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故事(第二章 革命)

伊朗的故事(第二章 革命)

平心而論,美國人一直對伊朗有不少的資助,1951年到1956年,美國為伊朗提供了2.5億美元的援助,到1965年,援助數字已經達到了7.097美元,儘管資助不少,但是巴列維國王認為還不夠,因為此時美國給臺灣的援助是給伊朗援助的四倍,巴列維懷疑美國人僅僅利用伊朗而非真心實意,而1958年伊拉克推翻費薩爾王朝,而歐美列強幾乎袖手旁觀的景象讓巴列維更加惶恐,生怕有一天災難會落在自己頭上,對於美國人的要求幾乎是予取予求。

美國此時已是肯尼迪政府執政,利用經濟援助為條件,要求巴列維放鬆對國內管制,在此期間巴列維國王實施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包括:

1965年土地改革。在之前的伊朗50%的土地屬於大地主,20%的土地屬於宗教集團,10%的土地屬於皇室,只有20%的土地屬於小地主和自耕農,在1971年9月完成土地改革後,1000萬人受益,92%的農戶有了自耕地。

農業現代化。巴列維國王實施了一系列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運動,包括興修水利,修建發電廠,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花費,引進和培育良種,掃盲運動和醫療運動,推進林業國有化等等

企業改制。鼓勵地主從農業向工業化轉變,鼓勵工人購買公司股票,向工人發放住房貸款,推進工人福利化。

提高婦女地位。宣佈婦女有選舉權,頒佈保護婦女家庭法,取消單方面休妻特權,婦女可以自主結婚離婚,為婦女進行掃盲工作。

進行經濟發展的五個發展計劃,促進製造業飛速發展,大幅度改善基礎設施,從1970年到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伊朗的GDP增幅幾近瘋狂,1960年伊朗GDP僅為41.99億美元,到1970年,GDP達到109.76億美元,而到了1979年,也就是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那年,GDP已經達到了903.92億美元,從1970到1979,整個伊朗GDP增長達到8.2倍,令人瞠目結舌。

在這種情況下,巴列維已經狂妄到忘乎所以的地步,聲稱:“我們或許能超過一個或者幾個歐洲大國,可能不久就會成為繼美國,俄國,日本和中國之後的世界第五大強國”,而越激烈的經濟增長就會引發越激烈的貧富分化,貧富分化總是在最激烈的經濟成長中誕生的,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雖然伊朗民族資產階級在這時候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實際上巴列維王室依然牢牢把握著絕大多數工業部門,包括汽車業的35%,水泥的80%,銀行保險的62%,紡織的40%,建築業的52%,鍊鋼的55%和旅館業的70%,巴列維王室合股經營了17家銀行和保險公司,25家冶金和礦山公司,50家建築公司,24家豪華飯店,伊朗十大家族控制了473個最大私有工業的370個,伊朗最富有的20%佔據社會消費的55.5%,而最窮的20%只佔3.7%。

而同時雖然土地改革有償的給農民分到土地,但是獲得土地的農民也因此揹負了沉重的債務,許多農民不得不被迫出售自己的土地遷移到城市,生活在赤貧線以下。雖然伊朗人均收入在1975年已經高達1100美元,但是普通農民收入卻只有150美元。

王室們不但掌握了大量的財富,而且腐敗之極,揮金如土,在慶祝波斯帝國見過2500週年的活動,巴列維國王從法國訂購了62頂帳篷,配備了165名廚師,消耗了1億美元,而其他王室成員毫不示弱,利用特權經營各種企業,大發橫財。

為了維護達官貴人和王室統治,巴列維國王無所不用其極,早在1956年巴列維就在CIA和以色列摩薩德組織的幫助下組建了“伊朗國家安全和情報組織”,這個組織監視每一個官員和每一個企業,隨時隨地可以拷打任何一個不聽話的人,私設公堂,嚴刑逼供,草菅人命,只要被抓進去的,不是殘廢就是死亡。

經濟的突飛猛進和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培養了伊朗一大批知識分子,中產階級尤其是知識分子階層越來越渴望得到話語權,他們不停的組織政治集會來反抗巴列維國王的專制統治。

除了底層農民以外,由於分割土地改革嚴重冒犯了宗教集團的利益,加之過於西化帶來的強烈西方價值觀的入侵,導致宗教界激烈的反抗,霍梅尼就曾經指出伊斯蘭教正在遭受物質主義,基督教和猶太復國主義的侵蝕,要求迴歸正統的伊斯蘭社會,而經過宗教集團的不停宣傳下,迴歸伊斯蘭居然成為當時伊朗底層穆斯林的心聲。

而巴列維此時尚不知危險已經迫近,他還是依靠的軍隊,秘密警察和特務組織以及美國人的支持來反擊霍梅尼,在經濟飛速增長的前提下,巴列維對於稱霸中東有了越來越強的慾望,越來越被捲入和伊朗根本不相干的事務,例如幫助阿曼鎮壓穆斯林起義,幫助索馬里反對蘇聯,最要命的是,在當時整個中東穆斯林國家都反對以色列,並且數次開戰的情況下,巴列維居然和以色列保持良好的關係,從1959到1971年的以色列石油進口大部分來自於伊朗,伊朗的石油為以色列在中東戰爭的勝利幫了大忙,加上美國人頻繁插手伊朗政治,不得不讓很多穆斯林產生了巴列維僅僅是美國人傀儡的感覺。

而經濟政策的失誤給巴列維幾乎判了死刑,在高增長高投入的刺激下,巴列維完全不顧經濟發展的規律,在第五個發展計劃的時候,強行把原定的GDP增長率從11.4%改到25.9%,經濟上的強烈刺激導致伊朗的土地價格飛漲,德黑蘭的工業土地價格三年漲了八倍,市中心的地價5年漲了7倍半,土地價格推動了房價上漲,而房價上漲又推動房租上漲,工人們的工資根本跟不上房價的幅度,而強刺激下的經濟發展又帶來了工資的雙重倒掛------一個30歲的大學生經理在當時工資可以超過4000美元,而一個普通伊朗工人的收入還不到這個工資的十分之一,地價,房價,工資的三重刺激導致伊朗物價激烈飛漲,2年的通貨膨脹率高達50%,財政赤字極度惡化。

為了控制物價,新上臺的阿穆澤加爾首相懲治了商人,消減教士年金和社會福利,反而導致情況更加激化,利益受損的教士,商人和工人紛紛發起了抗議浪潮。巴列維此時居然成了全伊朗人民的公敵。

伊朗的故事(第二章 革命)

這時候,只需要一個導火索就夠了。1977年10月30日,霍梅尼長子去世,此時巴列維控制的《消息報》連篇累牘的以此攻擊霍梅尼,激發人民憤慨,遊行示威後遭到警察血腥鎮壓,此後的伊朗就一直在悼念,鎮壓,再悼念,再鎮壓的血腥循環中進行,巴列維國王除了揮舞他從美國人搞來的槍支,根本束手無策。

全國性的示威活動,尤其是石油工人的罷工幾乎讓所有人都知道巴列維國王必定下臺,高級官員紛紛開始轉移財產,為了消弱霍梅尼的影響,巴列維以停止支持伊拉克庫爾德人為條件,換取伊拉克政府將霍梅尼驅逐到法國,殊不知霍梅尼因禍得福,在頻繁接受西方報道後,其魅力反而征服了那些不熟伊斯蘭宗教事務的西方人,聲望大漲。

巴列維在進行最後的努力----組建軍政府失敗後於1979年1月16日被迫離開伊朗,被驅逐近15年的霍梅尼重返伊朗,一個因政治自由化發起的遊行最終被宗教力量所把持,巴列維國王缺乏強力意志又喜歡妄自尊大,過於依賴西方而又對西方保持懷疑,沒有正確處理好經濟增長和貧富差距的問題,最終落個客死他鄉的悲劇。

尚若達官貴人為巴列維國王的被迫逃亡感到嘆息也就罷了,升斗小民為巴列維國王感到可惜,怕不是屁股坐錯了階級位置?

然而今天我們應該怎麼看待當初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正如同今天在伊朗爆發的內亂一樣,一方面由宗教保守派發起,卻半路被民族主義劫持,最終變成對於生活的訴求,一日三變,而當初的伊朗伊斯蘭革命不也是如此?狂熱的革命情緒帶動下,幾乎讓人難以思考革命後的結果,正如同前幾年遍佈中東的阿拉伯之春,很多人以為吊死了卡扎菲,利比亞的問題就能解決了,可是,真的解決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