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煌40年」利辛:二十六載「貧困帽」,而今如何摘?

「“徽”煌40年」利辛:二十六载“贫困帽”,而今如何摘?

戴了二十六年的“貧困”帽,利辛縣終於快要摘掉了!

貧困人口數量位居安徽省第三,1992年利辛縣就被評為省級貧困縣,利辛縣也是亳州市唯一的國家級貧困縣、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片區縣、全省深度貧困縣……從1992年至今,利辛縣頭上的“貧困”帽子已經戴了二十六年。

“‘貧困’縣這個帽子利辛縣已經戴了20多年,成為利辛的‘標籤’‘代名詞’,更是利辛發展的不能承受之重。”利辛縣委書記程修略坦言:“把‘貧困’的大山移走,既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務,也是廣大貧困群眾的熱切期盼。”

2018年,在安徽省9個深度貧困縣中,利辛縣是唯一擬在年底前脫貧摘帽的縣。近日,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參加由安徽省網絡媒體協會主辦的“脫貧攻堅江淮行”走進利辛活動,對當地如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進行了深入探訪。

大數據+扶貧,助力精準識別、精準施策

時值8月,驕陽似火。利辛縣闞疃鎮宋圩村的貧困戶宋麗一大早就來到村扶貧養殖產業基地的冬瓜園裡,拔草培土,忙個不停。

“從去年基地開始建設就一直在這邊打工,月收入有將近3000元。”今年50歲的宋麗,丈夫半身不遂,孩子仍在讀書,“政府只能救急,脫貧還得靠自己!”

「“徽”煌40年」利辛:二十六载“贫困帽”,而今如何摘?

宋圩村內,貧困戶宋麗在田間勞作,月收入近3000元

“公益性崗位工資每月600元,2畝土地年流轉費用1600元,扶貧基地上班月收入3000元,享受雨露計劃……”就當宋麗在地裡忙活的時候,遠在縣城之內,她的相關扶貧信息,隨著鼠標點動就能一一出現。

“點開後臺,貧困戶的個人信息、致貧原因、幫扶責任人、幫扶措施、脫貧進展等一目瞭然。”在利辛縣扶貧局精準扶貧數據中心,利辛縣扶貧局局長陳華一邊演示,一邊介紹道。數據中心內的一塊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利辛縣扶貧工作情況。

據介紹,利辛縣總人口172萬,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3433戶、200136人,貧困發生率13.08%,貧困人口居全省第三。與此同時,利辛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工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欠賬較多。

龐大的貧困人數、分佈零散的村鎮都為當地脫貧攻堅提出了挑戰。如何精準鎖定每一位貧困人口?怎樣才能做到精準幫扶?又如何從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出最符合利辛的脫貧攻堅之路?利辛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建設了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利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技術手段,提高利辛縣扶貧信息化水平。“借力大數據來‘助陣’,從而實現對脫貧攻堅精準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利辛縣扶貧局局長陳華說。

據介紹,利辛縣精準扶貧數據中心在與國家、市扶貧系統、社會網絡化管理等信息平臺數據整合共享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分析,將碎片化的數據與精準扶貧的基礎數據緊密結合,提升扶貧攻堅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不止是利辛縣。目前,在亳州全市範圍內,已經構建市、縣、鎮(辦事處)、村(社區)四級互聯互通的信息共享平臺,便於全市脫貧攻堅精準、高效開展。

“大數據的應用能夠智能統計分析各項指標完成情況、客觀反映幫扶成效,實現脫貧攻堅全過程信息化、精確化動態管理,為黨委和政府提供決策依據。”陳華說,通過大數據分析,黨委政府完善相關政策,真正實現精準施策、精準幫扶。

提高脫貧質量:厚植產業扶貧根基

地處鳳台、蒙城、利辛三縣交界的闞疃鎮宋圩村,位於茨淮新河與西淝河交匯處,地勢低窪不平,下雨易澇,莊稼收成不高。宋圩村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全村1414戶,4936人,2014年建檔立卡時有貧困戶202戶,貧困人口570人,貧困發生率達到11.55%。

貧困村咋脫貧?關鍵得有產業。“通過調研發現,我們這兒水質特別好,適合養泥鰍、龍蝦。”宋圩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孫健介紹,該村通過引進在外創業人員馬光躍,從本村優勢入手,發展水產養殖。

2017年,通過土地流轉,宋圩村建起了260餘畝的扶貧養殖產業基地,養殖龍蝦、泥鰍,種植冬瓜。“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有了產業,貧困戶就業有了保障,脫貧也就有了希望。”孫健說。

「“徽”煌40年」利辛:二十六载“贫困帽”,而今如何摘?

宋圩村養殖基地撈起的小龍蝦

據瞭解,宋圩村扶貧養殖產業基地已與13戶貧困戶家庭簽訂了常年勞務協議,繁忙時,可帶動70多人同時短期就業,貧困人員年工資性收入可達1.2萬餘元。同時,合作社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23戶貧困戶62.5畝土地,每年可為23戶貧困戶穩定增收共計5萬元,有效幫助貧困戶穩定脫貧。

在養殖基地的帶動下,宋圩村現在的貧困戶只剩下14家,貧困人口40人。貧困發生率已經降到了0.81%。2017年11月,順利通過安徽省第三方評估,實現貧困村出列。

如果說在宋圩村,貧困群眾靠就業脫貧的話,那麼在王市鎮高寨村,創業扶貧則讓不少貧困群眾腰包鼓了起來!

“已經摘下了兩茬瓜,還能再收三茬,可以賣到中秋節。”8月2日16時許,地表溫度超過了40度,利辛縣王市鎮高寨村的貧困戶沈如友已在西瓜大棚內忙碌了起來。

「“徽”煌40年」利辛:二十六载“贫困帽”,而今如何摘?

今年初,沈如友開始自己的創業脫貧路,種植了3畝西瓜

“全靠合作社幫忙,今年種了3畝多西瓜,一共搭了17個西瓜大棚,如今賣了2茬瓜,收入有1萬多塊!”58歲的沈如友丈夫患有心臟病,家裡全靠她一人支撐。

“之前,一直在合作社裡打工,年收入有六七千元。”今年初,通過在合作社裡學到的技術,沈如友承包了合作社三畝多地的西瓜大棚,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合作社包技術指導、包銷售,五茬瓜全部賣完收入能有15000元左右,這個西瓜可是咱眼裡的‘脫貧瓜’。”

沈如友種起了“脫貧瓜”,得益於利辛縣力大力推廣產業園區帶動、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帶動、經營大戶帶動和貧困群眾自主發展產業的“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增強造血能力。

近年來,利辛縣堅持把提高脫貧質量作為首要任務,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十大工程,注重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確保實現穩定脫貧。

據介紹,利辛縣以“四帶一自”產業扶貧為主模式,積極探索“三有一網”點位扶貧、“三業一崗”就業扶貧模式,結合利辛實際,探索“人有崗位、戶有苗木、村有電站、縣有龍頭”的產業扶貧新格局。

電商扶貧:打通產品外銷“最後一公里”

紅薯粉絲、黃淮白山羊、小磨麻油、闞疃板雞……通過大力推進產業扶貧,現如今,利辛縣每個貧困村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特色產品。

據瞭解,近年來,利辛縣深入推進“一村一品”,90個貧困村特色產業發展全部達標,完成23個村“一村一品”專業村任務,特色種養業達標戶14200戶,建設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90個,實施到戶項目67590個,覆蓋53260戶。

可村村有了產品,銷路哪裡來?在傳統渠道銷售的同時,利辛縣積極搶抓“互聯網+”發展機遇,把電子商務進農村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利用電商扶貧擴大當地特色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助推農產品上行,助農增收。

在利辛縣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內,各種包裝精美的農副產品讓人目不暇接。“這些展示的產品,都通過互聯網向外銷售,銷路都還不錯。”利辛縣商務局負責人介紹,有些當地特色產品通過“互聯網+”,已成為網上爆款。

據瞭解,利辛縣已成功申報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為推進電商扶貧,利辛縣圍繞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和“三個全覆蓋”(即:公共服務全覆蓋、物流配套全覆蓋、鄉村網點全覆蓋),已完成“兩中心、一站點”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提升。

“除了在每個村都設立網點之外,我們在全縣設立直線往返四條物流配送郵路,提高物流配送速度,實現全縣郵路100%全覆蓋。”利辛縣商務局負責人介紹。

除了賣特色產品,近年來,利辛縣還依託特色產業優勢,重點打造絲網紗門集群特色鎮(城關鎮)、水產品及鄉村旅遊特色鎮(馬店孜鎮)、循環農業種養特色鎮(永興鎮)3個電商特色小鎮和10個電商示範村建設。藉助京東利辛館、易尚大數據、阿里巴巴村淘、郵政郵樂購等知名平臺,結合全縣“三品一標”農產品,培育孵化農村電商主體,助推農產品上行,助農增收。

目前,全縣電商企業超100家,從業人員6500餘人,1—7月,實現電子商務交易總額12.4億元,其中上行產品網銷額4.1億元。2017年以來開展電子商務各類培訓21期,培訓6527人次,開設扶貧網店185個,充分發揮電商助推鄉村振興、助力精準扶貧的作用。

據瞭解,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創業扶貧的“精準三扶”服務模式,2014年至2017年,利辛縣累計實現70830戶、173301人脫貧,9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目前全縣未脫貧人口16550戶36519人,貧困發生率2.3%,並擬於2018年底前摘帽脫貧。 (姚慶林)

「“徽”煌40年」利辛:二十六载“贫困帽”,而今如何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