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要培养习惯”、大班“要收骨头”,如何面对告别纯玩的开学

iKids写在前面的话

开学季,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欢喜和愁的分界线,好像就发生在中班前和中班后。大部分家长对于小班、中班的心态还是“随便玩玩”,但到了大班,心态转变成“一切都不一样了!”

然后,因为这几年上海幼升小的人口基数变大,这份担心变得提前,中班就开始要“培养学习习惯了。”

我该如何面对你,不是纯玩的开学?

我们在开学前去走访了上海安乔国际双语幼儿园的园长苏淳莹女士,请她给即将升中班、大班的家长指点一下开学迷津。

中班“要培养习惯”、大班“要收骨头”,如何面对告别纯玩的开学

中班升大班时,一定要想清楚要读什么小学了

家长这时候要想清楚,如果一年后(其实一年都不到了)要去考比较偏鸡血的学校的话,只能跟着他们的题库去准备。园长妈妈说,这种纯为了应试的教育她并不赞赏,但如果家长真的心仪这个风格的学校,那要跟着他们的要求去准备也是应该。

但是,大部分真正好的学校,除了考察学术(比如逻辑思维、认字能力、英语会话等),还会考察孩子的协调性、行为规矩、教养、和小朋友互动、会不会霸道、有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学校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去测试。

“而这部分是最难准备、或者说没法突击准备的。”

“但是家长一般都只看到学术要求比较多。”

现在很多家长因为幼升小而焦虑,一天到晚带孩子去补课读书,小孩子互动社交这块很弱,这样是一定不行的。“孩子和人群的互动能力,统合运动能力、行为规矩教养等,却是需要长时间整个家庭去关注的。这些东西临时抱佛脚抱不出来。”

园长妈妈举例说一个安乔的小朋友,考入了很难进的一所民办小学。他其实特别特别调皮,但父母从小的确给了他很大的成长空间。

考试那天,小男孩走进面试现场,面对一排大人,他先开口问了一句:

“你们这里怎么没有玩具呀?”

面对一排大人他先开口,充满自信,毫不怯场,而且用自己的观察力和童真发问“没有玩具”,这种怎么临时补得出来?

这种孩子一定就是在充满关爱和尊重的环境下才能长出来。

后来这个孩子被录取了,他自己回来跟老师说觉得面试很愉快,并且复述了面试的过程。可以说他充满自信的一个发问,就垫定了面试成功的基调。

再比如,也是一个安乔的小孩,去面试时,老师问:“5条鱼在河里游泳,游走三条,还剩几条?”

小孩说:“还剩五条”。

老师说:“你再想想?”

小孩坚持说:“还剩五条,因为游走了还是在河里啊。”

小孩出来和老师说了这段问答,园长妈妈说,“如果是一个特别死板传统的学校,估计不会录取;但如果是一个侧重综合素质的学校,一定录取这个孩子。” 结果和她料想的一样。

中班“要培养习惯”、大班“要收骨头”,如何面对告别纯玩的开学

静待花开的前半句叫:用心灌溉

我们这里讨论的更多是考察综合素质的学校,对于应试为主的学校,那要去读只能刷题应试,先不讨论。

讲到综合素质,园长妈妈提醒所有家长算一算:无论你平时学到什么,幼小衔接考试的关键是---你能临场发挥表现出来多少?

不然学100发挥20,还不如人家学60的人发挥60。

这里就要求孩子是否可以自信大方地和陌生大人、陌生孩子去互动?要友善、合作、自信、有教养,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她提到这也是为什么在她的幼儿园里,每一年升高一级就必须给孩子们换班主任,孩子们要适应和陌生的人去沟通和展现自己。

那如果孩子能够做到这些优秀的品质,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不要紧张。小孩子都会观察家长的气场,他们如果看家长在大班开学之前就特别焦虑,他们也许本来是很期待上学的孩子,就变得不想去上学了!所以千万不要做紧张兮兮的家长。

中班“要培养习惯”、大班“要收骨头”,如何面对告别纯玩的开学

快乐学习是要学的,但也要快乐

大班有哪些东西要学好?

在安乔,写字要从中班下学期开始。园长妈妈不建议孩子太早握笔,因为小班时小肌肉发展不够,着急学习写字会带来的结果就是:姿势不正确,改过来更难;甚至就会对写字这个事情产生挫败感,从而讨厌写字。

孩子到了大班,要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中、英文名字都要

1-10要会写;

中文识字量1000个;

phonics也要很熟练;

拼音要学完。

除了这些“知识”之外,大班的确是小学的铺垫,学习习惯一定要养好。

有些家长、孩子觉得累,是因为之前都一直玩,不看书、不学习,忽然从大班开始要求孩子每天坐1个小时做作业,这种突击孩子怎么可能不累?

而反过来,如果你从小就每天和孩子一起看书半小时,或者说每天花3-5分钟认字,孩子是不会累的。这就是有学习习惯的孩子和没学习习惯的孩子的区别。

学语数外和秋千、滑梯一模一样,但为什么孩子喜欢秋千滑梯?因为我们心态放平。今天她不滑滑梯你不会去逼她的。但某一天,她题目做不出来就会去逼她。“所以是大人的态度让孩子觉得学习很讨厌。”

园长妈妈分享自己带小孩学习的经验(她女儿是耶鲁大学学士、牛津大学硕士,哈佛博士在读,从世俗的判断来说,算是非常成功的学霸),“我每天教她认几个字,如果有一天她不想认,我觉得也可以!那就今天不认,明天继续。”

有些外国专家说,在上小学之前,学科类东西绝对不要提前碰,园长妈妈是不同意的。“任何绝对都是不对的,什么叫绝对?就是把学习这件事妖魔化了,如果把孩子的学习状态调得像滑滑梯、秋千一样热爱,为什么不能碰?”

一般来说,小孩的记忆力都很好,专注力比较差。所以,每一天给他们短暂的五分钟十分钟,比逼他们坐一个小时,效率要高的多。

所以父母要自己去探索适合孩子的善巧学习方式,也要学习利用所有东西去学习。比如我们用认字举例子,不要整天想着给孩子考试,带他认路牌、认街边的店招牌学字,肯定比举着卡片“我考考你”要高效得多!

中班“要培养习惯”、大班“要收骨头”,如何面对告别纯玩的开学

家长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即将到来的孩子第一场竞争?

要有对孩子的同理心。

园长妈妈说,每个家长在忙忙碌碌的焦虑时,应该停下一切,花时间思考一下教育的终点问题。

我们生儿育女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是不惜一切代价、即使牺牲亲子关系、也要给孩子送进名校?(亲子关系和名校没有逻辑关系,此处用来举例,只是希望家长停下来思考教育的目的。)

还是为了有个快乐的孩子,共同成长,互相提携,度过一段难忘的人生?

如果是为了后者,那么亲子战争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无效的。

再想一想,如果现在是我的童年,我自己父母这样对我,我会接受他们说的吗?

答案是no的话,就不要对孩子说,而要去找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和孩子沟通。

资讯爆炸,人云亦云。

智慧的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能盲从。而应该想清楚自己的教育目标,不要被大方向带着走。如果不思考清楚就开始瞎走,南北方向的目的地,如果你走东西向,那是走到底也走不到终点的!

中班“要培养习惯”、大班“要收骨头”,如何面对告别纯玩的开学

再次感谢园长妈妈苏淳莹女士接受采访,每次和她聊天都获益良多。她讲到一些点更是会让时不时被大环境搞到焦虑的我,觉得醍醐灌顶。

无论是即将升入中班、还是即将升入大班、又或者是即将升入小学,有一些事情都是通的、并且会伴随孩子在身边的每一次开学、每一天成长:

时刻都要停下来想一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时刻都要动脑筋想,什么善巧的方法才能让孩子最高效的学习?

祝各位不焦虑,祝孩子们开学都愉快!

iKids(i-Kids)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感谢你的阅读和分享。我们写过的学校和玩乐推荐,应该是上海最丰富的品质亲子生活信息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