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心肺复苏救助有需要的人

正确运用心肺复苏救助有需要的人

正确运用心肺复苏救助有需要的人
正确运用心肺复苏救助有需要的人

我们今天聊一个恐怖的话题,和一个充满希望的话题——猝死和心肺复苏。

正确运用心肺复苏救助有需要的人

猝死,也许听这个词很恐怖,而且离自己挺远的,但是如果你打开新闻,时不时的跳出来某一个名人突然间死亡,比如高秀敏,古月,梁左,侯耀文,辽宁舰的总设计师罗阳,两会期间的杭州市市长,包括上海市高院的副院长邹碧华,都是突然在24小时内或者几分钟之内死亡。猝死的原因90%是心源性的,主要是心脏病,特别是心肌梗死引起的。我国几年前的数据是每年有54.4万人猝死,换算成365天除一下,每天有将近1500个人猝死。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人突然倒下去,你有没有办法来做心肺复苏把他救活,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其实有关如何把人“唤醒”,自古以来人们都一直在探索。以前所谓的“救命术”,是嘶叫,推搡,甚至鞭子抽,掐人中等等的方法。我看过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是在18世纪,用往人的直肠里面灌烟草的方法,希望能把病人唤醒。其实所有的这些方法并不能改变猝死的结局,只是希望通过神经、气味、疼痛等各种刺激把这个突然倒下的人叫醒。而能叫醒的人往往不是心源性猝死,可能只是晕厥。所以现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之中广泛的传说,用拍打的方法就可以把人弄醒,可以救人一命,这些都是没用的,反而会耽误病情。

真正的现代心肺复苏术,比如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才成形,并且开始推广。50年代时,心肺复苏(CPR)之父PeterSafar推广口对口人工呼吸。到了60年代,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三位美国教授发表了一篇论文,说胸外按压可以起到心肺复苏的作用,然后共同进行推广。标准的心肺复苏流程,叫A-B-C。A就是airway——开放气道;B是breathing——人工呼吸;C是circulation——胸外按压,建立循环。以此才有现代的心肺复苏技术。

正确运用心肺复苏救助有需要的人

那么有了“A-B-C”,

是不是很多人都能救活了呢?

正确运用心肺复苏救助有需要的人

还不行,因为很多人的心脏骤停,猝死,都是心律失常引起的,心律失常就是心脏“乱跳”,其中有一种很严重的心律失常叫室颤,直接危及生命。如何才能解除室颤?要电除颤(Defibrillation)。我们经常在电视、电影里能看到的“电击”,“嘣”的一声,人会跳起来的那种。第一次电除颤是在1788年,在英国有个医生叫Kite,他在英国皇家救援溺水协会的年鉴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报道了他给一个从楼上摔下来突发心脏骤停的三岁孩子做电除颤,最终把他救活了的事。这是200多年之前的事,随着电除颤技术的逐渐发展,有了各种电除颤的机器。现在去国外旅游,可以看到很多机场、大型的商店、公共场合、包括学校,都会在墙上挂一种机器叫AED,就是体外自动除颤仪。有了AED以后,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对病人的心律失常进行治疗,通过除颤的方法唤醒他自己的心跳。在公共场合配备AED已经是一个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

正确运用心肺复苏救助有需要的人

有了这样的东西,当时就有一个标准的流程叫A-B-C-D方案。电除颤在心肺复苏流程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实有时候D-C-A-B更好。当你目睹一个人突然倒下,出现心脏骤停,这时候马上电除颤,他复苏的成功率,也就是能被你救活的几率更高。如果你发现时病人已经倒在地上了,那么先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然后再电除颤。

正确运用心肺复苏救助有需要的人

心肺复苏在国际上有“指南”进行规范与指导,它每五年更新一次,每次更新都会进行调整。比如说按压的次数,以前认为是15:2,也就是按压15次,吹2口气。后来发现按压次数不够,所以最新的指南规定是30:2,按压30次,吹2口气。频率是多少呢?以前说心脏1分钟跳60次就够了,所以建议按压60次。后来发现按压的频率也不够,因为按压在外面的胸廓,通过胸廓来挤压心脏,其实每一次按压心脏不能像正常跳动那样泵出足够的血,而是只能泵出1/3的血,所以一分钟按60次肯定不够,最新的指南规定要超过100-120次每分钟。还有按压的幅度,一个有效的、标准的胸外按压要让病人的胸骨下降5-6厘米,只有到达这个幅度才能达到通过胸腔的压力挤压心脏,所以做心肺复苏是很累的。你想,一个人按压30次,然后吹2口气,还要开放气道,分身乏术。一般来说,国际上规定,如果有两个人替换的话,2分钟就要换一次,要不然会非常非常累,不能持续做,那复苏也成功不了。

有没有看到过“砸心脏”来把人救回来?这虽然也是电影、电视里面的桥段,但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果看到一个人突然倒下去,身边又没有除颤仪,可以在心脏的位置打一拳、两拳,最多两拳,能起到一个除颤的作用。因为砸下去的时候会产生30焦耳的电能,有可能一“砸”心脏就恢复跳动来。但是如果砸两下没有用就不要再砸了,再砸就是浪费时间,还是得马上做标准的CPR流程。

正确运用心肺复苏救助有需要的人

标准的流程也在不停的变化。如果现在碰到一个人在你面前倒下去,口吐白沫,你会先想他会不会有艾滋病或者别的传染病?要不要救他呢?一犹豫,时间就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而一个人从倒下到大脑全部死亡只要四分钟,一旦你犹豫不决,他就没救了。所以为了打消顾虑,现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提出:你不想吹气也可以不吹,hand only——只要按压就是对的。所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把以前的A-B-C换成了C-A-B,也就说按压比吹气更重要,而D(除颤)还是最优先的。

正确运用心肺复苏救助有需要的人

其实每一次指南的修订或者理念的更新,都伴随着很多人的不幸,这个不幸不一定都是发生在病人身上的,有时候也会在医生身上发生。心肺复苏之父PeterSafar教授的女儿有一次急性哮喘发作,送到医院后,由于抢救时间过长,脑缺氧严重,变成了植物人。所以他又提出来一个新的概念叫“心肺脑复苏”,就是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尽量保护好大脑,不要让它缺氧,不然你把人救活,而大脑死亡了,也是没有用的。

正确运用心肺复苏救助有需要的人

讲了关于猝死和心肺复苏这个沉重的话题,我要告诉大家,如果你积极地去救助,我们目前能够获得的最好结果是:有40%的人能被救回来。但是非常不幸地告诉你另外一个消息,那就是我们现在成功率可能还不到2%,非常小,所以需要你我共同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