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的爱,离不开柴米油盐

公元1068年。

大宋都城,开封。

一条新闻,刷爆了帝都人民的朋友圈:《男神苏东坡再婚了,对象居然是……》

粉丝们看了,纷纷摇头叹息。

相比前任王弗——与男神强强联手的奇女子(苏东坡:我这位夫人,与众不同),这位第二任夫人,实在是太,太,太过普通了。

她不会写诗,不会唱流行歌,也没什么见识……可以说,分分钟被前任辗压。

一个是男神,一个是土妞。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把黄药师和傻姑配一起,你觉得搭吗?

苏东坡与王闰之的cp组合,刚一上市,就呈现低开的局面。

这位土土的王闰之小姐,一开始也确实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竟会嫁给男神。

那个时候,她还不叫王闰之,叫王二十七娘,因为在家排行第27。

27姑娘和东坡是四川老乡,比他小11岁,是一位非常朴实的乡野妹子,平日,朋友圈的画风基本上是这样的:

“去年种的桑树,今年长得很给力,蚕宝宝们有口福啦!”“今天上山采茶了,晒成狗,不过宝宝感觉很充实,哪个大V说过,‘劳动人民最光荣’,耶——”

在她忙着采桑炒茶的时候,苏东坡在干什么呢?

东坡已经走出了大山,站在帝国的都城里,享受着汴京的十里春风、粉丝的热情欢呼。

他是文坛盟主的亲传弟子,国家领导人“内定”的下一任宰相,虽然目前官职不高,但已进入重点培养序列。

27姑娘与东坡之间,隔着10000个小编。

好在,两人还是有交集的——堂姐王弗。换句话说,27姑娘应该称东坡一声:“堂姐夫。”

大V苏东坡的手机微信群里,也有类似“相亲相爱一家人”“永远的家”这样的群。

27姑娘,在群里默默地潜着水,仰望着姐夫每一次空降,所引发的轰动效应。​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即便身处同一个群。

一晃到了18岁,爹妈准备帮她说亲。

不出意外,她会嫁给一位同样淳朴的四川小伙子,你耕田来我织布,在岷江绿如蓝的江水畔,踏踏实实地过一辈子。

但,就在这个时候,家里出了一件大事:堂姐王弗逝世了。

祸不单行,第二年,姐夫的爸爸也走了。

姐夫回到四川老家,面色很憔悴,身后跟着一个小屁孩,成天哭嚷着找妈妈。

大人只顾自己伤心,娃不能没人照顾啊。

苏、王两家一合计,解决方案出来了。

王爸爸一脸严肃地问:“27啊,你不是从小就崇拜姐夫嘛,要不,你去照顾堂姐的娃?”

27姑娘懵了三秒,涨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道:“我、我、我想想……应该……没问……”

王爸爸一个爆栗子敲过来:“不是来征求你意见,只是来通知你。”

27姑娘揉了揉脑瓜子,心里的感觉有些复杂,茫然,担忧,可能还有一丝淡淡的甜蜜。

——姐夫娶小姨子,在现代人看来,情感上有些膈应,但在宋朝,算是一件比较稀松平常的事。

随便举几个例子。力压欧阳修、勇夺状元桂冠的大牛人王拱辰,娶了宰相薛奎的三小姐,不久,三小姐去世,他又续娶了薛家的五小姐;又比如,连中三元的超级学霸王曾,先、后娶了宰相李沆家的两位千金……

姐夫“偏爱”小姨子(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由小姨子来照顾前妻留下的宝宝,相对更靠谱,毕竟是姐妹,血浓于水,总比找外人当后妈来的强。

第二,有助于维系两个家族之间的血脉关系。在宋朝,进士女婿很抢手,老丈人好不容易抢了一个今日状元、政坛新星回家,没几年女儿去世了,女婿要是另娶别家姑娘,两家的关系岂不就断了?沉没成本有点大。

第三,嫁娶双方对彼此已经有充分的了解,可以省去许多信息成本。

听上去像交易,太过理性,一点都不浪漫。

或者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王弗离世、6岁的幼子无人照料,“男神太太”的身份,无论如何也轮不到27姑娘。

等到东坡服孝期满、27姑娘正式出嫁的时候,她已经21岁了。

按照权威人物司马光的说法“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过则失时矣”,她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姑娘。

老姑娘跟着老公,带着拖油瓶,离开四川大山,前往繁华的帝都。

婚姻生活,除了有一个不怎么浪漫的开端,她还面临着一系列现实的挑战——

首先,前任王弗不是一般女人,学识丰富,见解过人,江湖人称“行走的百科全书”。

相比起来,她擅长的领域显得有点乡土气息,咳,采桑养蚕了解一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怪只怪,前任太腻害。

其次,男神老公爱好广泛,精力旺盛,打交道的不仅有诗人、官员,还有和尚、道士、妓女……

这都是些什么鬼?

从大山里走出来、没读过什么书的27姑娘,有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搞不清楚状况,既不敢问,也不知道该怎么问,总不能说:“官人,那个,今天陪你们喝酒的蛇精脸小姐姐,唱的是个……啥?”

此外,她还面临着一个自古以来就不断困扰人类的哲学问题:如何当好一个后妈?

翻遍公众号文章,除了收获一堆负能量,还是负能量。

——这个婚,指不定哪天就会flop。

男神的爱,离不开柴米油盐

东坡本人,估计一开始也没太把27姑娘当回事儿。毕竟,精神层面上没有共同语言,很难在一开始就引发兴趣。

但,随着时间慢慢推移,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他的预期。

男神也是人。

风花雪月代替不了一日三餐,肚子饿了要吃饭,衣服脏了要有人洗,熊孩子病了,要有人照顾。

饮食男女,才是天经地义。

而在27姑娘的身上,恰好有一个寻常大家闺秀难以比拟的优势:生活经验丰富,能吃苦,会照顾人。

这个优势,在一般情况下可能没有太多发挥余地,但在苏东坡起起落落的仕宦生涯中,就显得格外有能量,格外宝贵。

我们都知道,男神苏东坡不走寻常路,画风很清奇。别人是官越做越大,他是越做越“不靠谱”,从京城变成地方官,从重点培养对象变成“乱说话”的刺头。

结婚后,基本没在一个地方超过三年。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一不小心还蹲了大牢,差点翘辫子。

出狱后,被流放到当时的蛮荒之地,湖北黄州。

一大家子人,可怜兮兮地呆在穷乡僻壤,坐吃山空。

“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

东坡擅长的是写字,吃饭靠的是读者父母们的打赏,现在公众号被禁言了,收入来源被切断了,家里没米,娃饿的哇哇叫,怎么办?

东坡挠挠脑袋:“不如,我们种田?”

27姑娘第一个举手:“官人,我支持你!”

夫妻俩行动力都很强,说干就干。

工作量有多大?

不是我们城里人周末去郊区“摘摘草莓”“体验体验生活”,而是一片……五十亩的荒地。

不但要开荒,还要自己种粮食、种菜、盖房子、筑水坝、修渠道、织布,农作物的品种还特别多,有水稻、麦子、桑树、枣树、栗子、橘树……

也多亏了27姑娘从小锻炼,体质好,农活经验又丰富,上山下乡都能hold住——换一个娇滴滴的京城白富美试试看?可能连小麦和水稻都分不清楚。

有一天,家里的水牛病了,奄奄一息。

牛医诊脉后,两手一摊,通知家属准备后事。

27姑娘大吼一声:“刀下留牛——”

她怒怼牛医:“小黑只不过是发豆斑疮了,熬点青蒿粥,喝了就好。你会不会看病?医师资格证拿到没?在哪家医院上班……”

当时,东坡估计被唬的一愣一愣的,懵了三秒,回过神来,怒赞一声:“靠,我老婆真牛掰!”

事后,越想越得瑟,觉得必须要发个朋友圈,还专门@了好基友章惇,口是心非地嚷道:“哎呀,就这么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你见笑啦……”

又一次,朋友来了,家里穷得拿不出酒招待,东坡闷闷不乐,诗不想写了,文章也不想更新了。

27姑娘淡定地起身,进屋转了一圈。

进去时,两手空空,出来时,手上就多了一坛美酒,比田螺姑娘还要神。

东坡又惊又喜。

她半喜半嗔:“谁叫你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嘴啊。多亏我留了个心眼,顺手藏了一坛,你看,今天派上用场了吧。”

不要小看这坛酒。

它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前赤壁赋》的姊妹篇,《后赤壁赋》。

后来,东坡在总结自己的黄州流放生涯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虽劳苦却亦有味”。

我觉得,在“有味”这块军功章上,应该有27姑娘的一半。

除了不怕苦、不怕累、和老公风雨同舟,27姑娘还完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一个好后妈。

三个儿子,大儿子苏迈是第一任夫人王弗所生。

身为继母,27姑娘有没有搞过差别待遇?

应该没有。

直接证据是:她过生日的时候,东坡特地写了一首情歌《蝶恋花》,里面用到了一个典故“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王文度是东晋的一位大臣,王爸爸特别喜欢他,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讨论事情的时候,常把他抱在自己膝盖上。后世就用“膝上王文度”来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疼爱。

东坡这么说,就代表官方盖过章了:老婆对三个儿子,都很疼爱,都像掌上明珠一样宠着。

间接证据是:长子苏迈在亲娘去世后,从老家到京城,再从杭州到密州,都和老爸、继母生活在一起,23岁就考中了进士。如果家庭环境不好,继母频频作妖,成才之路恐怕不会这么顺当。

另外,一些生活小细节,也能看出27姑娘是一位贤妻良母。

某年腊八节,要煮腊八粥,要帮12岁的大儿子缝制新衣,要给刚断奶的小儿子做辅食,还要给下人们打赏……

府里一堆的事,东坡倒好,丢下老婆孩子,出门了。

去哪儿?西湖孤山。

去干什么?找两个和尚聊天。

聊的事情很重要?只是为了嗨皮一下。

不是我黑他,人家自己在诗里就是这么说的(《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下人们都看不下去了,催着老爷早点回家,他还磨磨叽叽的,一步三回头。

要是没有能干的27姑娘一手搞定府里大小事,东坡还能潇洒地游山玩水、写诗唱歌?

27姑娘为家庭付出了许多,东坡记得她的好。

为了表达尊重与爱意,他写诗,把她比作孟光,汉朝一位非常贤良的人妻;又说,自己比汉代的才子冯敬通有福,因为冯妻爱吃醋爱发火,搞的冯大才子的家庭生活一团糟。

他赞扬她大方,不像酒鬼刘伶的老婆,经常克扣老公的酒钱。这一点尤其重要,要是没酒喝了,东坡那一肚子的才华,只怕不太容易发挥。

此外,他还做了一件事。

不是送花送钻戒,也不是买房买车。

诗人的思路总是格外清奇——他为她取了一个名字,闰之。

新名字暗含小心机。

她出生在闰正月,“闰”字有纪念意义;她是续弦,而“闰”字本身有增加的意思,可以说一语双关。

王27娘,终于变成了王闰之。

不要小看这个变化。浩瀚史料中,仅有极少一部分女性有正式名字,多的只是面目模糊的杨氏、王氏、李氏……

就连唐太宗的女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我们也只知道一代贤后复姓长孙,对她的闺名却一无所知。

王闰之三个字,一下子让她从千千万万个“王氏”中脱颖而出,形象变得鲜活,可爱。

“土妞”闰之与“男神”东坡,相伴25载,四分之一个世纪。

那些年,他们一起风雨兼程,走过大半个中国,一起担惊受怕,时刻担心小命不保,一起开荒种田,一起烧东坡肉,一起两鬓斑白,慢慢变老……

可能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一开始画风不搭的婚姻,硬是走出了一条低开高走的漂亮曲线。

这条曲线的背后,有东坡的尊重、爱护,也有闰之的淳朴善良、默默奉献。

有时候我会想,相濡以沫,到底是不是爱?

可能,当事人的感受,最有说服力。

闰之逝世后,东坡毫不掩饰自己的悲痛。

他说,自己哭得“泪尽目干”。

他说,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人站在家门口,翘首以盼,等待自己回家。

他还说,这辈子亏欠她太多,要与她生死与共,合葬在一处。

或许可以这样看,有的爱,是势均力敌,例如东坡与王弗;有的爱,是柴米油盐,例如东坡与闰之。

很难说哪个更好。

只能说,她们是在不同阶段,那个最对的人。

正如东坡在诗中对闰之的称呼:“老妻”。

“老妻劝儿痴”、“身后牛衣愧老妻”、“老妻犹解接黑牡丹”……

每当我读到这样的诗句,会忍不住轻轻一笑,透过这个一点也不浪漫的字眼,似乎能看到,他们平凡而又温暖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