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宁陵|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是咱们宁陵这个村的!

老家在宁陵|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是咱们宁陵这个村的!

乡愁是什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最好的载体是故乡。而村落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是农耕文明的精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它是通向历史连接未来的“轨道”,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没有村落存在,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该走向何方。

“你家在哪里?老家在宁陵。”在豫东古葛大地上,留存、散落着许多古村落古民居。宁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些古村民居承载着葛天氏的乡愁、典韦的乡愁、吕坤的乡愁……,也留存着远迁他乡客家人的乡愁和根在宁陵留居海外华人的乡愁。

老家在宁陵|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是咱们宁陵这个村的!
老家在宁陵|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是咱们宁陵这个村的!

读史览志,以史为镜,明辨得失,温故知新。

让小编带您一起了解宁陵的“那些事”。

南关村

地理位置

南关村位于东经115°33′06″,北纬34°44′68″。位于宁陵县城南部,距城关回族镇政府驻地1.5千米。东至东街村,南接城郊乡村,西连西关村,北邻北关村。

名称来历

金代,迁民成村。因居县城南关,故名。

基本状况

老家在宁陵|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是咱们宁陵这个村的!

辖乔四楼、解岗、冯堤口、西菜园、东付集5个自然村,有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2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30亩,总户数830户,总人口3649人。有汉族和回族。村民收入主要来源务工、务农和经商。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养牛大户1户。有小学1所,幼儿园3所,中心医院1所,县图书馆1处、村图书室1间,健身器材场2处,文化广场1处,加油站1座,县11万千伏变电站。有新吾路途经,南北走向,境内长1千米。有八曹沟流经,东南—西北走向,境内长0.7千米。驻区单位有县国税局,县人险公司、财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县供销社,县蔬菜批发市场,县汽车城,县消防队,县建材市场,县技术质量鉴定局白酒鉴定中心。

历史沿革

1949年属三区。1956年10月为城关回族镇南关乡。1958年9月为城关人民公社南关生产大队。1960年5月睢宁合并,为睢县宁陵县南关生产大队。1961年7月恢复宁陵县,为宁陵县城关人民公社南关生产大队。1983年12月为城关回族镇南关村民委员会至今。

古迹遗址

有童饷堌堆遗址、宁王城遗址、观音寺、玉皇宫、基督教堂等。童饷堆遗址位于宁柘公路与县城南环路交叉口东南1500米处,又名童子墓。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地理略上·山川》:“童饷堌堆在宁陵县城南二里,又名童相。砖包高丈许,长约五丈余”。清宣统三年(1911)《宁陵县志》卷二载:“童饷堌堆在城南二里,又名童相。砖包,高丈余,宽四丈余,长五丈余,今上祀大士。”后人于砖包墓前立一碑。新中国成立初期,遗址尚存,“文化大革命”时严重毁坏。至今童饷堌堆尚存,但只能看见一片不起眼的堌堆。为宁陵县重要古迹之一。童饷堌堆见证了商汤伐葛之前的“葛伯仇饷”事件。《孟子·滕文公下》载:“汤居亳,与葛为邻。”葛即葛国,今宁陵县境内。商汤野心勃勃,并不满足于独霸一方。时值夏朝暴君桀当政,横征暴敛,“武伤百姓”,生灵涂炭,百姓怨声载道。汤抓住此千载难逢的时机,收买人心,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吞并诸国,往往寻找巧妙的借口,诬害邻国,为其兴商灭夏作舆论准备,历史上所谓的“葛伯仇饷”就是如此。《孟子·滕文公下》载:“汤始征,自葛载”。那时候,人们十分迷信鬼神,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是部落和国家的头等大事。商汤伐葛之前,就散布葛伯不祭祀。葛伯云无黍无牲无以为祀,汤便派人送去黍肉;汤又借口说葛惰耕,大地荒芜,即派大批人去帮助葛人耕种。葛伯看穿汤的计谋,便夺饷拒耕,其手下士兵杀了一个送饭的孩子以示抗议,于是汤以此为由,始用兵征伐葛国。这就是著名的“商汤革命”的直接起因——“葛伯仇饷”。葛国成了商汤消灭夏朝的第一件祭品。灭葛之时,商汤做出宽厚仁慈的样子,他一面制定纪律,严格约束军队,不许掠夺财物;一面派使臣向各国解释葛伯忘恩负义,出兵完全是正义的。伐葛之后,并无扰乱百姓,葛之百姓“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为了纪念那个送饭被杀的孩子,商汤令手下在葛地建座童饷堌堆。童饷堌堆是商汤建都今商丘附近的重要佐证。《毛诗正义》引皇甫谧云:“古文《仲虺之诰》曰:‘汤征自葛始’计宁陵去偃师八百里,而使亳众为耕,有童子饷食,非其理。今梁国自有二亳也,南亳在谷熟之地,北亳蒙地,非偃师也。”由此可知,汤居之亳非西亳(今河南偃师),而是南亳(今商丘市谷熟镇)或北亳(今山东曹县境)。再从“葛伯仇饷”时商国的孩子可由商到葛国送饭及童饷堌堆在今县城南的位置来看,汤居之亳应是南亳,或是北亳。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卷三十二《古迹·上》:“亳城,在府西北。谷熟故县,在府城东南四十里,即南亳,成汤都。”

宁王城遗址位于宁陵县城南宁柘路东侧。宁城始建于公元前610年宋灭葛置宁邑时,先后为宋国宁邑治所,信陵君、宁陵君封邑治所,秦国砀郡宁城治所。秦灭魏后,宁陵君魏咎被推为魏王,当时宁城也称为宁王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将宁城“改为宁陵,封吕臣”(宋《太平寰宇记》卷十二),建宁陵侯国,宁陵城延续宁城旧址和规模为侯国治所。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始置宁陵县,以宁陵城为县治,此即宁陵设县之始。此后一直至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宁陵城城址都未曾迁移。“宁陵,大定二十二年徙于汴河堤南古城”(《金史》卷二十五《地理》)即今宁陵城址。宁城遂废,成旧城遗址。此遗址是宁陵历史文化及古城变迁的重要见证。

观音寺位于县城南解堌堆村北侧,西距宁(陵)黄(岗)公路100米。据记载,观音寺在宁陵县城西南二里许,明洪武十三年(1380)由僧人高成创建。僧人整仙又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进行了扩建。寺院殿阁于明崇祯十五年(1641)毁于战火。清顺治十三至十四年,本县乡绅、原岳州知府李若星重修观音阁、准提阁、昆卢阁,距今348年。清嘉庆十一年(1806)、光绪二十八年(1902)李汝芝、张元翰两任知县分别进行了扩建。在清代,观音寺建筑规模据全县祝厘场所之首,规模巨大,盛极一时,“仑焕叠美,天花散彩……香火续千年之焰,常明照大地之光。”民国时期,战争频繁,观音寺被日伪军烧掉毁坏殆尽。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2003年,省、市、县宗教局批复准予恢复重建观音寺;5月10日,佛教活动证颁发。段秀荣、余群英、张新兰等多名居士为修复观音寺进行募捐。先后兴建了大雄宝殿、东大殿、西大殿等。2006年正月,重建了威武的山门。农历2006年三月十九,观音寺又给栗大王、城隍菩萨、迦蓝菩萨举行开光大典。到目前,观音寺已经初具规模,南北长80米,东西宽27米,总占地面积八亩,共有大雄宝殿、送子观音殿、栗大王殿、天王殿、山门、西廊房、客堂、法屋流动处19间。从2003年10月至2006年底,先后总投资26万元。并绿化美化寺院、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僧才建设,寺内绿茵缀地,松柏挺拔,花木摇翠,奇葩献瑞,建筑宏伟,宝相庄严,使观音寺发展成为新型佛教丛林。来寺院旅游的僧人、居士日增,善女信男,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香火鼎盛,成为“商丘市宗教活动重要场所”,千年古刹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昔日光彩。

文化遗产

北宋时期就有的肘歌自清朝从山西传入宁陵县南关后,至今已有近300的历史。目前,宁陵县南关肘歌是豫东一带唯一的一个肘歌会。

关于肘歌,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末清初的小说《续金瓶梅》。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丁耀亢这样写道:又有一个香孩儿会,旗鏣竹架扎在半天里,把人家好俊孩儿,扮成八仙过海、童子拜观音、唐明皇游月宫,各样的故事,摆十数里路。很明显,小说里所描写的香孩儿会就是今天的肘歌。肘歌在明清时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艺术形式了。然而,据专家考证,肘歌至少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存在,距现在有1000年的历史。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肘歌的演出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为表演者,均系少儿孩童,下为执撑者,多是有民舞技艺的青壮年男子。执撑者腰间绑负一铁架,卡在双肩与前胸,用绳子在身后绑牢,铁架在手臂一侧向上延伸,高出头项,再采取公母榫眼相扣,另固定一铁架,用作支撑表演者站立。执撑者身着戏剧服装,用手握扶铁架,以袖遮掩。根据节目内容,把铁架彩绘成花木、禽.鱼、古代兵器或生活器皿等。表演者根据曲目着装,一只脚和小腿绑缚固定在支撑铁架上,另一只脚、小腿和双臂扭动、摆动,进行表演。执撑者在打击乐和八音班的伴奏下,踩着鼓点节拍,且行且舞,走“乌龙摆尾”“龙亲嘴”“秧歌”(前八步、后八步)、“剪子股”(内八形、外八形、内剪股、外剪股、交叉成个剪字形)等民间舞步,并可前后随意穿插变换队行,多在街道、大院场地中表演。

古今人物

老家在宁陵|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是咱们宁陵这个村的!

信陵君(?—前243).战国时魏公子,名无忌,魏昭王之子,“战国四公子”之一。安釐王元年(前276),魏王封无忌于宁邑(今宁陵县城西北十五里),称信陵君,因此宁邑改称信陵。信陵君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礼贤下士,食客三千人。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兵围攻赵都邯郸达三年之久。信陵君依侯嬴之计,在魏王如姬的帮助下窃取虎符,令朱亥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率兵八万救赵,遂解邯郸之围,史称“邯郸之战”。赵王恳请信陵君留赵十年。安釐王三十年(前247),秦军攻魏,占领汲(今卫辉西南),并屡败魏军。魏王自赵召回信陵君,为上将军,联合燕、赵、韩、楚共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大败秦军,追击至函谷关而还,史称“河外之战”。信陵君窃符救赵,“合纵”伐秦,名扬天下,各国都派使者向信陵君学习兵法,无忌皆书其名,后世称之为《魏公子兵法》。《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中,有《魏公子》二十一篇,图七卷。

宁陵君(?—前208).战国时魏公子,在信陵君死后,于公元前243年被封地宁陵(今宁陵县城南),为宁陵君,封城称宁王城。《史记》载:“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魏魏假三年(前225),秦大将王贲攻魏,魏亡。秦灭魏后,魏家抄籍为奴。魏咎失去贵族封君的地位,成为平民,投奔起义军陈胜麾下。后在陈胜部下、魏国旧臣周市扶持下立为魏王。秦国大将章邯击败陈胜后,向北攻打魏国。魏咎为使全城百姓免遭屠城之灾,派人与章邯约降,然后引火自焚而死。死后,魏咎归葬于宁陵宁王城附近。宁王城在清朝时期遗址仍在:“宁王城,在县南关外,至今遗址岿然。”后毁。宁陵现存宁王城遗址、宁陵君墓。“宁陵”之称谓从宁陵君始,一直沿袭至今。

田王孙.西汉砀郡宁陵人。文帝(前179—前164)时,曾受《易》于同郡人丁宽,遂精其业,受“五经博士”。沛郡(今安徽濉溪一带)的施雠、兰陵(今山东与江苏交界一带)的孟喜、琅琊(今安徽滁州一带)的梁邱贺都在他的门下学习《易经》,被称为西汉《易学》三大家,是西汉时期《易经》的田氏派重要传人。

姜保生.195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92年毕业于河南省财经学院。曾任宁陵县供销社主任、党组书记、县财政局长、县政协副主席,全国劳动模范。

褚照显.1938年6月出生,1984年省政府命名劳动模范。

姜 云.1962年10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1986年荣获省新长征突击手、1987年获省三八红旗手、1989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师。曾任县直幼儿园园长。

高明远.1964年5月出生,1985年考入北京燕山大学自动化系,现任开封大学教授。

朱广智.1980年2月出生,2003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现为北京华为集团副总监。

朱智磊.1983年4月出生,国防科技大学航空航天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桂林市军代表办事处,正营级干部。

老家在宁陵|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是咱们宁陵这个村的!

文明新风

好婆婆:徐富荣

村 训

勤俭持家 互帮互助 孝老爱亲 世代相传

策划:何为

老家在宁陵|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是咱们宁陵这个村的!老家在宁陵|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是咱们宁陵这个村的!
老家在宁陵|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是咱们宁陵这个村的!老家在宁陵|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是咱们宁陵这个村的!
老家在宁陵|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是咱们宁陵这个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