。冰冷的工业化,温暖的手工艺,就像安心享用的一份午餐,值得回味与细品。

佛堂纪事|到老街探寻用手艺说话的打铜人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关于铜器的记忆

铜香炉、铜烛台、铜“汤婆子”、铜面盆......这些小时候我们经常看到的传统家什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然而,在佛堂古镇,有着一位多年来一直坚持手工制作铜器的手工艺人,面对繁华不再的销售市场,却依然选择坚守,他是王震民

佛堂纪事|到老街探寻用手艺说话的打铜人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佛堂纪事|到老街探寻用手艺说话的打铜人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佛堂纪事|到老街探寻用手艺说话的打铜人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铜器对老一辈的义乌人来说印象尤为深刻,特别是铜罐。那时大家出门在外闯荡谋生,没有固定住所,随身携带的铜罐,便是移动的灶台。铜罐煨出来的白米饭,香气诱人,倘若在米里放上若干香肠一起蒸煮,那真是一道人间美味,直到现在义乌民间仍有着“铜罐饭,砂锅肉”的说法。

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佛堂纪事|到老街探寻用手艺说话的打铜人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王师傅的店位于佛堂老街下街39号,是佛堂迄今为止最早一家集铜器产品自主设计自主打造自主销售为一体的商铺。48岁的店主王震民是一个有着30年资历的老铜匠,店铺里出售的铜罐、铜壶、铜碗等铜制品许多都是他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

见我们有兴趣,王师傅放下手边的活,跟我们娓娓道来这些年他与“铜”的故事。

佛堂纪事|到老街探寻用手艺说话的打铜人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佛堂纪事|到老街探寻用手艺说话的打铜人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王师傅15岁时因种种原因辍学了,16岁便跟随“永康铜艺”传承人蒋跃祖师父学习打铜技艺。在20世纪80年代,打铜被认为是小资本,在工厂里是不允许出现的,为此王师傅曾一度想放弃学习这门技艺,但源于对铜艺的热爱与追求,以及为了生计,最终王师傅通过自己的摸索继续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30年。

铜器:手作之物的温度

我们都珍惜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事物,而对于王震民师傅来说,一件件纯手工打造的铜制品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佛堂纪事|到老街探寻用手艺说话的打铜人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一件铜制品从原材料到最后的成品需要经过七道工序:

熔铜、成型、煅打、裁剪、焊接、修饰、雕花。每道工序都会在铜制品上留下独特的纹理与质感,这是流水线生产所难以模仿的,也正是手制铜器的难能可贵之处。

佛堂纪事|到老街探寻用手艺说话的打铜人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佛堂纪事|到老街探寻用手艺说话的打铜人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佛堂纪事|到老街探寻用手艺说话的打铜人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佛堂纪事|到老街探寻用手艺说话的打铜人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精美的物品总是需要时间的洗礼,王震民师傅的铜制品也不例外。现在流水线操作可以提高铜制品的产量,但经冰冷机器所生产出来的铜制品也都是冰冷的,而经王师傅纯手工制作出来的铜制品,倾注了王师傅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它是温暖的,充满了温度与祝福

佛堂纪事|到老街探寻用手艺说话的打铜人30年与“铜”相伴的日子


风景虽然优美,但总会随着时间消失,王震民师傅的制铜技艺也如风景般正在慢慢消失。三十余年的光阴,王师傅一直坚持着这门手艺,但如今岁月不饶人,上了年纪的王师傅不知道还能传承这门手艺多久。问及其子女是否愿意从父亲的手中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时,都以太累而婉拒。看见此文的你如若对铜制品有兴趣,可以试着向王师傅拜师学艺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