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世界更像一首哲理詩

父親的世界更像一首哲理詩

父親的輪廓

馬克吐溫說:當我7歲時,我感到我父親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當我14歲時,我感到父親是天底下最不通情達理的人;當我21歲時,我忽然發現父親還是很聰明的。

對此我深有同感:小時候,父親就像活字典和百科全書,問什麼都能回答上來,心中甚是佩服;進入青春期,叛逆的我跟父親什麼都難以溝通,甚至對他有“恨”,覺得他萬般難以理解;上了大學以後,許多人生的經歷和困惑,經常能被他一語道破,讓我豁然開朗。

父親是一個心態特別好的人,雖然生活並沒有給他太多先天的饋贈,他一輩子都靠自己的勤奮、智慧和強大的內心去經營好平凡的每一天。

家中老么撐起的一片天

父親是爺爺奶奶的老么,前面本來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大哥和大姐在幼年時候得病夭折,所以爺爺奶奶還剩三個孩子。父親說,鄰居的老奶奶告訴他,本來奶奶當年懷他的時候沒打算要,因為怕養不活,還是因為這位老奶奶好言相勸才保留了他。好險哪!

所以,為了好養活,父親從小被奶奶打扮成女孩來養,穿著姑姑的裙子,梳著小辮子,大家都以為他是小女孩。父親長大以後一直對此耿耿於懷,我每每聽到這個故事,眼淚都快笑出來。

品學兼優的父親在學校一直是出了名的學霸,高中畢業那年下鄉插隊,後來生產隊推薦他上大學,結果伯伯所在的生產隊也同時推薦伯伯,一個家庭不能同時去兩個人,結果,父親就把這個唯一上大學的機會讓給了伯伯,儘管他是家裡學習最好的孩子。如今,回憶這件事的時候,姑姑還時不時替他惋惜,父親只是淡然置之,說道,如果當年是我上了大學,說不定還不能像我哥那樣成為教授。

父親的心態永遠是這樣平和,不管生活帶給他什麼,永遠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他是一個懂得跟自己、跟生活和解的人。

雖然是家裡最小的孩子,雖然沒有享受到最好的待遇,父親長大後,卻撐起了整個家。他始終留在爺爺奶奶身邊,哪裡都不去,一直無微不至照顧著他們,直到把他們送走。

還記得,奶奶90歲壽宴上,伯伯上臺發言,發自肺腑地說著感謝父親的話,他說這麼多年來,父親最盡孝道,這個隆重的壽宴也是父親一手操辦的,只不過因為他是長子,所以由他上臺發言,背後都是父親的功勞和苦勞。

大家聽了掌聲不斷,我內心滿滿的感動。因為我深知父親為他的父母付出了多少,這麼多年來,一直希望父親能過來跟我一起住,他始終因為放心不下自己的父母,沒離開家鄉半步。

作為一個兒子,他真的是仁至義盡,令人十分敬佩。

父親的世界更像一首哲理詩

父親是一首哲理詩

無論作為兒子,還是作為丈夫跟長輩,父親總是家中的最後一道防線,遇到問題的時候,最後出來想辦法力挽狂瀾的人總是他,有他在,我們心裡都好踏實。母親這輩子雖然短暫,卻也是幸福的,至少她的一生有一位摯愛陪伴她到最後,留下的一世蒼涼都由父親替她收拾。

我和父親交流不算太多,從小就怕他。雖然一直標榜自己很慈愛,雖然很少指責我,但在我眼裡,他一直有一種威嚴,不明覺厲。

儘管如此,在我最關鍵的幾次人生抉擇中,他總是為我指明方向,上大學、出國、婚姻……每次都給我充分的建議,讓我做最後的選擇,從小到大,所有的決定最後都是我自己做出的,他教會我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將來不會後悔。

父親很喜歡給我們講他小時候的故事,講文革的故事,講上山下鄉的艱辛,講他對毛主席的崇拜。我從他身上看到了那個年代一個個鮮活的片段:善良、淳樸、鮮紅、愚昧、辛勞交織成的一部激盪的歷史。

父親的世界更像一首哲理詩

長大以後,我們在不同的城市生活,互相報喜不報憂,每次電話裡,從來都說彼此很好,弄得我還得從其他人那裡打聽父親的真實情況。都說騙父母是對他們的一種愛,我們都活在善意的謊言世界裡自得其樂。

父親是一個不愛出遠門的人,退休後在家讀書、寫字、運動、養狗,活出了自己內心的詩和遠方。已過花甲之年的他如果沒有那些白頭髮,背影還像小夥子一樣,跑步、游泳、打球,一點都不含糊,我的體力還自嘆不如。

比起散文詩,父親更像一首深沉的哲理詩,歲月雋永,凝重悠長,隨著時光的推移,哲理變得更加通透易懂,尤其當我自己成為一位母親的時候,也深諳了這首哲理詩。

這十幾年來,在落寞失意的時候,父親一生中許多片段和故事,總是那樣勵志而溫馨地演繹在我心靈深處,讓我一遍遍體驗人生的厚重,生命的悲苦歡愉以及至善至美的人間親情。


作者簡介:易水寒,熱愛文學,專職寫作,生活嚮往從前慢。行萬里路,最後迴歸內心深處的古典天秤女一枚。文字有溫度,有態度,與你一同見證心靈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